文|訾晓
“一大早就被宿舍阿姨叫醒”,近日,广西某职业技术学院有学生发视频,称学校规定即使没课也不允许学生待在宿舍。视频画面显示,雨天里,多名学生撑着伞在户外徘徊,还有学生搬来凳子直接坐在室外。这一高校教育管理方式的边界问题引发舆论关注。
![]()
校方工作人员回应称,学校确实对周一至周五的宿舍滞留行为作出统一规定,大一学生即使没课也不能回宿舍,大二、大三学生可在8:40后返回。学校解释,此举是帮助新生形成早起的习惯,“一年级新生刚来,肯定是要管理严格一点,要不然后面他们懒散了,就没办法了”。
“为学生好”,同时也方便管理,从这一逻辑出发,高校内自然会出现如上现象。事实上,这种大学“高中化”的现象并不罕见,不少高校对学生宿舍实行半封闭化管理,有的学校甚至研发出一套“Wi-Fi打卡”系统,用于监督学生白天在自习室学习的时长。
![]()
图源:齐鲁晚报视频
严格的作息时间表,体现出了高校管理与学生自主活动需求之间的张力。在学校眼中,这些刚刚从紧张高考模式中走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自制力,仍然需要外力约束。另一方面,高校希望向社会输出“积极、守纪、勤奋”的毕业生形象,这就需要学生从刚一入校门便养成良好的“习惯”。
此种制度虽然有助于督促学生自律,不过,大学作为青年从家庭依赖走向社会自立的关键阶段,其教育逻辑应不同于中学时期,而应更加注重为学生提供全方位自我探索的空间。这个过程难免存在一些“无序”的特征,需要学生经历反复的试错与反思,从而真正建立起自我秩序。学校统一作息虽然在表面上营造了秩序,却可能抑制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生长。
更为重要的是,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有赖于多元、自主的成长场景。若校园生活被简化为教室、操场、自习室“三点一线”,被限定于跑操、签到等标准化行为,也不利于学生多维能力的培养。持续以“不信任”为前提,延缓学生社会化的进程,实则窄化了其精神成长的土壤。
![]()
网友贴文截图
高校的角色,应从“大家长”转向“服务者”。这意味着,学校应在尊重学生个体自主性的基础上,保留适度的弹性空间,允许他们在更接近真实社会的情境中学习选择、承担责任,而不是一味限制于充满条条框框的微缩模型之中。
而在具体执行中,高校管理也应展现人性化的一面。在雨天坚持执行“宿舍清人”,似乎缺乏变通,也向学生传递了“规则重于人本”的消极信号。这样的方式教育学生,难言对培养学生的同理心与人文关怀是有帮助的。
教育的本质,是“以人育人”。高校的言行本身,就是最深刻的教育现场。我们期待,大学能培养出自如舒展、全面发展的下一代。
(来源:光明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