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魏银科
![]()
2025年11月1日,第六个潍坊“企业家日”当天,富华国际会议中心的掌声里藏着最生动的答案。当企业家与区县主官并肩而坐,一组数据给出了硬核注脚:2025年前三季度,潍坊民间投资增长7.2%,占比83.9%,连续14个月居山东首位;民营市场主体达146.8万户,占全市市场主体总量的95%以上,贡献了63%的地区生产总值、7成投资、8成税收和9成就业。
民营企业用脚投票的背后,是潍坊构建的政企共生生态。这座北方工业重镇究竟做对了什么,能让企业家心甘情愿扎根生长?
把企业家请上城市发展的“C位”
在潍坊,政企关系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就企业家的梦想就是成就潍坊的发展”,这一理念深刻影响着城市的治理逻辑。
2020年设立“企业家日”只是起点。潍坊用6年时间完成了对企业家价值的制度性“尊崇”:2023年全市工作动员大会上,两位企业家代表坐上前排主席台;2023年开始举办全市企业家大会,至今已连续举办3年;2025年,接连成立潍坊市企业家联合会和潍坊企业家国际联盟,构建起“政府-企业”直接对话的常态化机制。
在潍坊,尊重企业家不再是口号——当税务、审批等部门主动上门服务,当“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成为工作常态,企业家的归属感被实实在在地构建起来。
这种价值认同转化为发展动能:五年来(2020-2024年),潍坊GDP从5891.55亿元跃升至8203.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累计增长超40%。
从“管理者”到“事业合伙人”的服务转型
“企业家办企业,开弓没有回头箭,背后是数百上千个家庭的生计。”潍坊市政府的这种认知,精准定义了政府角色的转变。在这场服务革命中,“有求必应、无事不扰”不再是承诺,而是可量化的制度成果。
![]()
服务企业专员制度的落地堪称典范。1.5万名专员覆盖2.6万家企业,累计解决诉求26.2万件,解决率超97%。对300家重点企业和300个重点项目,市级领导直接“一对一”帮扶,把问题解决在一线。
数字化改革让服务效率再升级。潍坊投入730余万元建设“无证明”城市,43个部门12360项事项实现“免证办”;“智审速办”平台让80个事项实现智能化审批,审批效率整体提速90%以上。企业开办“零费用”政策更让创业者轻装上阵,免费刻章、税控设备等服务每年为企业节省成本超7000万元。
滨海区的实践更具说服力。针对外贸企业痛点创新“易货贸易”模式,推动全市外贸进出口额增长26.6%;常态化开展政企银合作,年内助企融资32亿元,促成市内企业互采75亿元。“政府不是旁观者,而是和我们一起闯市场的合伙人。”滨海区一家石化企业负责人说。2025年前三季度,该区规上工业利润达57.38亿元,总量占全市1/4,同比增幅41.6%。
法治护航,让企业吃下“定心丸”
营商环境的核心是法治环境。潍坊深谙此道,用制度刚性保障企业发展的稳定性。2023年实施的《潍坊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将“首违不罚”“无感监管”等实践经验上升为地方法规,填补了制度空白。
在监管领域,潍坊的“减法”做得坚决。制定47个行业监管清单,将“双随机、一公开”联合部门调整至34个,实现“综合查一次”,入企检查次数减少30%以上。青州市推行的柔性执法机制更具温度:对轻微违法行为优先教育规范,避免“一罚了之”,让企业能集中精力搞创新。
法治保障带来了市场信心。2025年前三季度,潍坊民间投资占比达83.9%,连续14个月居山东第一。这种信心在资本市场同样清晰:累计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等优质民营企业1452家;5家企业上榜“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8家跻身制造业500强,数量分别居山东省第三、第二位。
真金白银的支持与精准滴灌
面对经济波动,潍坊的政策工具箱始终聚焦“减负增效、精准赋能”。2024年,全市落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127.4亿元,切实减轻了市场主体负担,用真金白银为企业纾困。
在企业家大会上,潍坊市政府发布并解读了《关于加力推进工业经济头号工程 加快建设制造强市的实施意见》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清单和优化营商环境措施。这些文件直指企业关切:要素保障、减负增效、市场准入、法治环境等。
政策精准度体现在对不同企业的差异化支持上。对龙头企业,支持其打造产业生态:潍柴获得专项基金支持数字化转型,近五年投入85亿元建成“全球灯塔工厂”,前三季度新能源业务产值增长120%;歌尔作为“链主”企业,带动160余家上下游企业发展,元宇宙产业链营收突破1300亿元。
对中小企业,潍坊着力破解融资难题。诸城市创新专利权质押融资22亿元,青州通过“智联百校”计划为企业匹配技术人才,滨海区建立“易货贸易”平台帮企业拓市场。“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让企业轻装上阵。诸城兴贸玉米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祝清汇表示:“诸城市以产业引导基金的方式,前三年给予企业缴纳的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100%等额补贴,这些惠企政策大大减轻了企业的发展压力。”
普惠性政策同样暖心。政府采购网上商城实现企业“零门槛”入驻,目前已有1695家厂商、9.8万家供应商入驻,保障了中小企业公平参与竞争。这种“龙头有支撑、中小有扶持”的政策体系,让各类市场主体都能找到发展空间。
从“单打独斗”到“集群共赢”
“我们能为浩信提供机床,浩信能为我们提供铸件。比起竞争,企业之间更多的是合作。”豪迈集团采购部部长栾述一的话,道出了潍坊产业生态的精髓。潍坊坚持“互为上下游、形成产业链”的思路,让供应链变成了“共赢链”。
“9+3+N”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让集群效应充分释放。动力装备产业集群带动400余家企业协同创新,发动机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智能农机集群成为国内最完整的产业生态;滨海区临港路上的5家浙商企业,共同撑起千亿级新材料新医药集群。目前,全市70%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纳入集群体系,115种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或国内前三。
创新生态的培育更让集群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潍坊推动“智联百校赋能千企”行动,选聘100名高校专家派驻企业任科技副总,打通产学研转化“最后一公里”。豪迈集团凭借400余项发明专利,在轮胎模具领域斩获世界冠军,成为西门子、米其林等20多家世界500强的“最佳供应商”;得利斯通过数字化转型构建全产业链,用“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农民增收,正是这种生态的生动体现。
为新生代企业家搭好“成长阶梯”
企业的传承决定城市的未来。潍坊在培育青年企业家方面的布局,彰显了长远眼光。弘润石化董事长董鹏作为青年企业家代表,在大会上承诺带动更多同行扎根实业——这种代际接力的背后,是城市为年轻人搭建的广阔舞台。
2025年7月21日成立的潍坊企业家国际联盟汇聚300余家领军企业,在欧洲、非洲、大洋洲等地区设立14个海外分会,推动企业从“抱团取暖”升级为“体系化出海”,为青年企业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国际舞台。青州市的“青燕归巢”计划、潍坊市的青年企业家座谈会,更形成了“引才-育才-用才”的完整链条。
这些举措正在结出硕果。潍坊青年企业家主导的项目中,超六成聚焦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董鹏主导的弘润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计划“十五五”期间投资397亿元,重点攻关高端化工品打破国外垄断,正是新生代企业家视野与魄力的体现。
![]()
潍坊的实践给出了深刻启示:区域经济的活力,不在于政策红利的短期刺激,而在于构建起“企业敢干、政府敢为”的长效机制。潍坊用价值尊崇凝聚人心,用精准服务破解难题,用法治保障稳定预期,用生态构建赋能长远,最终实现了“城市赋能企业、企业反哺城市”的双向奔赴。“潍坊有非常好的营商环境,非常完备的上下游产业链,欢迎更多企业来潍坊投资兴业。”得利斯董事长郑思敏主动为潍坊“打起广告”。
“心无旁骛攻主业,坚定不移强实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增强核心竞争力;秉持同心同行,建设更好潍坊。”当更多企业把根扎在这片沃土,潍坊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宽。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