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义乌小商品博览会上,“吸管大王”楼仲平肩挑扁担、手摇拨浪鼓的形象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他不是在表演,而是在重现几十年前义乌人走街串巷“鸡毛换糖”的历史场景。
从挑着150斤担子翻山越岭的货郎,到如今年销售额2.4亿元的企业掌舵人,他的故事,是电视剧《鸡毛飞上天》原型背后更为曲折的真实版本。
![]()
14岁那年,为让家人吃上白米饭,楼仲平开始了挑货郎生涯,两个袖口被磨得发亮,脸上沾满污渍,常常被孩子们追着取笑,这段饱尝冷暖的经历,却让他对赚钱的机会格外敏感,当他发现摆地摊比挑担更赚钱时,毫不犹豫地带着家人转型,从此开启了不断试错的创业之路。
![]()
收废品、卖牙刷、倒卖电子表,什么火他就做什么,18岁那年,他怀揣70多元到石狮进货,偷偷贩卖电子表,两天净赚90元,这在那时是一笔巨款,然而好景不长,一次进货途中,全家积蓄换来的电子表被全部没收,他瞬间倾家荡产,此后尝试养鱼,又因触电事故导致三根手指神经受损,鱼塘计划也随之泡汤。
![]()
经历了二十多个行当的辗转,楼仲平在1994年偶然购入一台二手吸管机,从此与这根小管子结下不解之缘。
当时义乌吸管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恶性价格竞争让行业陷入混乱,就在大家拼命压价时,楼仲平花2000元为吸管注册了商标“双童”,成为行业首个注册商标。
![]()
有了品牌,双童吸管开始进入国际商超,但楼仲平很快发现,中国吸管缺乏统一的生产标准,这成为行业发展的瓶颈,1998年,他推动制定了企业标准,让吸管有了“身份证”,从此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
当美国一家大客户提出要包下双童半年产量时,楼仲平却做出了一个让同行不解的决定,放弃大订单,转向小客户,他规定每家客户订货量不超过总产量的3%,这一“小客户原则”让双童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屹立不倒,如今已积累2万多家客户,占据全球30%的市场份额。
![]()
走进双童的吸管博物馆,你会看到能当眼镜框的艺术吸管、可降解的生物质吸管、能直接吃的淀粉吸管等上千种创新产品,在楼仲平看来,别人看不上的小产品,恰恰蕴藏着大商机。
曾经的他是个“拼命老板”,连离开企业一小时都会坐立难安,直到父亲病重离世,自己因心肌炎住院9个月,他才意识到企业离了他照样能运转得很好,出院后,他看到工厂井然有序的景象,彻底改变了管理思路。
![]()
如今的双童工厂,屋顶有5000平方米的生态园,种着瓜果花草,设有篮球场和学习吧,楼仲平鼓励员工在厂里组建家庭,甚至将员工家属也吸纳进企,每个季度,他都会亲自挑选绿植,让工厂更像一个家,在他看来,优秀的管理不是冷冰冰的规章制度,而是对员工需求的真正关注。
从挑担少年到企业家的蜕变,楼仲平用三十年的时间,展现了一种扎根于泥土、专注于细微的企业家精神,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不在于选择多大的行业,而在于能否在一个领域深耕细作,就像他常说的那样:真正的企业家精神,从来都长在泥土里。
![]()
看了“吸管大王”楼仲平挑扁担的故事,网友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从一毛一毛的挣,到一年2.4个亿,这才是实干兴邦的典范!说明只要钻得深,再小的生意也能做成参天大树。”
“我们小公司正愁没方向,楼总这‘小客户原则’真是当头一棒,别老想着抱大腿,服务好散客才是硬道理。”
“敢把到嘴的肥肉吐出去,这魄力不是一般人能有的,现在看来,分散风险太对了,08年金融危机都没撂倒他。”
“现在好多老板画大饼,能像他这样真把员工当家人的太少了,楼顶能种菜摘果,这工作环境慕了慕了。”
“居然还有能当眼镜戴的吸管?果然,限制我赚钱的不是行业,是想象力啊!”
楼仲平用一根吸管撬动全球市场的经历,似乎印证了一个道理:成功不在于起点多高、行业多新潮,而在于那份死磕到底的专注和敢于不一样的智慧。
一根小小的吸管,成就了一个商业传奇,你在创业路上又遇到过哪些看似不起眼却蕴含巨大机遇的领域?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和经历!
信源:环球人物杂志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