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你摸黑拿起手机,解锁、点开App、等待加载——这套动作十年未变。而马斯克说,这一切将在五年内成为历史。他在最新播客中放言:传统手机和应用程序将彻底退出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由AI驱动的“边缘节点”,设备不再运行App,而是实时生成内容,操作系统也将失去意义。人类交互将从“我点什么”转向“AI知道我要什么”。
![]()
这听起来像科幻。但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不是他第一次这么说。
过去十年,马斯克的预言总在“神准”与“跳票”之间反复横跳。SpaceX火箭回收成功了,星链铺开了,Neuralink已为三人植入脑机芯片;但2020年“百万辆Robotaxi上路”成了空谈,2.5万美元平价车迟迟未现,全自动驾驶仍需司机紧盯路面。他的技术承诺兑现率不足三成,多数宏大愿景不是推迟就是缩水。他擅长的不是按时交卷,而是用一次次“即将实现”维持热度、拉动股价、吸引人才。
![]()
这一次关于“无手机未来”的断言,恰好踩在X平台AI战略全面提速的节点上。Grok 4已免费开放,网页端可直接对话AI,无需下载App;X的推荐系统全面由Grok接管,用户刷到的内容由AI动态生成;图像生成、文档解析、实时搜索功能陆续上线。马斯克正试图把X从社交平台改造成AI入口。所谓“没有App的未来”,本质是“只有X式AI的未来”。
![]()
他描绘的技术图景并非全无可能。AI确实在重塑信息获取方式:人们不再手动搜索,而是提问;不再切换App,而是等待系统主动推送答案。但问题在于,这种“去应用化”是否意味着解放,还是另一种垄断?当所有交互都经由一个AI中枢,谁控制这个中枢,谁就控制了信息流、注意力乃至认知本身。马斯克一边宣称“打破中心化”,一边用Grok构建更深层的中心。
历史一再证明,马斯克的预言从来不只是预测,更是战略宣言。他用激进的时间表倒逼团队突破,用媒体热度换取资本青睐。五年内手机不会消失,App也不会一夜归零。但这场言论本身,已为X的AI转型铺好了舆论地基。真正的危险不在于他能否实现,而在于我们是否意识到:科技巨头的每一次“未来预告”,都是一次无声的议程设定。
![]()
未来不会自动到来,它被话语塑造,被资本推动,被少数人的野心定义。当一个人既能发射火箭,又能操控舆论,我们更该问的不是“他说的会不会成真”,而是:“我们想要的未来,是谁的版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