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稻盛和夫我发现:一个人的底气,来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享至

上周跟刚入职的表弟吃饭,这小伙子愁得扒拉着米饭不抬头:“姐,我现在看见问题就想躲,昨天领导让我改个方案,我怕改砸了愣是拖到下班没敢动。”

我听着乐了,这不就是当年的我吗?那时候总觉得 “不犯错 = 安全”,底气得靠 “不惹事” 攒着。

直到后来读稻盛和夫的故事,才发现这想法简直是把 “攒底气” 的方法搞反了,人家老爷子的底气,不是躲出来的,是跟问题 “死磕” 磕出来的。

咱们先掰扯个常识误区:大多数人觉得底气是 “手里有啥”,比如存款多、职位高、人脉广,就像手里攥着越多筹码,腰杆越硬。

可稻盛和夫偏不这么想,他这辈子最风光的时候,京瓷和 KDDI 都是世界 500 强,但他总说 “我最有底气的日子,是在快要倒闭的小工厂里熬通宵的那些天”。

这话听着像凡尔赛,其实藏着个反常识的理:底气不是 “存量”,是 “增量”;不是你已经拥有的东西,是你能解决多少之前解决不了的问题。



一、别躲!主动找问题才是底气的 “储蓄罐”

稻盛和夫刚毕业那会,找工作跟开盲盒似的,抽中了个 “烂摊子”,松风工业,一家快倒闭的陶瓷厂。车间里到处是油污,工资都快发不出来,同事们天天摸鱼,要么就琢磨着跳槽,堪称当时的 “职场丐帮分舵”。

换别人早卷铺盖走了,稻盛和夫却犯了 “轴” 劲:“走了能去哪?不如在这解决点问题试试。”

那时候工厂想做新型陶瓷材料,可技术不过关,实验十次有九次失败,别人都觉得 “这是老板异想天开”,稻盛和夫却把铺盖卷搬到了实验室,白天盯流程,晚上查资料,连吃饭都捧着烧杯。

有次为了搞清楚原料配比,他连续三天没合眼,最后累得趴在实验台上睡着了,醒了接着调配方。

同事见了都笑他 “傻”:“又不是你家厂子,这么拼干嘛?” 他却嘿嘿笑:“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不就多会点东西了吗?”

就这么 “傻” 了半年,他还真搞出了新型陶瓷,不仅救了快倒闭的工厂,自己也成了行业里小有名气的技术专家。

后来有人问他:“那时候你不怕失败吗?” 他说:“怕啊,但更怕遇到问题就躲,躲来躲去,自己啥本事都没有,那才真没底气。”

你看,咱们总想着 “等条件好了再做事”“等问题少了再努力”,可稻盛和夫偏要 “在问题堆里找机会”。就像攒钱,普通人想着 “等工资高了再存”,他却想着 “哪怕每月攒十块,也比不攒强”。

主动找问题解决,就像往 “底气储蓄罐” 里扔硬币,扔一次没多少,可扔得多了,自然就沉甸甸的。

现在很多年轻人在职场里 “躺平”,美其名曰 “保护自己”,其实是怕解决问题出错。

可你想啊,你躲过了一个问题,就少了一次锻炼的机会;躲过了十个问题,就少了十种能力。

等有天公司裁员、行业变动,别人能靠解决问题的本事跳槽、转行,你只能抱着 “没犯过错” 的空壳子慌神,这哪是保护自己,分明是断自己的底气路。



二、别嫌小!啃小问题才是底气的 “复利公式”

咱们还有个误区:觉得只有解决 “大问题” 才算有本事,才能攒底气,比如搞定一个亿的项目、研发出颠覆性产品,才算厉害;至于改个报表、调个流程这种 “小问题”,根本不值一提。

可稻盛和夫偏不这么看,他管这种心态叫 “眼高手低的病”,还说 “大问题都是小问题堆出来的,能啃小问题,才能扛大问题”。

京瓷刚成立的时候,规模小得可怜,就几十个人,接的都是别的大公司看不上的 “小订单”,比如给电子表做陶瓷零件,要求精度高,利润还薄。

员工都有点不乐意:“咱们好歹是技术公司,总做这种小玩意,啥时候才能做大?” 稻盛和夫却召集大家开会:“别嫌订单小,能把小零件做到百分百合格,就是本事。”

有次厂里接了个订单,要求陶瓷零件的误差不能超过 0.1 毫米,这在当时算是很高的标准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