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岁顿悟:去 “寒酸” 同学家吃顿饭,才懂啥是真有钱人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活到 48 岁,我在机关单位混到了中层,见过不少穿名牌、开豪车的主儿,一直以为 “富人” 就是把财富挂在脸上的样子。可直到去年,去老同学王晓燕家吃了顿饭,我才狠狠打脸自己 —— 原来真正的有钱人,从来都藏在最朴素的日子里,踏实得让你看不出半点 “阔气”,通透得让你自愧不如。

王晓燕是我哈尔滨的初中同学,几十年交情,从来没变过那股子 “接地气” 的劲儿。毕业后听同学说,她和老公没找正经工作,在老城区的巷子里开了家烧烤店,店面小得可怜,也就够摆三四张桌子,油烟味飘出半条街。这些年的同学聚会,她永远是最 “不起眼” 的那个,甚至让我们这些拿死工资的上班族都忍不住想 “接济” 她。

夏天聚会,我们穿的不是纯棉 Polo 衫就是品牌 T 恤,她永远是件洗得发白的棉布 T 恤,领口都有点松垮了,还沾着点洗不掉的油渍;冬天更不用说,裹着一件旧羽绒服,袖口磨得起了球,拉链头都掉了,用根红绳子系着凑合用。我们这群人,好歹都开着十几万的车赴约,有的甚至开着三十多万的 SUV,唯独王晓燕和她老公,每次都是坐公交车来。赶上哈尔滨下雪天,两人头发上、肩膀上沾着雪粒,冻得鼻尖通红,搓着手笑着说:“公交慢是慢,倒也暖和,还不用找停车位,多方便。”

去年夏天,同学群里彻底炸了锅 —— 王晓燕的女儿居然考上了北京大学!这可是我们同学圈里头一个北大生,大家激动得在群里刷了几百条祝福,班长直接 @王晓燕:“小燕,这必须办升学宴啊!咱们老同学都得去沾沾喜气,你可别客气!”

消息发出去半天,王晓燕才慢悠悠回了句:“别办了,大家平时上班都忙,来回折腾太麻烦,孩子也说想在家清静看书。”

我看着手机屏幕,心里五味杂陈。私下给她发微信:“小燕,孩子考这么好是天大的喜事,怎么能不办?之前咱们同学家孩子升学,不管是考个普通本科还是重点高中,你哪次不是早早到,随礼也从不小气?这次轮到你家,说啥也得热闹热闹!”

她很快回了语音,声音还是老样子,温温柔柔的,带着点东北姑娘的实在:“姐,真不用这么兴师动众。孩子说办宴席太吵,影响看书,我也觉得没必要搞那些虚的,一家人吃顿家常饭就够了。”

架不住我们一群人软磨硬泡,后来班长拍板:“咱们凑钱给她办,不让她掏一分钱,就当是给孩子的祝福!” 没想到消息传到王晓燕耳朵里,她直接打来了电话,语气带着点急:“你们这是干啥呀?都是老同学,情谊哪能用钱衡量?别搞这些,不然我可真不去了!”

可我们哪肯听?偷偷在市区订了家不错的酒店,环境雅致,菜价也不便宜。到了约定的日子,我们一群人早早到了包间等着,心里都想着,这次一定要让王晓燕母女好好享受一回。

眼看快开席了,才看见王晓燕和她老公匆匆赶来 —— 居然还是坐公交来的!她老公手里拎着个洗得发白的布袋子,里面鼓鼓囊囊的,后来才知道装的是孩子的作业本和习题册;王晓燕身上居然还穿着烧烤店的工装,深蓝色的,胸前印着店名 “老王家烧烤”,袖口上还沾着点没擦干净的油渍,一看就是刚从店里赶过来的。

一进门,王晓燕的眼圈就红了,拉着班长的手一个劲地念叨:“你们呀,真是…… 让我咋说才好,太破费了,太破费了。”

她女儿跟在后面,安安静静的,扎着简单的马尾辫,穿着洗得有些发白的运动服,手里还紧紧攥着一本习题册,坐下没一会儿就悄悄掏出来,低头认真地写了起来。

“这孩子,真是北大的料!” 我们私下里感慨,通知书都拿到手了,还这么用功。更难得的是,孩子身上一点也没有别的孩子那种考上好大学就傲气十足的样子,待人接物都彬彬有礼,问一句答一句,乖巧得很。反观我们身边,有的孩子考上个 211,说话都仰着下巴,眼睛长在头顶上,别提多傲气了。

我无意间瞥见孩子手里攥着的手机,心里 “咯噔” 一下 —— 那居然是个老款的按键机,屏幕边缘都磨花了,按键上的数字都有些模糊,现在别说高中生了,就连初中生都嫌弃这种手机过时,早都换成智能机了。

我忍不住凑过去,小声问孩子:“姑娘,咋不用个智能机啊?平时查学习资料也方便,阿姨回头给你买一个?”

孩子抬起头,冲我露出一个腼腆的笑容,声音细细的:“谢谢阿姨,不用啦。我不用手机查资料,课本和辅导书里都有,足够用了。这个手机是我爸妈淘汰下来的,能接打电话就行,不用那么好的。”

我心里又酸又疼,鼻子一酸差点掉下泪来。心想,王晓燕两口子再 “寒酸”,也不至于连个几百块的智能机都给孩子买不起吧?这孩子也太懂事了,懂事得让人心疼。

吃饭的时候,我们挨个给王晓燕递红包,嘴里说着 “给孩子的升学祝福”“买点好吃的补补”,可王晓燕却死活不收,双手把红包往回推,推的时候手都在微微发抖:“不行不行,绝对不行!你们能来,我就已经特别开心了,这钱我坚决不能要,快收回去!”

我们轮番劝说,她就是不松口,推来推去好几回,最后她急了,带着点撒娇又认真的语气说:“你们再这样,我可就生气了啊!” 我们没办法,只好把红包收了回来,心里却越发觉得,这两口子实在是太实在了。

酒过三巡,大家都喝得有点多,话也多了起来,唯独王晓燕没喝酒,一直忙着给我们添菜、倒茶,生怕我们吃不好。她老公也特别有礼貌,坐在一旁安安静静的,谁要添酒,他立马起身帮忙,说话也温温和和的,一点也不张扬。



散席的时候,王晓燕非要坚持打车送我们每个人回家,一个个地给我们拦出租车,看着我们都上了车,报好地址,才放心地和老公转身往公交站走去。

我坐在出租车里,看着他俩并肩走在路灯下的背影,身影被拉得长长的,两人时不时低声说着什么,画面特别温馨。

哈尔滨的夜晚已经有些凉了,他俩却依旧穿着简单的衣服,步履从容。我心里忍不住想,这两口子,也太实在了,明明自己日子过得 “紧巴巴”,还处处想着别人。

回到家,我们几个同学都不约而同地给王晓燕发了打车红包,可她一个都没收,还发来一条语音:“都是老同学,谈钱就生分了,你们安全到家我就放心了。”

没过多久,又到了每月一次的同学聚会。有人提议:“要不咱去王晓燕的烧烤店吧,照顾照顾她的生意,也让她多赚点钱。”

话音刚落,就有人反驳:“算了吧,我之前去过一次,她那店太小了,就三四张桌子,咱们十几个人挤都挤不下,转身都费劲,还是别去添麻烦了。”

最后,我们选了一家名气很大的烧烤城,一共四层楼,装修得特别气派,灯光璀璨,服务员都穿着统一的制服,据说每个月的流水都有几百万。定好地方后,我给王晓燕打电话:“小燕,今晚同学聚会,在 XX 烧烤城,你快来,大家都想你了。”

她在电话里顿了一下,语气有些歉意:“姐,真不好意思,我这边店里走不开,客人还挺多的,你们先吃吧,AA 的钱我等会儿转给你。” 这是我们同学聚会的规矩,不管来不来,都要 AA 制,大家也都习惯了。

我劝了半天,说店里可以先让服务员盯着,她还是说 “走不开,怕客人等急了”,我只好作罢。

吃完饭结账的时候,服务员笑着走过来,对我们说:“您好,我们老板特意吩咐了,给各位打五折,另外还准备了点小礼品,希望各位吃得开心。”

我们一群人都愣住了,班长疑惑地问:“你们老板认识我们?我们好像没来过这里吧?”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