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不仅是蒸汽与钢铁的赞歌,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重塑了人口格局,催生了现代城市,并通过《工厂法案》将儿童从劳动力还原为学生,使女性获得经济独立从而摆脱早婚束缚。工人们在聚集与流动中觉醒公民意识,最终奠定了现代童年、婚恋与公共生活的文明基石。
本文摘自《英国工业革命:经济的质变、世界工厂的建成与海洋霸主地位的确立》,内容有删减与改动。
生存空间从乡野转至城镇
工业革命期间,机器生产和机械运输促使人口大规模向煤炭和钢铁产区集中,由此催生了众多新兴工业城镇与一个全新的工业阶层——工人阶级。这一过程不仅改变了英国的人口分布,也深刻重塑了社会结构。
人们越来越多地聚集于城镇。制造业城镇的形成过程具有明显的自发性与层级性:通常先有一座或多座工厂建立,吸引大量劳工和工匠聚集。为满足这些工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玉米经销商、屠夫、建筑商和各类店主随之而来。随着人口增加和商业活动扩展,商人和中产阶层也逐渐入驻,带动了布料商、食品杂货商等服务于更高层次需求的行业。这种由基础生存需求到多样化消费需求的递进,使商业生态不断丰富,城镇规模持续扩大,最终形成功能齐全的制造业城镇。
英国在19世纪初仍保留着浓厚的农村特征。1815年,英格兰和威尔士每十名男性劳动力中仍有四人从事农业。然而,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农村人口持续向城市流动,到20世纪初,英国已转变为粮食进口大国,仅有约十分之一的男性劳动力从事农业。1901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高达77%的英国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区,标志着英国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城市工业社会的历史性转型。
![]()
为了让人们的城镇生活更卫生、健康、便利,英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市政建设,如修建煤气管道、自来水管道、下水道,提供煤气和干净的水,统一处理生活垃圾,推行卫生运动,等等,这一切都是现代文明生活的基础。
儿童第一次真正成为儿童
工业革命前,普通家庭的孩子常被理所当然地视为劳动力。无论是田间还是作坊,都能看到他们劳作的身影,而他们挣得的收入,对维持家庭生计至关重要。
发明骡子纺纱机的塞缪尔·克朗普顿回忆自己的幼年生活,说自己刚会走路,就被安排在作坊里干活:“我母亲先把棉花打蓬松,放进盛有厚厚一层泡沫的肥皂水里。然后,母亲把我的里衬扎在我的腰间,把我放进盆里,让我踩盆底的棉花。当第二批棉花被打出来时,我被抱了出来。母亲又将一些棉花放进盆里,我又被抱进盆里踩棉花。这个过程会一直持续,直到盆里装满了棉花,我再也不能安全地站在里面了,这时母亲会在盆旁放一把椅子,我就扶着椅背继续踩。”
工业革命期间,随着机器被发明并被采用,体小力弱的儿童很难操控机器。而英国的《工厂法案》规定,工厂主不得雇用未满九岁(后来是十岁)的儿童。
![]()
对工厂使用童工的限制最终使国家开始对儿童实施教育——如果他们不进入工厂,很显然在外面闲逛也是不合适的。
儿童第一次真正成为儿童,而不是挣钱的工具。当他们大部分时间必须在学校里学习时,家里就很难再剥削他们了,而他们在工厂的过度工作也被法律和督察员制止了。所以,在英国,第一部有效的《工厂法案》的出台和第一笔国家对学校的拨款发生在同一年,这并非偶然。
女性不必被迫早婚
制造业的进步和机器取代繁重的体力劳动所带来的最大好处之一,是妇女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在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中,女性获取幸福的最大障碍,在于她们在获得生活资料方面完全依赖于家庭,几乎没有其他谋生手段。在没有工厂的农村地区,除了家庭生产,女性唯一的选择是做用人或参加田间劳动。她们缺少其他工作机会,这大大降低了她们的劳动价值,直到几乎毫无价值。
机器大生产可以让年轻女性离开家去工厂谋生,自己挣钱。一个勤俭节约的年轻女子,如果十六岁至二十五岁与父母同住,在这段时间里,她可以存下一笔钱作为嫁妆。每个年轻女性都有能力做到这一点。这样一来,她们不用因必须成家而被迫早婚。在她们能够自食其力时,独立的意识有利于培养她们的优良品德。
此外,女性是喜欢社交的生物,工厂生活似乎吸引了她们。毕竟,“家”并不总是一个有六个小房间、屋顶长满玫瑰的小屋,而往往是城镇贫民窟里一两个过于拥挤的房间,外出工作会带来“一点改变”。
![]()
劳动力觉醒为公民
工业革命推行的工厂制,一个巨大优势是智力的普遍开发。工匠们成立工会,在这些早期工会中,男人作为团体成员接受了培训,并接受了涉及工业和政治的公民教育。
大量的工人聚集在一起,通过不断地交流,他们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他们的谈话围绕各种各样以前没有讨论过的话题,以及他们感兴趣的和平与战争问题展开。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工资的上涨或下跌,所以激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使他们进入了广阔的政治领域,进而讨论他们政府的性质和组成政府的人。他们对国家军队的失败和胜利更感兴趣。他们原来的智力水平只比他们的牲畜高那么一点点,现在却成了政治公民。织工们可以更换雇主,不断寻找新的机会,以获得最高的劳动报酬。精良的制成品和精湛的手艺给他们带来的高工资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让他们精神振奋。他们相信,他们的生活靠的是自己的努力。这种信念激发了一种高尚的情感,一种自由和独立的精神。这种精神保证了良好的行为和得体的举止,并使人们意识到品格的价值及自身的重要性。
全球范围的人口大流动
工业革命带来的铁路和蒸汽船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便利,新获得的迁徙自由并不仅限于向同一国家的城镇和工厂移民,还包括全球范围的人口大流动。成千上万的俄罗斯人和加利西亚人在收获季节前往德国。爱尔兰人前往英格兰和苏格兰挖土豆。许多意大利人在夏季去德国甚至去美国,从事建筑行业的工作,然后在冬季返回意大利。其他意大利人前往阿根廷只为收割庄稼。成千上万的英国熟练技工、石匠、玻璃吹制工、机车工程师等会在春天定期前往美国新英格兰地区各州,并在淡季到来时返回英国。
![]()
移民潮产生的原因对于不同国家来说各有不同。就英国而言,国内的工业和农业革命是英国人移民的主要原因。纺织工人被机器取代,小农场被大农场排挤。爱尔兰是因为人口过剩引发的粮食短缺。参加过自由主义运动的德国中产和不能适应个体经营的德国农民选择去了美国。欧洲西部的农民移民是由于《拿破仑法典》规定人死后要将大部分财产平均分给子女,这导致了小农场的不断细分,结果是没有人可以靠农场的产出生活。
青壮年人口大量移民,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口输出国的生产力,而加强了人口输入国的竞争力。19世纪的最后二十五年里,英国和德国的农业都因农业劳动力短缺而遭受损失。而英国熟练工人和矿工大量移民到美国,则在很大程度上为英国的机械工程行业树立了竞争对手,爱尔兰人和德意志农民移民到美国,则使美国获得了一批能迅速开发草原地区的人。
当然,移民也给人口输入国带来了不少棘手的问题。比如,在美国,移民往往在劳动力市场上要价过低,并和同一国籍的人聚在一起,难以管理。移民的卫生标准不高,人们很难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对接收国的责任。他们必须马上找到工作;他们涌入城镇,加剧了港口的拥挤和普遍的住房困难。而人口输入国对移民的各种严格,也引发了移民与当地居民、人口输出国的冲突。同为大英帝国内部成员,当南非的某些省份拒绝在贸易、土地所有权、居住或选举权方面给予印度移民平等权利时,印度政府马上予以反击,拒绝为该殖民地招募劳工,从而使劳工流动陷于停顿,直到待遇得到改善为止。
以上皆是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社会变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