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现代战争最狠的招数,可能不是坦克大炮,而是你家墙上那个毫不起眼的电灯开关?
这事儿听起来有点玄乎,但乌克兰人算是结结实实地体验了一把。2022年10月开始,整个国家好像被谁按下了总闸,突然就黑了。
基辅这种大城市,晚上黑得跟农村似的,发电厂、变电站,一个个挨了炸,用的还是那种叫“伊斯坎德尔”的导弹和“见证者-136”的无人机,打得那叫一个准。
一开始大家还以为是零星的报复,后来才发现,这根本就是一场有预谋的“断电战”。俄国人摆明了就是要系统性地瘫痪乌克兰的整个能源网络。
那段时间,基辅街头到处都是轰隆隆的小发电机声,医院里手术都得提心吊胆,生怕电突然断了。冬天零下十几度,没电就没暖气,普通老百姓家里跟冰窖一样,只能裹着所有能找到的被子硬扛。
![]()
有研究这事儿的军事专家,比如兰德公司那些人,就分析说,这招比在战场上多消灭几个师还管用。
你想啊,前线的士兵还在打仗,家里人却在挨饿受冻,连口热水都喝不上,这心理防线能不崩溃吗?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军事打击了,这是在从根子上瓦解你整个社会的抵抗意志,让你自己从内部先乱起来。
这还不算完,更早之前,还有一场仗打得更让人绝望,那就是马里乌波尔围城战。这地儿是个战略港口,俄军从开战起就死磕这块骨头。打了好几个月,整个城市基本被打成了废墟,最后就剩下几千乌克兰守军,被死死地围在了那个巨大的亚速钢铁厂里。
那钢铁厂下面跟个迷宫似的,工事修得是真结实。可再结实的工事也扛不住弹尽粮绝啊。里面的情况,光是听描述都让人头皮发麻。
![]()
伤员没药治,只能躺着等死,吃的喝的早就没了,全靠意志力在撑。最后,乌克兰最高指挥部那边实在没办法了,下了个命令,说为了保全士兵的命,别抵抗了。
2022年5月16号,钢铁厂的大门打开,超过2400名乌克兰士兵,包括那些名气很大的“亚速团”成员,排着队走了出来,放下了武器。
那一幕,全世界都看着,简直就是这场战争里最悲壮的一个画面。马里乌波尔一丢,俄军就彻底打通了从克里米亚到顿巴斯地区的陆地走廊,整个乌克兰南部的防线算是被撕开了一个大口子。
仗打到这份上,俄军虽然占了上风,但问题也来了,战线拉得太长,兵力不够用了。乌克兰那边顶着压力还在哈尔科夫和赫尔松搞反攻,搞得俄军有点手忙脚乱。就在这时候,普京干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事。
![]()
2022年9月21号,他发表了个电视讲话,宣布搞“部分军事动员”。这可是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头一回搞动员,一下子就要征召30万有经验的预备役人员。
这命令一出来,意思就很明白了,普京不打算速战速决了,他这是准备把这场“特别军事行动”当成一场长期的、全面的战争来打。这就像一个赌徒,在牌桌上直接把所有筹码都推了上去,赌的就是个国运。
这30万生力军一上来,战场上的天平立马就歪了。到了10月下旬,补充了兵力的俄军在库皮扬斯克和克拉斯诺阿尔梅斯克那两条线上,直接包了个大饺子,把上万名乌军给团团围住了。
渡口被封锁,补给线被切断,天上还有飞机盯着,这帮乌军基本上就是瓮中之鳖,插翅难飞。
![]()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俄军要发动总攻,把这上万人一口吃掉的时候,更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普京居然亲自跑到了前线指挥部,听完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的汇报,他拿起地图看了看那几个已经被压缩到极致的包围圈,然后交代了一句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话。
他说:“包围可以,但要保住投降的乌军和老百姓的命。”
这话一出,连前线的俄军将领估计都得愣一下。这都什么时候了,还讲什么仁慈?但仔细一琢磨,这招可比直接下令总攻要狠多了。你想啊,被围困的乌军本来就士气崩溃,这时候听到只要投降就能活命,谁还愿意拼死抵抗?这等于是在心理上直接给对方缴了械。
而且这话说给外面听,效果也不一样。它是在向全世界展示:你看,我们不是滥杀无辜的军队,我们打仗是有底线的。
#热点观察家#这在舆论战上一下子就占了主动。更重要的是,这是在给乌克兰最高层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别挣扎了,战争的结局已经定了,赶紧坐下来谈吧,再打下去没意义了。
从系统性地摧毁能源设施,到围城战里逼降守军,再到关键时刻发布动员令,最后在胜券在握时又抛出一个“人道主义”的橄榄枝,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俄罗斯可以说已经从军事、社会、心理等各个层面,把战场的主动权牢牢攥在了自己手里。
战争的节奏,似乎已经不再由炮火的密度决定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