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 第五届青岛国际艺术年展(以下简称“年展”)在V出口美术馆正式启幕。在AI算法深度渗透艺术创作、“艺术何为”成为时代议题的当下,这场扎根青岛的国际艺术盛会以“如来・已来”为主题,以东方哲学为内核,搭建全球视野对话平台,为AI时代的艺术发展提供思考样本。
正如著名评论家、年展学术主持皮道坚总结:“这是一场在经济全球化、全球本土化的当代语境下打造的国际化艺术交流平台。”尤其是本届年展以“如来·已来”为主题,既以“如来”的东方智慧连接传统,又以“已来”的现实感知回应时代,“为观众开启了一场视觉与思想的深度旅程。”
![]()
由德昌阿特·V出口美术馆、青岛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年展,从首届举办至今,实现了从城市艺术节到全国性艺术对话场的蜕变,为非艺术中心城市的文化发展提供了“青岛样本”。
以东方哲思开启与AI时代的学术对话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金刚经》中的智慧为年展主题注入哲学厚度。年展总策展人林竹解读其双重隐喻:“‘如来’是艺术家的‘此在’——在算法洪流中坚守原创本能;‘已来’则直面人机共存的新纪元,追问艺术的价值坐标。”这种将传统智慧与时代议题结合的设定,从根源上确立了年展的学术高度。
学术主持皮道坚在访谈中进一步阐释:“‘如来’代表超越圆满的东方智慧,‘已来’是艺术家对现实的感知与未来的展望。”这场展览不是作品的堆砌,而是视觉与思想的旅程,引导观众思考“人类创造能否抗衡AI冲击”。事实上,年展主题本身就是一次学术探索:在硅基技术与碳基生命的碰撞中,艺术的“神性”恰恰源于人类不可编程的直觉、情绪与文化记忆,这正是AI难以触及的核心领域。
![]()
从展览架构来看,年展主题的学术性贯穿始终。无论是聚焦成熟艺术家的主题展、探索青年生态的独立展,还是梳理水墨脉络的特展,均围绕“以人类创造回应AI时代”展开,形成“命题统一、视角多元”的格局。正如林竹所言:“每届年展的主题都紧扣时代,折射现实的幽微。让艺术家的创作与社会变化同频,这是年展坚守的学术准则。”
三大板块构建人机共生的艺术生态
年展以“主题展+独立展+特展”的三重矩阵,在保证学术深度的同时,也注入了多元活力,展现出兼容并蓄的国际视野。
主题展“如来・已来——2025中国(青岛)年度艺术文献调查展”是学术核心载体。不同于传统文献展的“回顾性”,本次展览以“调查”为关键词,面向全国征集艺术家作品,呈现对AI时代的深度思考。参展的艺术家以手工绘画的细腻笔触,与AI生成图像的“机械感”形成对比;另有创作者将算法数据转化为装置元素,却以人类情感逻辑重构叙事。这种“以人类创造为核心,适度借鉴AI工具”的实践,为艺术界提供了“人机共生”的样本。值得关注的是,该展延续年展“年度文献调查”传统,通过问卷形式引导艺术家复盘创作,“让创作者停下脚步思考方向,这本身就是学术价值的体现”。
两个独立展凸显“年轻态”与“实验性”,拓展了学术边界。“新社群——中国青年艺术家状态展”通过在线征集,汇聚全国20个地域的20位青年艺术家,涵盖00后新生代创作者。他们以网络社群偶然联结,作品却充满独立锋芒:有的以碎片化创作解构AI时代的信息过载,有的用乡土题材对抗技术带来的“文化趋同”。“陌生与距离感,让作品更客观真实。”独立艺术家、年展学术委员林继昌评价,这种“去圈层化”选拔打破艺术展“精英壁垒”,为年轻艺术家提供国际化平台,也让年展学术视野更具包容性。
“多重心智——AI时代的艺术作为”独立展则直面核心矛盾。展览中,AI不再是“对立面”,而是创作工具:有的作品以AI生成基础图像,再经人类手工修改注入情感;有的让AI模拟人类艺术风格,却在关键细节留下“算法漏洞”,探讨“创造力的不可替代性”。“展览不提供答案,只提出问题。”林竹表示,观众在作品前会自然思考“所见是人类表达还是AI算法”,这种互动式探讨让学术深度更易传播。
![]()
“墨诣”呈现当代水墨的发展面貌
在国际化的展览框架中,“墨诣:墨变与超诣——从‘实验水墨’到‘水墨当代’”特展,成为年展彰显“文化根脉”的重要板块,也为全球观众打开了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窗口。
本次特展横跨数代艺术家,完整呈现了中国水墨从“实验”到“当代”的学术脉络:既有1990年代“实验水墨”的先行者,其作品打破传统笔墨框架,融入西方现代艺术理念,为水墨注入新的生命力;也有“实验水墨”的核心人物,他们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探索水墨的“当代性”表达;更有当下的年轻创作者,以多种材料语言重构水墨,让这一古老艺术形式与潮流并进。“参展者涵盖40后到90后,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当代水墨史。”皮道坚在访谈中强调,这一谱系的梳理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它不仅证明中国当代艺术并非“西方的模仿者”,更展现了水墨艺术“立足本土、面向全球”的发展路径。
特展的学术意义还在于对“实验水墨”历史价值的重估。皮道坚回忆:“1990年代,‘实验水墨’运动打破了‘全盘西化’的艺术思潮,让我们意识到要立足自身文化土壤。”
如今,在AI时代,这场特展再次呼应了这一理念——水墨艺术家既不排斥技术,又坚守文化根脉。“这是中国水墨的独特优势。”林继昌还为特展创了了作品《误读:河图"三五归一"》来回应年展主题。他表示,特展不仅为全球艺术界提供了“中国方案”,也让年展的国际化不再是“西方中心主义”的复刻,而是基于本土文化的平等对话。
国际视野与在地实践的双向滋养
本届年展吸引众多艺术家参与,作品涵盖绘画、装置、影像、AI艺术等多元形式。其国际化并非“作品堆砌”,而是基于主题的深度对话,展现出“平等交流”的全球视野。“
年展的国际化还体现在“学术资源的全球联动”。本次展览邀请国际艺术理论学者参与论坛,通过多语言传播机制,将“如来・已来”的东方思考传递至全球。正如皮道坚所言,“青岛为国际当代艺术提供了广阔空间,国际艺术也因青岛获得更多理解。”
![]()
从“在地性”到“全国性”,年展实现了质的跨越。林竹回忆:“第一届年展以青岛本地艺术家为主,如今已覆盖20多个省市地区,包括香港和台北等地的艺术家,甚至海外留学的青年创作者也主动参与。”这种扩张并非盲目,而是基于“学术调性的明确化”年展邀请皮道坚、王璜生、殷双喜、刘子建、杨维民、林继昌等业界权威参与,“让展览高度在艺术系统内站稳脚跟”。例如,本届年展设置5个展区、10场展览及学术研讨会,形成“展览+学术”的立体生态,使其从“城市艺术节”升级为“全国性艺术对话场”。
“艺术,或预见时代洪流的走向,或与之如影随形。”总策展人林竹的这句话,是观众打开第五届青岛国际艺术年展的一点灵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