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札,这篇文章我们来看看最近新加坡一位部长在公开场合发表观点,究竟是什么意思?
![]()
据报道,新加坡部长徐芳达认为中国在贸易摩擦中应当学会"忍让",不要陷入"你做初一,我做十五"的对抗循环,这话乍听挺有道理,但细想之下总觉得哪里不太对劲。
![]()
问题本质被模糊了
部长徐芳达说各国别在关税问题上互相报复,要多搭桥梁、找合作,才能缓解保护主义的冲击。
![]()
虽然没直接点中国的名,但意思很明确,就是希望中国别学美国的对抗路子,得保持克制,多找合作的空间,还特意提了一嘴,说中美该加强青年交流,好消除西方媒体片面报道带来的误解。
听着好像挺有建设性,但这里面藏着个关键问题没说透:现在全球贸易失衡,根本不是中国主动挑事,而是美国一直系统性地搞对华遏制。
从上一届政府的关税战、科技封锁,到现在的 “去风险” 和新一轮贸易科技打压,中国自始至终都是被动应对的一方,哪来的 “主动对抗” 一说?
![]()
不是中国不愿合作,是美国一次次把对话的基础给砸了,还一个劲地筑高墙,这种时候要是只让中国单方面跟美国合作,那不是一厢情愿嘛。
![]()
新加坡的立场
而且徐芳达这观点也不是独一份,之前新加坡另一位高层也委婉说过,让中国别搞完全自给自足的发展,说可能影响全球协作。
![]()
此前该国另一位政要也曾暗示,中国应该放弃完全自给自足的发展路线,理由是这可能影响全球协作。
作为一个高度依赖全球贸易的城邦国家,新加坡的焦虑不难理解。
![]()
它的经济命脉系于国际贸易和金融开放,最担心的就是国际秩序动荡,这些年来新加坡通过在中美之间保持平衡获益良多,但随着两国矛盾加深,它的回旋空间正在收窄。
于是它试图扮演"调停者"的角色,但这个角色往往不自觉地偏向西方,就像请客吃饭,主人却只对一方客人提要求,这难免让人怀疑其立场的公允性。
![]()
新加坡官员屡次提及"多边主义",但其内涵与中国倡导的多边主义存在本质区别,新加坡理解的多边主义,更像是希望中国在美国设定的框架内行事,维持现有的西方主导秩序。
而中国主张的多边主义,强调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平等互利,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这种认知差异背后,是双方对世界格局演进的不同判断:新加坡担忧出现"领导真空",而中国认为多极化才是大势所趋。
![]()
小国的生存智慧&大国的处事逻辑
站在新加坡的立场,劝和、劝忍确实是它的生存之道,但大国博弈不能简单套用小国逻辑。
![]()
中国始终敞开对话大门,但我们有两条底线不容触碰:一是自主发展的权利,二是核心利益的捍卫。国际秩序的重建必须建立在平等基础上,不能总是要求一方无限退让。
将中国的防御性反制与美国的主动进攻混为一谈,这不仅模糊了是非界限,更无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
![]()
"解铃还须系铃人"这句古语点破了问题的关键,若真想促进中美合作,最应该做的是劝止那个不断"拆桥"的一方。
拉住一直在为全球合作"缝缝补补"的中国空谈忍让,却对不断制造障碍的一方轻描淡写,这样的"劝和"难免有失偏颇。
![]()
结语
说到底中国的发展道路必须由中国人自己决定,我们有足够的智慧在中美博弈中找到自己的节奏,既不因挑衅而盲动,也不因压力而退缩。
![]()
新加坡的关切我们可以理解,但理解不等于认同,历经风雨的大国最懂得如何在风浪中稳健前行,既不因谁的"初一"而乱方寸,也不惧任何形式的"十五"挑战。
这个世界需要的不是单方面的忍让,而是相互尊重的平等对话,当每个人都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国际秩序的天平自然会找到它的平衡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