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住建部明确提出 “有力有序推行现房销售制”,将 “所见即所得” 的住房消费理念推向全国。这一源自海南全域试点、经上海等城市实践验证的制度变革,并非对预售制的简单替代,而是房地产行业从 “高速扩张” 向 “高质量发展” 转型的核心抓手。随着北京能建东誉府等现房项目的热销、海南新房投诉量 67% 的降幅等信号释放,楼市正迎来行业生态、消费逻辑与市场格局的系统性重塑,一个以信任为基石、品质为核心的新时代已然开启。
![]()
变革一:行业生态重构 —— 高杠杆模式退场,品质竞争崛起
现房销售的全面推行,首当其冲打破了延续三十年的 “高杠杆、高周转” 行业生态,倒逼房企从 “规模竞赛” 转向 “品质比拼”,行业迎来深度洗牌。
这一变革的核心是切断 “预售款挪用” 的风险链条。1994 年引入的预售制曾在住房短缺时代发挥关键作用,通过提前回笼资金支撑房企快速扩张,巅峰时期预售资金占房企到位资金比例超 40%。但随着市场转向买方,资金监管漏洞引发的问题日益凸显:部分房企将监管账户资金挪用于拿地、跨界投资,导致项目因资金断裂烂尾,2021 年 “停工停贷” 潮正是这一风险的集中爆发。现房销售从根源上解决了这一痛点 —— 房屋需竣工验收合格后方可销售,房企无法再依赖购房者资金完成项目建设,高杠杆扩张的 “空手套白狼” 模式彻底失效。
![]()
行业洗牌随之加速,中小房企面临生存危机,头部企业凭借资金与运营优势抢占市场。中原地产研究院测算,若全面取消预售制,超 50% 房企将面临经营危机,而海南全域现房销售五年后,头部房企市场份额已升至 75%。这种分化倒逼房企回归居住本质:北京能建东誉府作为首个全现房销售项目,以 3.05 米层高、最高 83% 得房率、14.5 米南向面宽等产品力创新,成为朝阳东三环豪宅市场销冠,98 席房源短期内仅剩少量剩余;深圳全现房销售地块竞拍中,产品规划与品质承诺已取代 “高溢价拿地” 成为竞争核心。与此同时,金融配套政策同步跟进,全国 7 万亿低息贷款定向支持优质现房项目,帮助合规房企优化资金链,形成 “降杠杆 + 保品质” 的良性循环。
变革二:消费逻辑逆转 —— 从 “赌预期” 到 “验实物”,信任体系重建
对购房者而言,现房销售最直接的价值是重建市场信任,让住房消费从 “听承诺、看沙盘” 的盲目决策,转向 “察实物、测品质” 的理性选择,消费逻辑发生根本性逆转。
“烂尾焦虑” 的消解成为最大民心红利。过去,购房者面临 “首付掏了、贷款还着、房子烂尾” 的困境,全国待售房曾高达 7.5 亿平方米,而预售资金监管漏洞让风险敞口持续扩大。现房销售从源头杜绝了新烂尾楼的产生:海南试点五年后新房投诉量下降 67%,上海试点半年现房销售占比从 7% 升至 26%,荆门一现房项目开盘即售罄,有业主直言 “多花 10% 的钱买踏实,值了”。这种确定性在高端市场尤为明显:北京能建东誉府的购房者无需面对期房 “交付盲盒”,可实地查验楼间距、绿化实景、墙面平整度,甚至厨房嵌入式水盆、抽拉式龙头等细节设计,买房决策从 “依赖宣传” 变为 “亲身体验”。
![]()
消费决策的维度也从 “价格与地段” 延伸至 “品质与配套”。北京能建东誉府的热销印证了这一趋势:项目虽定价 10.66 万 /㎡,但凭借国贸 CBD 三公里半径的区位优势、陈经纶帝景分校等成熟配套,以及与周边 11 万 + 二手房的价格倒挂,成为高净值人群的 “资产压舱石”。同时,政策进一步降低现房购买门槛,泉州等地推出公积金贷款额度上浮,武宁给予现房购房者 100% 契税补贴,让 “为品质买单” 成为更多家庭的选择。
变革三:市场格局分化 —— 城市梯度明显,现房价值凸显
现房销售的推进并未带来 “一刀切” 的市场变化,反而因城市经济实力、人口流向的差异,加剧了楼市的区域分化,核心城市现房价值与三四线库存压力形成鲜明对比。
核心城市现房成为 “硬通货”,供需两旺态势明显。北京、上海等人口持续净流入的城市,因改善需求旺盛且房企资金实力雄厚,现房市场快速崛起:北京能建东誉府所在的朝阳东三环,作为二手房主导的稀缺板块,新房供应断层让现房项目具备独特价值,98 席房源在豪宅市场持续霸榜;上海现房销售占比半年内提升 19 个百分点,核心地段现房价格虽较期房高 8%-12%,仍保持高去化率。这种热度源于核心城市的双重优势:一方面,“好房子” 标准落地催生品质需求,住建部要求新开工项目绿色建材使用率不低于 80%,智慧安防、适老化设施成为标配;另一方面,土地市场热度传递信心,北京太阳宫地块 39.18% 的溢价率,印证了核心区域的资产价值。
![]()
三四线城市则面临 “去库存” 与 “转型阵痛” 的双重挑战。营口、荆门等城市虽计划推行现房销售,但中小房企占比高、资金承压能力弱,盲目推进可能引发土地流拍、开发投资下滑等风险。这类城市的应对策略呈现 “梯度推进” 特征:部分城市通过 “商品房转保障房” 消化存量,部分则试点 “竞现房面积” 模式,在去库存与防风险间寻找平衡。数据显示,人口外流的三四线城市远郊盘去化周期超 36 个月,即使推出现房销售,也难以改变 “买得起难转手” 的困境,进一步凸显城市分化的必然性。
转型期的平衡艺术:政策配套与风险防控
现房销售的全面推行并非坦途,需 “分类指导、梯度推进” 的政策智慧,在改革力度与市场承受力间找到平衡。
金融与财税支持是化解转型阵痛的关键。针对房企资金压力,衡阳鼓励银行提高现房项目开发贷额度、延长期限;针对购房者成本担忧,多地推出补贴政策,鞍山房交会期间现房可享 100% 契税减免。这种 “房企减负 + 购房者让利” 的组合拳,既避免行业短期震荡,又保障政策落地效果。同时,“双轨制” 过渡彰显改革智慧:对继续实行预售的项目,强化 “主办银行 + 全链条监管”,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北京已实现监管资金流水实时可查,从制度上堵死挪用漏洞。
区域差异化推进则降低了系统性风险。住建部明确 “不搞一刀切”,一线城市可加快全面推行步伐,三四线城市先通过试点积累经验。海南的全域实践与信阳的局部探索形成互补,为全国性政策提供了 “先易后难” 的样本。这种梯度策略既尊重市场规律,又避免 “一刀切” 可能引发的局部风险,让改革在平稳中落地。
现房时代的民生底色
从预售制到现房销售的转型,本质是房地产回归民生属性的必然选择。这一变革不仅终结了 “烂尾楼” 的产生土壤,更让住房消费从 “赌预期” 回归 “用脚投票” 的本质 —— 购房者为真实品质付费,房企靠产品力立足,市场在信任中实现良性循环。
对普通人而言,现房时代无需再为 “交房盲盒” 焦虑,可实地触摸墙面质感、丈量阳台尺度、体验社区配套;对房企而言,需摒弃 “高杠杆扩张” 的旧思维,深耕产品与服务创新;对行业而言,这是告别泡沫、迈向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随着配套政策的完善,一个 “住有所居、住有宜居” 的楼市新生态,正在现房销售的推进中逐步成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