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万人次涌进直播间,不是为了抢明星同款,而是盯着法官手中的大闸蟹。当南京高淳区法院的法官拿起蟹钳,一口咬破蒸熟的蟹黄时,这场看似“跨界”的直播,实则撬动了中国司法执行体系的一道深层裂隙。
![]()
这不是助农带货的温情表演,而是一次精准的司法创新。债务人秋兰一家因意外与经营失败背负80余万元债务,九年如一日偿还,却仍难清偿。法院在确认其无逃债行为后,启动“类个人破产”程序,并联合电商平台直播变卖其养殖螃蟹。法官亲自上阵,只为让每一只蟹卖得透明、卖得高效。
![]()
传统司法拍卖长期困于“高流拍、低变现”的怪圈。大宗资产动辄流拍,房产、车辆常因起拍门槛高、宣传不足而无人问津。2025年一季度全国网络司法拍卖成交率虽升至64.54%,但大量中小资产仍滞留执行链条。东莞法院曾因3000箱茶叶无人整购而连续流拍,最终拆分成单饼零售,56天内全部售出。这说明:不是没人要,而是不会卖。
![]()
直播变卖打破了信息壁垒。它把冷冰冰的“标的物展示”变成可互动、可信任的现场推介。衡山县法院卖欧米茄手表,黄山中院拍房产商铺,均通过直播实现全额成交。法官出镜,不是作秀,而是以司法公信力为商品背书,降低买家疑虑。2024年“双11”,全国3500家法院在阿里拍卖上线超6万件资产,形成事实上的“司法电商节”。
![]()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执行不再只是强制与惩戒,开始具备救济与修复功能。秋兰一家的案例中,法院不仅组织销售,还引入人大代表协调技术帮扶,对接低息贷款。这种“资产处置+金融纾困+技术赋能”的组合拳,标志着司法从“终结式执行”转向“再生型救济”。被执行者不再是被追缴的对象,而是被允许重启的主体。
有人质疑:法官是否该下场带货?但问题从来不是“法官能不能卖螃蟹”,而是“司法能不能让资产活起来”。当一条蟹的变现效率关乎一个家庭能否重建信用,司法的温度就体现在这些细节里。技术没有改变法律,但它让法律的实现路径更人性化、更高效。
![]()
司法的权威,不在高墙之内,而在烟火之中。当法官走进直播间,他们守护的不只是判决的执行,更是普通人对公平与希望的信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