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编辑丨DL
中方稀土管制升级后,法国总统马克龙在一场欧盟内部会议上,面对眼下的供应链困局,他几乎是拍着桌子,提议立即启动那个被称为“贸易核弹”的法案——《反胁迫工具法案》(ACI),这件自去年底生效后就一直尘封在武器库里的终极兵器,似乎终于要被请出来了。
与此同时,大洋彼岸的白宫也在摩拳擦掌,特朗普政府正严肃评估,是否要对中国祭出曾用在俄罗斯身上的那套组合拳,核心招数直指金融命脉:冻结其在海外的所有资产,并将它从全球银行间的SWIFT结算系统中一脚踢出去。
然而,这些看似能一招致命的“核选项”,是真的所向披靡,还是因为自身早已被经济的藤蔓深度捆绑,而根本无法出鞘的“纸老虎”?这场博弈的真正胜负手,又藏在哪里?
![]()
那部被马克龙寄予厚望的《反胁迫工具法案》,听上去确实威力无穷,它赋予了欧盟单方面对目标国施加关税壁垒、限制投资等雷霆手段的权力。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得可怜,这个所谓的“核按钮”,首先就被牢牢锁在了欧盟自己内部分歧的保险箱里。
法案的启动流程异常繁琐,需要绝大多数成员国点头同意,整个过程走下来至少得一年。这对于眼下火烧眉毛的产业界来说,简直是远水难救近火。更致命的是,欧盟内部根本就不是铁板一块。
![]()
今年前八个月,中国再次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贸易额高达惊人的一千六百三十四亿欧元。德国的汽车业巨头们一边承认布鲁塞尔确实在激烈讨论ACI,一边却坦言根本没形成任何共识。对于柏林而言,与北京谈判显然比直接掀桌子更符合自身利益。
另一边,匈牙利和希腊这些年从中国的投资中获益良多,他们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形式的强硬对抗,成了事实上的“刹车片”。法国人的激进,和德国人的务实,再加上东、南欧国家的迟疑,让这根被挥舞起来的“集体大棒”,更像是个虚张声势的摆设。
![]()
美国人的金融制裁方案,听起来比欧盟的ACI更具杀伤力,直击要害。但这个“互相确保摧毁”的逻辑,在今天全球化的棋盘上,更像是一种自残。
账本摊开来看得一清二楚,美国在中国的资产总规模高达两万两千五百亿美元,而中国在美国的总投资加上持有的美债,加起来也就在八千亿美元左右。
一旦双方真的撕破脸“互抄家底”,像贝莱德在中国管理着超过两百亿美元资产的华尔街巨鳄,以及特斯拉那座标志性的上海超级工厂,恐怕会成为第一波被反噬的牺牲品。
![]()
至于切断SWIFT系统,这个终极杀招同样是把双刃剑。强行把全球制造业占比近三分之一的庞大经济体从美元体系中剥离出去,等于是在亲手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按下“加速键”。
巴西的大豆、阿联酋的石油,这些全球大宗商品的交易很可能会加速转向人民币结算。这无异于为了攻击对手,而主动去挖自己霸权地位的墙角。
况且,欧盟并非没有过“膝盖软”的前科。当初面对盟友美国挥舞的关税大棒,欧盟最终也是选择妥协,以采购七千五百亿美元能源的大单换取了关税降低,而非硬碰硬地启动反制。这样的历史惯性,让它今天对中国的威胁,多少显得有些色厉内荏。
![]()
与西方的“重锤”相比,中国的反制工具箱则显得精细而巧妙,更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
对于稀土出口,官方声明清晰地指出,这并非“禁运”,而是依据国内法规进行的合法管理,主要目的是“防扩散”。他们甚至贴心地为那些合规的民用企业保留了审批通道,一下子就占据了法理和道义的高地,这种“精准”在数据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
今年同期,中国对欧盟的稀土磁铁出口额反而增长了百分之十八,而对态度强硬的美国,出口额则应声下降了百分之二十三。这清晰地表明,中国的策略是区别对待,拉拢一批,施压一批,从而分化对手的阵营。
更具戏剧性的一幕是,就在欧盟峰会激烈讨论如何对华强硬的当口,中国“适时”地宣布,将对从欧盟进口的白兰地展开反倾销调查。这一招直击要害,目标正是此次强硬姿态最主要的倡导者——法国。
![]()
这记精准的回马枪,无疑是在告诉爱丽舍宫:任何政治上的强硬姿态,都会在经济上产生相应的代价。
除此之外,中国还将过去的劣势转化为了今天的战略筹码。官方强调,之所以加强管制,是为了保护过去因长期低价向全球供应而遭到严重破坏的本国环境与资源。这种说法完全符合国际通行惯例,让反制行动显得合情合理。
![]()
西方世界长期享受着全球化的红利,却心安理得地将高污染、高耗能的精炼环节外包出去,如今面临的困境,恰恰是自身战略短视酿成的苦果。所谓的“去风险化”和供应链重构,在冰冷的现实面前显得无比苍白。
“另起炉灶”的想法固然诱人,但横亘在面前的,是时间、技术与成本构成的三重壁垒。一位美国矿产公司的老板无奈地表示,在美国,单单是走完一座稀土矿的审批流程,就可能长达二十九年。而在欧洲新建一座稀土加工厂,其成本是中国同类工厂的三倍以上,更尴尬的是,生产出的半成品很可能依然需要运回中国进行深度加工。
![]()
澳大利亚虽然矿产资源丰富,但基础设施匮乏、开采成本高昂。至于缅甸、格陵兰等所谓的替代方案,也因为技术、物流、成本等各种问题,被证明短期内根本不可行。中国在稀土加工领域拥有长达三十年积累的技术专利与庞大人才库,西方专家普遍认为,即便是全力追赶,也至少需要五年的时间才能看到一丝曙光。
这场围绕着“工业维他命”的博弈,深刻地揭示了一个事实:在一个深度互联互通的世界里,任何单方面的极限施压,都极有可能引发灾难性的反噬。
欧美挥舞的“核弹”威胁,最终却暴露了自身的软肋与脆弱。而中国凭借对核心供应链节点的精准掌控,则展示了另一种不对称的战略价值。
![]()
这与其说是一场简单的资源争夺战,不如说是一场关于时间、耐心与战略远见的漫长竞赛。未来的出路,恐怕并非你死我活的硬性“脱钩”,而是去寻求一种新的、更加现实的全球供应链再平衡。
对抗的姿态终究会加剧紧张,而真正的解决方案,或许已经体现在中欧双方同意推进出口管制对话的共识里。毕竟,在谈判桌上寻找出路,远比在悬崖边相互恫吓要明智得多。
观察者网2025-10-24《马克龙急得跳脚:真没招,欧盟就对中国启动“核选项”》
金融界2025-06-07《美国能摆脱稀土困境吗?》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