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那个弥漫血腥与绝望的出租屋,终于迎来法槌的最终回响。24岁的戴小娟因伙同两名同乡长期虐待、残杀22岁室友黄某,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已于去年伏法。而本案象征性民事赔偿款44,437元,近期经法院强制执行终到位。这组冰冷数字背后,是一场持续近三十日、突破人性底线的酷刑。
00:08
00:08
一、炼狱纪实:开水、热油与铁管的“日常”
根据株洲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披露,这场针对同乡兼同事黄某的虐杀始于琐事积怨。自2023年初,戴小娟等三人以“管教”为名,将黄某囚禁在出租屋内,实施了震惊办案民警的系统性暴行:
持续性肉体摧残:三人多次用铁管猛烈殴打黄某,先后三次用滚烫开水泼浇其全身,更以高温热油反复灼烫其手脚,导致皮肤大面积溃烂;
非人囚禁手段:在黄某因严重烫伤濒临昏迷时,三人不仅拒绝送医,还用电线勒绞其颈部,并切断其与外界联系,扣押手机、紧锁房门,迫使其在脓血与疼痛中煎熬;
终极冷漠:历经近一月折磨后,黄某终因全身器官衰竭死亡。三人竟连夜将遗体装入编织袋,抛入附近河道企图毁迹。
法医尸检报告显示,被害人体表烫伤面积超70%,伴有颅骨骨折、内脏破裂等复合损伤,其惨状被办案法官称为“职业生涯所见最残忍案例之一”。
二、迟来的代价:44,437元与一颗子弹
此案司法程序历经两年拉锯。2024年,株洲中院一审以故意杀人罪、虐待被监护人员罪判处戴小娟死刑,另两名从犯分获无期徒刑及十五年有期徒刑。最高人民法院于同年裁定核准死刑。
民事赔偿部分则凸显执行困境:法院判决三人连带赔偿黄某家属丧葬费、精神抚慰金等共计44,437元,但因主犯已伏法、从犯无经济能力,执行一度停滞。直至2025年10月,株洲法院通过强制执行程序(包括划扣银行存款、拍卖零星物品)终将全款执行到位。这笔不足五万元的赔偿,成为黄某家人苦等两年唯一的物质弥补。
![]()
三、隐秘的底层深渊:同乡关系为何沦为杀戮牢笼?
本案暴露出流动人口社群中的暴力毒瘤。据调查,四人均来自同一偏远乡镇,在株洲某餐馆打工。戴小娟与黄某原本因“同乡互助”合租,却因生活摩擦与性格强势演变为操控关系。更值得警惕的是:
封闭环境助长暴力升级:出租屋成为“法外之地”,施暴者通过收手机、锁门隔绝被害人求救通道;
群体性罪恶蔓延:两名从犯在戴小娟主导下,从旁观逐渐沦为施虐共谋,折射弱势群体中的“丛林法则”;
社会干预机制缺失:黄某生前曾试图提出回乡治病,遭严词拒绝却未获外界关注,暴露基层务工人员保护网络的漏洞。
此类悲剧并非孤例。早在2015年,温州一火锅店服务员因加水纠纷向女顾客泼浇开水致其重伤,舆论亦聚焦服务业底层情绪压抑问题。而戴小娟案将“日常冲突”推向了更为黑暗的极端。
![]()
四、写在正义之后:44,437元能否封存痛苦?
当主犯伏法的消息传回黄某家乡,其父母在破败土房前焚化了判决书复印件。“钱有什么用?我只想听女儿再喊一声妈。”黄母的泣诉刺穿了司法程序的仪式感。
44,437元赔偿执行完毕,或许是法律程序终结的注脚,但对底层暴力生态的反思远未停止:如何让进城务工者摆脱“同乡即依靠”的生存逻辑?如何建立社区化的务工人员支持网络?——这需要劳动监管部门、社会组织与司法系统的共同缝合。
![]()
正义的本质,不仅是惩治邪恶的回响,更是对生者尊严的托举。
黄某墓碑上的这句话,应成为制度反思的起点。正如株洲法官在案卷末页的批注:“若弱势者仅能以暴力争夺生存权,则每个人都是潜在受害者。”
▶案件时间轴
2023年初:黄某遭囚禁虐待,持续近一月后死亡抛尸
2024年:株洲中院一审判处戴小娟死刑,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2025年3月:戴小娟被执行死刑(据8视界报道)
2025年10月:44,437元民事赔偿全款执行到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