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一千块钱的红包,厚实、喜庆,用烫金的福字压着边角,成了女儿李静从这个家里拿走的最后一样东西。
从她嫁给王斌那年算起,整整七年,我和老伴李建民的家,就是他们小两口的后盾和港湾。冰箱里永远塞满他们爱吃的菜,餐桌上总有刚洗好的水果,炉子上温着的老火靓汤,几乎没断过。我以为,爱就是这样,是付出,是惦记,是把最好的都捧到她面前。
我用了七年的时间,把我对女儿的爱,砌成了一座密不透风的堡垒。
直到那个大年初二的下午,她带着丈夫和孩子仓皇离去,我才发现,我亲手砌起来的,原来是一座隔断我们母女的墙。而推倒它的,仅仅是那微不足道的一千块钱。
第1章 大年初二的红包
大年初二,按我们这儿的规矩,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
天还没亮透,厨房里的抽油烟机就已经嗡嗡地唱起了歌。我系着围裙,在灶台前忙得团团转。老伴李建民端着茶缸子,在客厅里踱步,嘴里念叨着:“玉华,别弄那么多,吃不完浪费。”
“你知道什么,”我头也不回,往锅里添了一勺高汤,“静静最爱吃我做的这道糯米排骨,外孙乐乐就馋那口糖醋里脊。一年到头就盼着这天,能亏待了他们?”
李建民咂咂嘴,不说话了。他知道,在女儿李静的事情上,我向来是说一不二的。
上午十点,门铃准时响起。我赶紧在围裙上擦了擦手,一路小跑去开门。
“妈!爸!”李静穿着一件米色的呢子大衣,笑盈盈地站在门口。她身后的女婿王斌,手里提着大包小包的礼品,憨厚地笑着喊“爸、妈”。
“哎哟,我的大外孙!”我的目光直接越过他们,落在了被王斌牵着的小家伙乐乐身上。乐乐穿着一身红色的唐装,虎头虎脑的,一见我就张开小手扑了过来。
“外婆!新年好!”
我一把将他抱进怀里,在他肉嘟嘟的脸蛋上亲了一口,心都快化了。“乐乐也新年好!快进来,外婆给你做了好多好吃的。”
一家人进了屋,客厅里顿时热闹起来。李建民接过王斌手里的东西,嘴上客气着“来就来,还带什么东西”,脸上却笑开了花。
我把乐乐安顿在沙发上看动画片,又转身进了厨房。李静跟了进来,想搭把手。
“去去去,坐着去。”我把她往外推,“一年回不来几次,还让你动手像什么话。跟爸聊聊天,看看电视。”
“妈,我帮你洗个菜也行啊。”
“不用,都弄好了,就差下锅了。”我语气坚决,不容置喙。
李静站在厨房门口,看着我忙碌的背影,嘴唇动了动,最终还是没说什么,转身出去了。
午饭丰盛得像年夜饭,满满当当摆了一大桌子。我一个劲儿地给乐乐夹菜,给李静盛汤,忙得自己都顾不上吃几口。看着他们一家三口吃得津津有味,我心里比自己吃了山珍海味还舒坦。
饭后,大家坐在沙发上喝茶聊天。我哥一家也打了电话,说下午要带我侄子过来拜年。我心里盘算着,从卧室的抽屉里拿出了两个早就准备好的红包。
一个给了我侄子,里面是八百块钱,图个吉利。另一个,我捏在手里,走到了乐乐面前。
“来,乐乐,这是外婆给你的压岁钱,要好好学习,快高长大啊。”我把那个厚厚的红包塞到乐乐手里。
乐乐仰着小脸,看向他妈妈。李静对他点了点头,他才脆生生地说:“谢谢外婆!”
王斌在一旁客气地推辞:“妈,您给太多了,孩子还小,意思一下就行了。”
“这哪儿多啊,”我摆摆手,一脸理所当然,“自己家的外孙,还能亏待了?我给乐乐准备了一千,图个十全十美。你们拿着,给孩子买点学习用品。”
我说这话的时候,特意看了一眼李静,想从她脸上看到高兴的表情。可我看到的,却是一种说不出的复杂神色。她没有笑,只是眼神微微闪烁了一下,然后低下头,轻轻“嗯”了一声。
我心里有点犯嘀咕,但没多想。或许是当着她老公的面,不好意思表现得太高兴吧。毕竟,这么多年,我对她的好,她都是默默接受的。
下午,我哥一家来了,屋里更热闹了。我忙着张罗水果、倒茶,没太顾得上李静他们。等我哥他们坐了一会儿准备走的时候,我才发现,李静和王斌也站了起来。
“妈,我们也得回去了。”李静说。
我愣了一下:“这才几点啊?晚上不在这儿吃饭了?”
“不了,晚上跟王斌他爸妈约好了。”王斌解释道。
“那也行。”我点点头,虽然有些失落,但也能理解。我一边送他们到门口,一边习惯性地叮嘱:“静静啊,明天记得早点过来,妈给你炖乌鸡汤。”
往年大年初三,李静都会回来住一天,这是我们家的“老规矩”。
可这一次,李静的脚步顿了一下。她没有回头,声音有些发闷:“妈,明天……我们就不回来了。公司有点事,要提前回去准备。”
“什么事这么急?年还没过完呢!”我不由得提高了声音。
“就是一些交接的工作。”王斌打着圆场,“我们初五就得上班了,想提前回去收拾收拾。”
我看着女儿的背影,心里一阵说不出的别扭。她始终没有回头看我一眼,只是牵着乐乐的手,低声催促着“快走吧”。
直到他们的车消失在巷子口,我还愣在原地。李建民走过来,拍了拍我的肩膀:“行了,人都走了,进去吧。外面冷。”
“老李,”我皱着眉,心里空落落的,“你有没有觉得,静静今天有点不对劲?”
李建民叹了口气,眼神里带着几分无奈:“从你拿出那个一千块钱的红包开始,她就没怎么笑过。玉华啊,有时候,你对她太好了,好得让她喘不过气。”
我心里一沉,嘴上却不服气:“我对我自己女儿好,还有错了?”
那个下午,我心里反复琢磨着老伴的话,怎么也想不明白。我只是想把最好的都给她,这难道不是天底下所有母亲都会做的事吗?那一千块钱,不过是我众多付出中,最微不足道的一件。它怎么就成了问题的根源了呢?
我以为,这只是一次寻常的闹别扭。过两天,女儿气消了,自然就会打电话回来。
我万万没有想到,从那个大年初二开始,我的女儿,真的再也没有踏进过娘家的大门。
第2章 看不见的墙
日子一天天过去,正月十五的元宵节都过完了,李静的电话始终没有来。
起初的几天,我还能沉得住气。我安慰自己,年轻人工作忙,压力大,过年期间走亲访友也累,让他们歇歇也好。我照常买菜、做饭,把家里收拾得一尘不染,仿佛只要我维持着这个家的秩序,那个熟悉的身影随时都会推门而入。
可饭桌上,那副为她准备的碗筷,一连空了十几天。晚上看电视,再也没有人抢我的遥控器,跟我争论哪个明星更帅。夜深人静时,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脑子里全是女儿从小到大的样子。
那个扎着羊角辫,跟在我身后要糖吃的小姑娘;那个第一次来例假,躲在房间里哭,非要我抱着才肯睡的少女;那个考上大学,拖着行李箱,一步三回头,眼泪汪和的大孩子……怎么就变成了今天这个冷漠、疏远的样子?
李建民看我一天天消沉下去,也着急。他劝我:“你主动给她打个电话不就完了?母女俩,哪有隔夜仇。”
“我凭什么打?”我嘴硬,心里的委屈却像发酵的面团,越胀越大,“我哪儿做错了?是饭没给她做好,还是钱没给她给够?从小到大,我亏待过她一分一毫吗?她现在翅膀硬了,跟我甩脸子,我还得低声下气去求她?”
话是这么说,可到了周末,我还是没忍住。我借口说给她做了她最爱吃的酱肘子,让她和王斌带乐乐回来吃。
我拨通了李静的电话,听筒里传来“嘟嘟”的忙音,每一声都敲在我的心上。电话终于接通了,传来李静略带疲惫的声音:“喂,妈。”
“静静啊,”我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轻松愉快,“这个周末有空吗?我做了酱肘子,你跟王斌带乐乐回来吃吧。”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钟。
“妈,我们这个周末……有点事。”
“什么事啊?比回家吃饭还重要?”我的声音不自觉地带上了一丝质问。
“就是……王斌单位组织活动,我们要去参加。”李静的回答听起来有些犹豫。
我不是傻子,听得出这是托词。心里的火“噌”地一下就冒了上来。“王斌单位什么活动,非得拖家带口地去?我看你就是不想回来!李静,你到底想怎么样?就为了一千块钱的压岁钱,你连妈都不要了?”
我的声音越来越大,最后几乎是吼出来的。
电话那头,李静又是一阵长久的沉默。久到我以为她已经挂了电话,才听到她低低的声音,带着一丝压抑的哭腔:“妈,不是因为钱……”
“不是因为钱是因为什么?你倒是说啊!”我追问。
“我……我们就是有点累了。妈,先不说了,我这边还有事。”
“啪”的一声,电话被挂断了。
我举着听筒,愣在原地,浑身的力气像是被抽干了。李建民从房间里走出来,看着我失魂落魄的样子,叹了口气,把电话从我手里拿走,放回座机上。
“我就说,你这脾气得改改。”他说,“你听见没,孩子都快哭了。你这么逼她,不是把她往外推吗?”
“我逼她?”我眼泪刷地就下来了,“我含辛茹苦把她养大,给她买房出首付,带孩子不嫌累,我图什么啊?我不就图她能常回家看看,跟我说说话吗?现在我连问问她为什么不回家,都成了逼她了?”
那天下午,我跟李建民大吵了一架。他觉得我控制欲太强,总想安排女儿的一切。我觉得他站着说话不腰疼,根本体会不到我这个当妈的心。
我们俩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冷战了好几天。
家里的气氛,降到了冰点。
那段时间,我像个侦探一样,每天翻看李静的朋友圈。她发了和同事聚餐的照片,发了乐乐在公园玩耍的视频,甚至发了一张王斌在加班吃泡面的照片,配文是“辛苦了,我的王先生”。
她的生活看起来多姿多彩,一切如常。
唯独,没有我们。
就好像,我们这对父母,从她的世界里,被一键删除了。
我心里又酸又涩。我开始反思,是不是我真的做错了什么?可我想来想去,也想不明白。
我记得她刚结婚那会儿,小两口住在租的房子里,日子过得紧巴巴。我每个周末都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提着大包小包的菜过去,给他们做一顿好的,再把冰箱塞满。李静那时候总是抱着我的胳膊撒娇:“妈,你就是我的救世主。”
后来他们要买房,首付差了二十万。我跟老伴把养老的积蓄拿了出来,眼睛都没眨一下。我说:“钱不够,妈再想办法。不能让我的女儿受委屈。”
乐乐出生后,我更是主动请缨,搬过去住了半年,没日没夜地带孩子,好让李静能安心休养,安心上班。我累得腰间盘突出都犯了,也没吭过一声。
我做的这一切,难道都是错的吗?
爱,如果是一种付出,为什么我付出了全部,换来的却是这样一道看不见的墙?我站在墙的这一边,拼命地敲打,呼喊,而墙那边的女儿,却连一点回音都不给我。
这种无力感,比任何争吵都更让我心寒。
第3章 沉默的对峙
时间进入三月,春暖花开,我的心却像被冻在了寒冬腊月。
我和李静之间的冷战,还在继续。我们陷入了一种诡异的默契,谁也不再主动联系谁。我不再打电话让她回家吃饭,她也默契地不再出现在我的生活里。我们就像两条曾经相交的线,在那个大年初二的下午,突然拐向了不同的方向,渐行渐远。
家里的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李建民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他劝我服个软,又打电话去旁敲侧击地问王斌,可每次都无功而返。王斌总是含糊其辞,说他们挺好的,就是忙。
“忙,忙,忙!我看他们是忙着跟我划清界限!”我气得把手里的抹布摔在桌上。
一天,我弟弟陈志军打来电话,说他儿子,也就是我侄子小宇,周末要参加市里的奥数竞赛,考场就在我们家附近,想在我家住一晚,让我照顾一下。
我一口答应下来。小宇是我看着长大的,跟我亲。更重要的是,我想让冷清的家里,多一点生气。
周六下午,弟弟把小宇送了过来。小宇今年上初二,是个聪明又懂事的孩子。他一来,就“姑姑、姑父”地叫个不停,嘴甜得很。
我给他做了他爱吃的红烧肉,李建民也难得地露出了笑脸,考了他几道数学题。晚饭时,小宇说起了过年的事。
“姑姑,过年我拿了您的压岁钱,给我妈,我妈别提多高兴了。她说您最大方,对我最好了。”
我听着,心里五味杂陈,勉强笑了笑:“你是我亲侄子,姑姑不对你好对谁好。”
“我姐呢?”小宇随口问,“乐乐呢?好久没见他了,怪想的。”
一提到李静和乐乐,我的笑容僵在了脸上。李建民赶紧打圆场:“你姐他们忙,周末都加班。”
“哦。”小宇也没多想,埋头继续吃饭。
晚上,我给小宇铺好床,看着他趴在书桌前认真复习的样子,心里忽然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我拿出手机,对着小宇的背影拍了张照片,发到了家庭群里。
那个群里,有我,有老伴,有李静和王斌。自从过年之后,这个群就再也没有响过。
我发完照片,配上了一段文字:“小宇来家里住,明天去比赛,孩子真用功。真羡慕我弟,有这么个省心的儿子。”
我承认,我这段话是带了情绪的,是故意说给李静听的。我在赌,赌她看到侄子都来家里了,心里会不会有一丝触动。
手机放在桌上,我时不时就瞥一眼,心提到了嗓子眼。
十分钟,二十分钟,半个小时……
群里一片死寂,没有任何回应。
李静就像没看见一样。
我的心,一点点沉了下去。最后一丝侥幸,也被这该死的沉默击得粉碎。她不是忙,不是累,她就是铁了心,要跟我断绝关系。
那一刻,我心里的委屈、愤怒、不解,瞬间被一种巨大的悲哀所取代。我养了三十年的女儿,竟然对我冷漠至此。
第二天,送走小宇后,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大哭了一场。李建民在门外敲了半天门,我都没开。我不想让他看见我这么狼狈的样子。
哭过之后,心里的那股劲儿好像也泄了。我累了,真的累了。我不想再猜,不想再等,也不想再闹了。
下午,我换了身衣服,对李建民说:“我去趟超市。”
“买什么?我陪你去。”
“不用,”我摇摇头,“我就随便转转。”
我没去超市,而是坐上了去李静家小区的公交车。一路上,我的心里反复演练着各种场景。如果她不开门怎么办?如果她开了门,我们又吵起来怎么办?如果王斌在家,会不会更尴尬?
可我管不了那么多了。我必须去,我必须当面问个清楚。哪怕是吵个天翻地覆,也比现在这样不闻不问、互相折磨要好。
我不能让我的女儿,就这么不明不白地从我的生命里消失。
公交车摇摇晃晃,窗外的风景不断倒退。我看着那些熟悉的街景,想起无数次坐这路车去给他们送东西的场景。那时候的我,总是满心欢喜,步履轻快。而现在,每靠近一站,我的心就更沉一分,脚下像灌了铅一样沉重。
终于,到了他们小区门口。我下了车,站在门口,抬头望着那栋熟悉的居民楼,李静家的窗户就在七楼。
我深吸一口气,像是要奔赴一个战场。
这场沉默的对峙,今天,必须有一个了断。
第4章 不是钱,是尊重
我站在李静家门外,抬起的手在半空中悬了很久,才终于按下了门铃。
心跳得厉害,像揣了只兔子。门铃响过一声后,里面没有任何动静。我以为没人,心里竟有了一丝莫名的轻松。或许,今天不是摊牌的时候。
正当我准备转身离开时,门“咔哒”一声,从里面打开了。
开门的是王斌。他看到我,明显愣住了,眼神里闪过一丝慌乱和尴尬。他身上还系着围裙,手里拿着锅铲,看来是在做饭。
“妈……您怎么来了?”他结结巴巴地问。
“我……我路过,顺便上来看看。”我找了个蹩脚的理由。
王斌侧身让我进去,一边朝屋里喊:“静静,妈来了。”
我换了鞋,走进客厅。屋里收拾得很整洁,但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紧张的气氛。李静从卧室里走出来,她穿着家居服,头发随意地挽着,看到我,她的表情和王斌如出一辙,惊讶中带着一丝不知所措。
乐乐不在家,大概是去上兴趣班了。
“妈。”她低低地叫了一声,就站在原地,没有像往常一样过来挽我的胳膊。
我们三个人,就这样尴尬地站着,谁也不知道该说什么。
还是王斌先打破了沉默。他给我倒了杯水,说:“妈,您坐。我们……正准备吃饭呢。”
我坐在沙发上,双手紧紧地攥着衣角。我一路过来憋了一肚子的质问和委屈,可真到了面对面的这一刻,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李静在我对面的单人沙发上坐下,低着头,摆弄着自己的手指。
“静静,”我终于开了口,声音有些沙哑,“你到底……还在生妈的气吗?”
李静的肩膀微微颤抖了一下,她抬起头,眼睛红红的,看着我,摇了摇头。
“那为什么不回家?为什么不接电话?”我追问,声音里带上了压抑不住的哭腔,“你知不知道,你这样不声不响的,妈心里有多难受?”
王斌见状,走过来,在李静身边坐下,轻轻拍了拍她的背。他对我说:“妈,您别怪静静。这件事,其实我们早就想跟您和爸好好聊聊了。”
“聊什么?”我看着他们。
“妈,您先别激动。”王斌深吸了一口气,似乎在组织语言,“这件事,跟那个红包有关系,但又不完全是因为钱。”
他顿了顿,接着说:“妈,我们知道,您和爸对我们好,为我们付出了多少,我们心里都有数,也一直很感激。可是……有时候,您的好,让我们觉得压力很大。”
“压力?”我难以置信地看着他,“我对你们好,还成了压力了?”
“是。”这次开口的是李静,她的声音不大,但每个字都异常清晰。她抬起头,直视着我的眼睛,那眼神里,有委屈,有疲惫,还有一种我从未见过的决绝。
“妈,从小到大,您都为我安排好了一切。吃什么,穿什么,上哪个学校,找什么工作。我听话,是因为我知道您为我好。结婚以后,您对我们这个小家,也是一样。您每个周末都来送菜,把我们的冰箱塞得满满的,我们自己想买点什么,您就说我们乱花钱。我们想自己带乐乐,您又说我们没经验,怕把孩子带坏了。您给我们买房出了首付,我们一直记在心里,拼命工作,想着早点把钱还给您,可您总说‘一家人,说什么还不还的’。”
李静说着,眼泪顺着脸颊流了下来。
“您知道吗?我们家里的每一样东西,好像都刻着您的印记。我们吃的,用的,住的,都离不开您的‘恩情’。这种感觉,就像我们是两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永远活在您的羽翼之下。我们很感激,但我们也很窒管。”
“大年初二那天,”她哽咽着,继续说,“您当着所有人的面,说给我侄子小宇的红包是八百,给乐乐的是一千。您说,自己家的外孙,不能亏待了。您知道我当时是什么感觉吗?我不是高兴,是难堪。就好像,我在您心里,永远是那个需要被特殊照顾、被偏袒的女儿。而王斌,他作为您的女婿,听着这话,心里又是什么滋味?”
“我……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急忙辩解,“我就是想对你好点……”
“可我们不需要这种‘好’了!”李静打断我,声音提高了一些,“妈,我们已经长大了,我们能自己赚钱,能自己养家,能自己教育孩子了。我们需要的是尊重,是平等。我希望您能把我们当成一个独立的家庭来看待,而不是您的附属品。”
“您在家庭群里发小宇的照片,说羡慕我弟有个省心的儿子。您知道我看到那句话的时候,心有多痛吗?在您眼里,我是不是就那么不懂事,那么不让您省心?”
她的一字一句,像一把把小锤子,敲在我的心上。我脑子里嗡嗡作响,一片空白。
原来是这样。
原来我引以为傲的付出,在她眼里,是控制。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在她看来,是不信任。我理所当然的偏爱,对她而言,是一种让她难堪的标签。
我以为我给了她全世界,可她想要的,只是自己的一片小天地。
王斌握住李静的手,对我说:“妈,静静不是不孝顺,她就是心里憋了太久了。过年那天的事,只是一个导火索。我们选择不回去,不联系,不是想跟您置气,是想让大家都冷静一下。我们想用这种方式告诉您,我们想换一种方式跟您相处。”
“我们希望,以后我们回娘家,不是回来接受‘接济’和‘指导’的,而是像平等的家人一样,吃顿饭,聊聊天。您给我们带东西,我们也能孝敬您和爸。您不用再事事为我们操心,您可以和我爸去旅旅游,跳跳广场舞,过你们自己的生活。”
客厅里陷入了长久的沉默。窗外的阳光斜斜地照进来,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我看着眼前这对年轻人,看着女儿脸上未干的泪痕,和女婿眼中诚恳的请求,忽然觉得自己像一个固执的傻瓜。
我一直以为,爱就是不断地给予。却从来没有问过,对方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我的眼泪,也控制不住地流了下来。这一次,不是因为委屈,而是因为一种迟来的、锥心刺骨的醒悟。
第5章 一碗阳春面
从李静家出来,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回家的。
脑子里乱糟糟的,全是女儿和女婿刚才说的话。那些话,像电影慢镜头一样,一遍遍地在我脑海里回放。
“我们需要的是尊重,是平等。”
“我们想换一种方式跟您相处。”
“您可以过你们自己的生活。”
回到家,李建民正焦急地在客厅里踱步。看到我红着眼睛回来,他连忙迎上来:“怎么样?见到静静了?吵架了?”
我摇摇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径直走进卧室,一头栽在床上,用被子蒙住了头。
李建民没有再追问,只是默默地带上门,出去了。
我在黑暗中,任由眼泪无声地流淌。几十年的认知,在今天下午被彻底颠覆。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伟大的、无私的母亲,到头来,却成了一个让女儿想要逃离的“控制狂”。
我想起很多被我忽略的细节。
有一次,李静和王斌兴高采烈地买回来一台咖啡机,说要享受生活。我看到了,嘴上没说什么,心里却直犯嘀咕,转头就跟老伴念叨:“瞎花钱,咖啡那玩意儿又苦又贵,哪有喝茶实在。”这话,后来不知怎么传到了李静耳朵里,那台咖啡机,就再也没见他们用过。
还有一次,他们计划着年假去云南旅游,连攻略都做好了。我一听,立刻反对:“去那么远干什么?又花钱又不安全。还不如在家歇着,妈给你们做好吃的。”最后,他们的旅行计划泡了汤,那个年假,他们哪儿也没去。
乐乐上幼儿园,他们想让他去一个注重孩子天性发展的私立幼儿园。我觉得太贵,而且“不正规”,非要托关系把他塞进了一家以管理严格著称的公立幼儿园。为此,李静跟我冷着脸好几天。
原来,那些我以为是“为你好”的决定,每一次,都是在他们渴望独立自主的世界里,划下的一道道伤痕。日积月累,这些伤痕最终变成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而我,却对此一无所知,还站在鸿沟的这一边,沾沾自喜于自己的付出。
我真是错得离谱。
晚上,李建民端了一碗面,推门进来。
“玉华,起来吃点东西吧。你一天没吃东西了。”他把碗放在床头柜上。
是一碗清汤寡水的阳春面,只卧了一个荷包蛋,撒了几粒葱花。这是李建民唯一会做的饭。
我坐起身,看着他,眼泪又涌了上来。
“老李,我是不是个很失败的母亲?”
李建民在我床边坐下,递给我一双筷子,叹了口气:“你不是失败,你就是……太用力了。爱这个东西,就像手里攥着的沙子,攥得越紧,流失得越快。”
他拿起碗,吹了吹汤匙里的面汤,递到我嘴边:“先吃面,吃饱了才有力气想明白。孩子的话,虽然难听,但理是那个理。咱们都老了,也该学着放手了。”
我含着泪,吃下了那口面。温热的面条滑过喉咙,暖意一直传到胃里。几十年来,都是我照顾他,照顾这个家,这还是他第一次,这样笨拙地来安慰我。
那一刻,我心里堵着的那块大石头,好像松动了一些。
接下来的几天,我把自己关在家里,哪儿也没去。我开始试着站在李静的角度,去重新审视我们过去七年的相处模式。
我翻看以前的相册,看到乐乐刚出生时,我抱着他,李静和王斌站在我身后,笑得一脸幸福。那时候,他们是需要我的。可随着乐乐长大,他们自己的小家庭越来越稳固,他们需要的,就不再是一个事事包办的“保姆”,而是一个可以平等交流、互相尊重的亲人。
是我,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我还沉浸在“被需要”的满足感里,用一种近乎偏执的方式,去证明自己的价值。
想通了这一点,我心里豁然开朗了许多。虽然依旧心痛,但不再是单纯的委屈和愤怒,而是多了一份理解和愧疚。
周五的晚上,我做了一个决定。
我给王斌发了一条微信,写得很简单:
“王斌,跟静静说一声,周日下午,我和你爸请你们去‘全聚德’吃饭。乐乐不是一直念叨着想吃烤鸭吗?就当是……妈给你们赔个不是。来不来,都行。”
发完这条信息,我把手机扔到一边,心里七上八下的。这是我第一次用这种近乎“请求”的语气跟他们说话。我不知道他们会不会来,但我知道,这是我必须迈出的一步。
改变,总要有一个人先开始。
第6章 新的开始
那个周末,我和李建民过得异常漫长。
王斌没有回复我的微信。周六一整天,手机都静悄悄的。我的心,也跟着七上八下。李建民看我坐立不安,嘴上说着“不来就不来,有什么了不起的”,却也时不时地朝我的手机瞥上一眼。
我们俩,就像两个等待审判的犯人。
周日上午,我正准备跟老伴说,要不这顿饭就算了吧。手机突然“叮”地响了一声。
我几乎是扑过去拿起的手机。是王斌发来的消息,只有简短的几个字:“好的,妈。我们下午准时到。”
看到这条消息,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我把手机递给李建民看,他扶了扶老花镜,凑近了仔细看了两遍,然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我就说嘛,到底是一家人。”
下午,我们提前半个小时就到了预订好的“全聚德”包间。我特意穿了一件新买的衣服,李建民也换上了他过年才穿的中山装。我们俩正襟危坐,像是在等待什么重要的客人。
约定的时间刚到,包间的门就被推开了。
李静、王斌,还有乐乐,一家三口出现在门口。
“爸,妈。”他们俩的声音,都带着一丝不自然。
乐乐却没那么多顾忌,挣脱妈妈的手,像个小炮弹一样冲了过来:“外婆!外公!”
我一把抱住他,心里的那点紧张和尴尬,瞬间被外孙软糯的童音融化了。
“哎哟,我的乖孙,想死外婆了!”
大家落座后,气氛还是有些微妙。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李静也低着头,只是默默地给乐乐倒水。
还是李建民先开了口,他问王斌:“小王,最近工作忙不忙?”
“还行,爸。最近项目刚结束,能稍微松快点。”
两个男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工作上的事,我和李静,则沉默着。
服务员开始上菜,片好的烤鸭冒着热气,香气四溢。我拿起公筷,夹了一块最嫩的鸭肉,卷好面皮,蘸上甜面酱,放进了乐乐的碗里。
然后,我又卷了一个,犹豫了一下,递到了李静面前的盘子里。
“静静,尝尝。你以前最爱吃这个了。”我的声音有些发颤。
李静抬起头,看着我,眼神复杂。她没有拒绝,拿起筷子,默默地吃了起来。
吃着吃着,她的眼圈红了。
“妈,”她放下筷子,声音带着浓重的鼻音,“对不起。”
我心里一酸,摇了摇头:“傻孩子,该说对不起的,是妈。是妈……没学会怎么当一个‘好’的丈母娘。”
我看着她,一字一句,发自肺腑地说:“静静,王斌,妈那天回家想了很久。你们说得对。是我太自以为是了,总觉得自己的爱就是最好的,从来没问过你们想不想要。我总怕你们吃不好,穿不暖,过得不顺心,却忘了你们已经长大了,有能力,也有权利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以后,”我深吸一口气,“妈不瞎掺和了。你们想买什么,想去哪儿玩,想怎么教育乐乐,都是你们自己的事。妈和爸,就负责给你们摇旗呐喊。你们要是需要我们了,我们随时都在。要是你们想自己闯,我们就在后面,远远地看着你们,为你们高兴。”
“娘家,永远是你的港湾。但不是拴着你的链子。你想什么时候回来,就什么时候回来。哪怕只是回来喝口水,妈也高兴。”
我说完这番话,包间里一片安静。
王斌的眼眶也红了,他端起茶杯,站了起来:“妈,爸,我们敬您二老一杯。是我们不懂事,让你们操心了。”
李静也站起来,端着茶杯,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我们一家人,用茶水,代替了酒,碰了一下杯。清脆的响声,像是敲碎了过去几个月里那堵无形的墙。
那顿饭,我们吃得很慢,聊了很多。聊乐乐在幼儿园的趣事,聊王斌工作上的新挑战,聊李静新买的一本书。我们刻意避开了过去的不愉快,却又在一种全新的、平等的氛围里,达成了和解。
饭后,王斌抢着去结了账。我没有像以前一样去争抢,只是笑着看他。
走出饭店,夕阳的余晖洒在我们身上,暖洋洋的。
李静走在我身边,沉默了一会儿,忽然轻轻地挽住了我的胳膊,就像她小时候一样。
“妈,”她说,“下个周末,我们回家吃饭吧。我想吃您做的糯米排骨了。”
我的心,在那一刻,被巨大的幸福感填满了。我点点头,声音有些哽咽:“好,妈给你们做。”
回家的路上,我和李建民坐在公交车上,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街景,谁也没有说话。
我知道,从今天起,一切都不同了。
那张一千块钱的红包,像一块试金石,试出了我们这个家庭里,被爱包裹着的、最深层的矛盾。它让我摔了一个大跟头,痛彻心扉,但也让我明白了,家人之间的爱,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和被动的接受。它更像是一场需要不断学习和调整的舞蹈,你进一步,我退一步,在尊重和理解的节奏里,才能跳出最和谐的舞步。
我不再是那个无所不能、永远正确的“陈玉华妈妈”,我只是李静的母亲,一个同样会犯错、需要学习和成长的普通老人。
而我的女儿,她也终于可以卸下“被爱”的沉重枷锁,轻松地、自由地,以一个成年人的身份,来爱她的母亲。
这样,真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