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不造车的家电企业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巨头。
就在昨天,又一家电巨头官宣加入造车大军。消息一出,吃瓜群众手里的瓜子都不香了:这是要闹哪样?以后买空调送汽车?还是买电视带自动驾驶?
不得不说,现在的企业都深谙“不想造车的家电企业不是好科技公司”这个道理。从做空调的到造电视的,从生产手机到制造电池,各路英雄好汉纷纷涌入新能源汽车赛道,颇有一种“不过造车非好汉”的悲壮。
造车界的“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
![]()
钱钟书老先生要是活到今天,恐怕得把《围城》重写一遍:造车的人想出来,没造车的人想进去。
这边厢,某些早早入局的造车新势力还在“ICU”门口徘徊,量产遥遥无期,亏损屡创新高;那边厢,家电巨头们却前仆后继,带着钞票和技术,义无反顾地跳进这个“烧钱无底洞”。
这场景,像极了小时候玩的“抢椅子”游戏——音乐还没停,大家都觉得还有位置。殊不知椅子就那么几把,最后站着的总比坐着的多。
为什么家电巨头都对造车情有独钟?
![]()
其一,主业增长见顶
家电市场早已是一片红海,空调价格战打得比三伏天还热,电视利润薄得像片薯片。寻找第二增长曲线,成了家电巨头们的必选题。
其二,新能源汽车门槛“看似”降低
三电技术成熟、供应链完善、造车资质相对容易获取,让跨界造车从“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当然,这个“可能”要打引号,因为活着造出来和造出来活着是两码事。
其三,股价需要新故事
资本市场永远喜新厌旧。当一个“家电股”讲起“智能出行”的故事,股价就像坐上了火箭——至少在设计图纸阶段是这样。
家电造车的“迷之自信”从何而来?
![]()
仔细分析,家电巨头们确实有些底气:
制造经验:好歹也是造过几亿台家电的企业,质量管理、供应链管理经验丰富;
渠道优势:线下门店遍布全国,卖空调的顺便卖个车,听起来很合理;
品牌认知:在消费者心中已经建立了“靠谱”的形象;
技术积累:在智能化、物联网方面确实有些家底。
但是,造车不是造加湿器。车子要能跑、要安全、要舒适,这些都不是做家电能直接迁移的经验。
这就好比一个米其林大厨,突然被拉去种地——会做饭不代表会种菜啊!
那些年,跨界造车的“先烈”与“先锋”
![]()
回顾跨界造车史,简直就是一部血泪史:
乐视:贾跃亭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造车是个“为梦想窒息”的活儿;
格力:董小姐的银隆梦,差点成了格力电器不能承受之重;
创维:没错,就是那个造电视的创维,现在真的在卖车;
恒大:曾经扬言要“换道超车”,结果发现道太挤,车太贵。
当然也有相对成功的例子,比如蔚来、小鹏、理想,但他们的创始人哪个不是浸淫汽车行业多年的老炮?
家电巨头们,真的做好准备了吗?
家电造车的“差异化竞争”在哪里?
![]()
如果只是简单地把四个轮子加个外壳,那家电企业注定要失败。真正的机会在于差异化:
智能座舱:这是家电企业的强项。想象一下,用造智能电视的思路造车载屏幕,用造空调的技术做车内环境控制;
物联网生态:车和家的无缝连接,空调提前开启,冰箱同步菜谱,电视续播剧集;
售后服务:利用现有服务体系,实现“家电+汽车”一站式服务。
不过,这些想象很美好,现实却很骨感。消费者会为了一个“能跟空调对话的汽车”多花几万块钱吗?恐怕还得打个问号。
造车容易,卖车难,活下去更难
家电巨头们可能低估了造车的难度:
资金门槛:没有200亿别想入门,这还只是入场券;
技术壁垒:电池、电机、电控,哪个都不是吃素的;
人才短缺:既懂家电又懂汽车的人才,比大熊猫还稀缺;
资质门槛:造车资质比家电准入证难拿多了;
市场竞争:特斯拉在降价,比亚迪在发力,新势力在拼命,传统车企在转型......
这就好比一个业余拳手,突然要上台和泰森对打——勇气可嘉,但结局堪忧。
消费者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家电车”?
站在消费者角度,我们对“家电巨头造的车”既有期待,也有疑虑:
期待的是:更好的智能化体验、更贴心的设计、更亲民的价格;
担心的是:安全性是否过关、质量是否可靠、售后是否有保障。
说白了,消费者要的不是一个会跑的家电,而是一个靠谱的出行伙伴。如果本末倒置,过分强调智能化而忽略了车的基本属性,那还不如直接买个智能沙发放在客厅。
造车热的冷思考
这场轰轰烈烈的造车运动,背后折射的是中国制造业的焦虑与突围:
焦虑于传统业务增长乏力,急于寻找新的增长点;
困于价格战的泥潭,渴望通过转型升级实现价值提升。
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路径值得商榷。造车不是万能药,它可能是一剂强心针,也可能是一杯毒酒。
更重要的是,当所有企业都挤在同一个赛道时,这个赛道本身就会变得危险。差异化竞争、错位发展,才是更明智的选择。
家电企业的“第二曲线”究竟在哪里?
其实,除了造车,家电企业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方向:
深耕主业:在日本,很多百年企业就专注做一个产品,把它做到极致;
产业链延伸:向上游核心部件进军,掌握核心技术;
服务化转型:从卖产品转向卖服务,开拓新的盈利模式;
海外市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家电市场空间巨大。
条条大路通罗马,何必单恋造车这一枝花?
尾声:给家电巨头的几句忠告
如果您执意要造车,请记住:
第一,尊重汽车产业规律:车是拿来开的,不是拿来炒的;
第二,对消费者负责:安全质量红线,碰不得;
第三,量力而行:别让造车拖垮了主业;
第四,差异化竞争:找到自己的特色,别总是跟风。
最后,让我们拭目以待:这家新入局的家电巨头,到底能给我们带来惊喜还是惊吓?
话说回来,要是真造出来了,我一定去试驾——毕竟,能跟家里空调对话的车,听起来还挺酷的。只是希望,到时候别出现“开车半小时,死机三次”的尴尬局面。
毕竟,电脑蓝屏我们可以重启,汽车“蓝屏”可就不好玩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