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清晨,乌江上的晨雾一散,周家寨村醒过来了。游船汽笛“呜”地一声划过江面,路边汽车喇叭偶尔“滴”几下,我家厨房里“咚咚”的切菜声也紧凑响起——这是咱乡间最鲜活的晨曲,也是我一天中最喜欢的时刻,踏实、充满希望。
我叫刘宗莉,是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善感乡周家寨村村民,今年42岁,是一家农家乐老板娘兼主厨。我其实是来自重庆九龙坡区的“外来媳妇”。2008年第一次来周家寨村的场景,我至今记忆犹新:山高坡陡,沿着环山而上的羊肠小路走了3个小时才到山腰上的家。说起来是家,其实就是几间破旧木房。后来,老人患病,我和丈夫在外务工收入微薄,家里戴上了贫困户的帽子。
转机发生在2017年。为了照顾老人,我们决定带着积蓄回村。那时候,正赶上“乌江游”的名号越来越响。周家寨村坐拥乌江画廊的精华段,游客开始络绎不绝。看见村里好几家农家乐生意都不错,在政府引导和鼓励下,我们借助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和国家补助资金,在江边建起新房,办起了农家乐。因为丈夫曾是一名军人,我们把店名定为“军嫂农家乐”。
靠着乌江的好水,我家农家乐的菜品主打一个“鲜”字,活鱼现做,第一年收入就有10多万元。随着彭水县生态旅游发展得越来越好,我们的生意也越做越顺,2019年家里摘掉了“贫困帽”。这实实在在的回报,让我和丈夫打心眼里觉得,回乡发展的这条路真是走对了。
发展的脚步一步也没停下。如果说,精准扶贫是帮我们摘掉了“穷帽子”,那乡村振兴就是真正帮我们端上了“金饭碗”。2021年,彭水县启动周家寨民宿提档升级项目,借着政策的“东风”,我们把店面加高至4层,添加住宿、娱乐、健身等设施,就像燕子筑巢一样,一点一点地搭建起“农家乐+民宿”综合体。
现在,农家乐里智能客房、棋牌室、会议室一应俱全,一天最多能接待上千人吃饭、40多人住宿。旺季时,我会请乡邻们来帮忙,食材也都采购村民们种的菜、养的鸡鸭鱼,既能让游客尝到本地风味,也让乡亲们多一份收入。
最让我感慨的,是这几年村里发生的巨变。水、电、路、通讯,样样都通了,样样都方便。
从前要走3个小时的泥泞山路,如今骑车20分钟就到家。过去房前屋后杂乱不堪的景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整洁的院落和统一规划的花台、路灯和花草。如今的周家寨,村在景中、景在画中,村里有了7家民宿、5家农家乐。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乡亲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眼前的光景与记忆交汇,从当初为生计发愁到如今在乌江边经营着红火小店,我早已将周家寨村当成是我的家乡,与这片山水一起成长。未来的日子,我将继续守护好这一江碧水、两岸青山,多琢磨几款新菜品,把农家乐和民宿经营得更加出色,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过得热气腾腾、闪闪发光。(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杨芊叶采访整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