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26 日,泰国和美国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签署稀土矿产合作备忘录(MoU)的消息,迅速在政界、产业界和环保领域掀起广泛讨论。
财政部长艾克尼提一开口就点出了这份协议的分量,它不只是能帮泰国在和美国谈关税时多争取些 “互惠减免”,更可能让泰国拿到叩开全球高科技产业链大门的入场券。
尤其提到 MoU 能让泰国进入美方 “附录三谈判通道”,航空、能源这些关键产业的企业说不定能享受到 19% 的关税减免,甚至逐案豁免。
这听起来确实是笔划算的买卖,难怪有人说这稀土合作早超出了资源交易的范畴,成了泰国手里的外交和贸易双王牌。
可话又说回来,稀土开采带来的生态代价谁来承担?
毕竟之前不少国家都吃过资源开发的亏,更何况稀土采矿和冶炼过程中产生的酸性废水、重金属污染,一直是环保团体紧盯的重点。
一边是看得见的经济红利和产业升级机会,一边是潜在的生态风险,泰国这步棋究竟是能借稀土实现跨越式发展。
![]()
美泰双向奔赴的战略价值与利益交换
在全球供应链重构的浪潮中,稀土成为大国争夺的关键筹码,泰国与美国的稀土合作。
正是双方基于战略需求的 “双向奔赴”。对美国而言,这场合作是其供应链 “去风险化” 的重要落子。
长期以来,美国在稀土开采、冶炼和分离环节对中国依赖度极高,尤其是国防工业、新能源汽车与消费电子等领域,92% 的稀土加工产能依赖暗藏供应链断裂风险。
随着中国 2024 年收紧稀土出口管制,美国急需在友好国家培育替代供应源。
![]()
而泰国的加入,恰好填补了 “美日澳稀土联盟” 在东南亚的关键一环,完善了 “上游供矿、中游精炼、下游直供美国产业” 的跨洋供应链,也成为美国印太经济战略的重要拼图。
这份合作的诞生并非偶然,2025 年 10 月吉隆坡东盟峰会期间,美泰双方敲定明确的利益交换框架。
美国为泰国棕榈油、橡胶等传统优势出口品,以及航空设备这类高附加值产品提供关税豁免,还承诺逐步降低部分商品关税。
作为回应,泰国开放了富含铈、镧、钕等关键元素的 Chatree 稀土矿,承诺不对美出口稀土及关键矿产设限,并给予美方优先供应权。
![]()
对泰国来说,这份协议更是突破关税壁垒的 “利器”。
协议为泰国打开了美方 “附录三谈判通道”,在航空、能源等特定产业,泰国企业不仅有望享受 19% 的关税减免,部分项目还能获得逐案豁免。
这让此前因高关税缺乏竞争力的泰国航空设备、清洁能源设备得以叩开美国高端市场大门。
更值得关注的是,关税合作还延伸出附加收益,泰国同步与美国达成采购 80 架美制飞机、每年进口 54 亿美元能源产品的协议。
这些合作隐性保障了美方对泰国核心产业关税减免的长期兑现,让这场稀土合作成为两国经济互动的 “粘合剂”。
![]()
泰国的升级蓝图与现实挑战
手握 Chatree 稀土矿这一 “宝藏”,泰国并未满足于做简单的资源出口国,而是勾勒出一幅从 “资源驱动” 到 “创新驱动” 的产业升级蓝图。
其核心规划,是围绕东部经济走廊(EEC)核心区域,打造一条贯穿北榄至罗勇的 “稀土到电池再到芯片” 产业走廊。
这条走廊绝非简单的产业堆砌,而是要构建一套完整的产业链闭环。
从稀土氧化物提炼起步,延伸至永磁材料制造,再到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生产,最终嵌入半导体和电子元器件环节。
![]()
泰国希望通过这套体系,彻底摆脱传统农业出口与汽车组装的低端产业标签,向高科技材料与尖端制造强国转型。
支撑这份雄心的,是 Chatree 稀土矿的扎实家底,矿中富含的铈、镧、钕等元素。
恰好是永磁材料、动力电池等核心产业的关键原料,能为产业链提供稳定的上游供给,这也是泰国敢于布局高端产业的底气所在。
一方面引入美国的稀土精炼、循环利用及 AI 应用技术,破解本土技术瓶颈。
![]()
另一方面大力培育本土工程与技术人才,为产业链储备核心人力,试图通过技术与人才的双重积累,夯实产业升级的根基。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仍隔着重重挑战。横向对比东南亚邻国,泰国的稀土产业明显存在 “偏科” 问题 。
目前仍以开采等上游环节为主,中游提炼加工能力薄弱,而马来西亚已具备 3.8 万吨 / 年的稀土产量,且在本土精炼产业布局成熟。
越南更手握 2200 万吨稀土探明储量,区域竞争压力扑面而来。
对泰国而言,如何快速补齐中游加工短板,在邻国已抢占先机的情况下找到差异化发展路径,成为实现产业蓝图必须跨越的第一道难关。
![]()
中美夹缝中:泰国的平衡术与全球博弈
在中美稀土战略博弈的棋盘上,泰国并非被动的棋子,而是以 “等距外交” 为策略,走出了一套精妙的平衡术。
这场博弈的导火索,源于中国 2024 年收紧稀土出口管制,这一举措直接让美国 92% 的稀土加工产能依赖暴露风险。
促使美国加速构建 “去中国化” 的稀土供应链,而泰国恰好成为美国这一战略的关键合作对象。
美国的布局远不止于美泰双边合作,澳大利亚负责保障上游资源供应,日本提供稀土回收与高附加值生产技术,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则填补中游提炼加工的环节空白。
这套组合拳直指中国在全球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试图从产业链各环节瓦解中国的优势。面对这样的地缘格局,泰国没有选择 “选边站”。
![]()
一方面,它通过与美国合作获取关税减免、技术支持与产业升级机遇,满足美国供应链多元化需求。
另一方面,泰国反复强调美泰稀土备忘录的 “非约束性”,明确表示合作 “不针对第三方”,主动向中国释放安抚信号。
要知道,中泰在稀土下游产业早已形成深度合作,泰国不愿因美泰合作破坏这一基础。
这种既借助美国资源推动发展,又维护与中国传统合作的平衡策略,让泰国在大国夹缝中为自己争取到了最大的战略自主空间,将稀土资源真正转化为外交与经济领域的双重话语权。
![]()
生态监管与主权保障
稀土带来的机遇背后,潜藏着不容忽视的生态危机,而泰国早已为这场 “资源博弈” 筑起了两道关键防线。
稀土开采与冶炼的过程,堪称 “甜蜜的负担”,矿石破碎和浸出阶段会产生大量酸性废水。
冶炼时还会释放钍、铀等放射性元素及砷、汞等重金属,这些有害物质一旦处理不当,便会渗入地下水、污染土壤,通过食物链威胁公共健康。
此前东南亚部分国家因盲目开发稀土,陷入 “资源诅咒”,留下满目疮痍的生态环境,这也成为泰国必须警惕的前车之鉴。
为此,泰国第一道防线便是严格的生态监管。工业部长塔纳功多次公开强调,任何稀土投资项目都必须严守泰国环境法与公共卫生标准,“没有人可以在经济利益的名义下破坏国土”。
这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泰国避免重蹈覆辙的底线,从项目立项到生产运营,全流程都需接受环保监测,确保污染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
毕竟,泰国深知,短期的经济收益若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最终只会让国家陷入长期的环境债务危机。
第二道防线则是对国家主权的坚定守护。为避免在合作中陷入被动,泰国从法律层面明确了备忘录的性质。
工业部长指出其 “不具法律约束力”,泰国有权随时退出;国务委员会秘书长进一步强调,该备忘录仅属 “合作意向”,并非《宪法》第 178 条界定的国际条约。
这种灵活的法律定位,为泰国预留了充足的战略回旋空间,既保障了合作能按本国利益推进,也避免了被外部条款束缚主权,成为泰国在稀土合作中 “进退自如” 的关键保障。
![]()
结语
泰国的稀土博弈,是一场在机遇与风险中寻找平衡的智慧较量。
它以稀土为筹码,撬动美国关税壁垒、推进产业升级,又在中美夹缝中以 “等距外交” 守住战略自主,更以生态监管与主权保障筑起防线。
这场博弈的核心,早已超越简单的资源交易,成为泰国重塑工业格局、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关键尝试。
最终能否将 “工业黄金” 转化为长久繁荣,考验的不仅是短期的利益权衡,更是对可持续发展与国家主权的长远坚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