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芒格我发现:你不用什么都学,攻克一件难事就够了

分享至

上周刷圈,看见个朋友晒 “年度学习清单”:Python 入门课、短视频剪辑教程、投财训练营、瑜伽教练认证、日语五十音打卡…… 足足 12 项,配文 “卷就完事了!”

底下一排 “自律大神” 的夸声,我却默默翻了翻他去年的动态,去年这会儿,他还在晒 Excel 进阶课的听课截图,如今那课程进度条,估计还停留在第三章 “数据透视表基础”。

这事儿特像当代人的 “学习迷惑行为大赏”:囤课像大妈囤盐,管它用不用先囤着,仿佛硬盘里存满课程,智商就能自动升级;学技能像狗熊掰玉米,今天掰个剪辑,明天掰个编程,到最后怀里啥都没剩下,只剩一句 “我好像啥都会点,又好像啥都不会”。

更有意思的是,大家还特爱用 “技多不压身” 给自己打气,可没人琢磨琢磨:你那 “技” 是能安身立命的真本事,还是只够在酒桌上吹牛逼的 “半吊子手艺”?

其实芒格老爷子早把这事儿说透了,他那句 “在手里拿着铁锤的人看来,世界就像一颗钉子”,总被人拿来说 “要多掌握工具”,可没人问:你手里那把 “铁锤”,是能砸开花岗岩的正经家伙,还是 9.9 包邮的塑料玩具?

大多数人连 “钉钉子” 这事儿都没练明白,就急着去买扳手、螺丝刀、电钻,最后工具箱堆成山,连颗普通钉子都钉不进墙里 ,这哪是 “技多不压身”,这是 “技多压垮自己”。



一、“什么都学” 本质是逃避:你只是用 “多学” 假装努力

先捅个扎心的真相:很多人疯狂 “多学”,不是因为有多上进,而是因为不敢面对 “攻克一件难事” 的痛苦。学皮毛多简单啊!Python 入门课听两节课,能写个 “Hello World” 就敢说 “学过编程”;短视频剪辑学个转场特效,剪条猫主子的视频就敢说 “会做剪辑”。

这些事儿不用费脑子,不用熬心血,还能随手发个圈换一波夸赞,多爽啊!

可攻克难事呢?比如你真想把 Python 学精,得啃算法,得练项目,遇到 bug 卡一整天都可能;真想把剪辑做好,得懂叙事逻辑,得磨节奏,一条 30 秒的片子可能要改十遍八遍。

这过程多折磨人啊,要承认自己笨,要接受自己进度慢,要面对 “努力了还没成果” 的挫败感,相比之下,“多学几样皮毛” 多划算,既不用遭这罪,还能给自己营造 “我很努力” 的假象。

我表哥就是个典型例子。

前几年听人说 “修车赚钱”,报了个汽修班,学了仨月只会换轮胎;转头又听人说 “理发行情好”,去理发店当学徒,剪坏十几个头就打了退堂鼓;后来又跟风学开货车,驾照考下来了,却不敢跑长途。

现在他在工地搬砖,每次喝酒都感慨 “要是当初多学几样就好了”,可我心里清楚,他不是 “学少了”,是没勇气把任何一件事 “学透”。

他总觉得 “换个方向就能成”,却不知道 “任何方向都需要攻克难事”,修车要攻克发动机原理,理发要攻克发型设计,开货车要攻克长途路况判断,这些都不是 “学几天就能会” 的。

更讽刺的是,“多学” 还会让你陷入 “知识焦虑” 的死循环。

你学了 Python 入门,发现还有数据分析要学;学了数据分析,发现还有机器学习要学;学了机器学习,又发现还有深度学习要学…… 越学越觉得自己无知,越无知越想 “多学”,最后像个陀螺似的被焦虑抽着转,连停下来思考 “自己到底要什么” 的时间都没有。

芒格说 “人类的大脑天生就有一种尽快作出决定以此消除怀疑的倾向”,而 “多学” 就是很多人消除 “怕被淘汰” 怀疑的方式,可惜,这方式是错的。



二、攻克一件难事,才是 “万能钥匙”:别不信,单点突破能通所有路

你肯定听过 “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可芒格偏不这么干,他一辈子就盯着 “价值投资” 这一件事,把企业分析、人性洞察、经济规律这些底层逻辑啃得透透的,最后成了投资界的传奇。

更绝的是,他把这件事的智慧用到了生活里:比如判断一个人靠不靠谱,他会用投资里 “看长期价值” 的逻辑;比如做决策,他会用 “安全边际” 的思维避开风险。

你看,攻克了 “价值投资” 这件难事,其他事儿反而变得简单了。

这就是反常识的地方:大多数人觉得 “多学才能应对变化”,可真相是 “攻克一件难事,才能真正应对变化”。

因为所有难事的核心,都是 “底层逻辑”,你把一件难事的底层逻辑吃透了,其他看似不相关的事,其实都能套用这个逻辑。

就像一个厨师把 “火候” 吃透了,不管是炒青菜还是炖排骨,都能拿捏得恰到好处;一个程序员把 “算法思维” 吃透了,不管是用 Python 还是 Java,都能写出高效的代码。

我认识个做内容的朋友,她没学过剪辑,没学过运营,甚至连 PS 都用不熟练,就只盯着 “用户需求” 这一件事死磕。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