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大学生是一个消费能力不断增长的群体,其消费决策深受内在价值观主导。“麦可思-2025年在校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面向2783名在校大学生(含高职生715名,本科生1466名,研究生602名)开展了研究,核心发现如下——
PART 01
大学生月均生活费1744元
10年间涨幅达43.9%
麦可思最新研究数据显示,2025年受访在校大学生的平均每月生活费为1744元,相比2016年(1212元),10年间增长了532元,涨幅约为43.9%。
具体来看,受访在校大学生的平均每月生活费在1301~1600元区间的比例最高(22.3%),其后的分别为1601~1900元(16.7%)、1901~2200元(16.5%)与1001~1300元(14.8%)。
值得注意的是,若将2501元及以上的各个区间合并计算,累计占比约一成(9.9%),构成了一个拥有较高消费能力的大学生群体。
PART 02
大学生消费要“充电”也要“放松”
月均网购频率超过7次
研究数据显示,在生活费的使用方面,71.7%的受访在校大学生表示每月生活费能够满足甚至略超出其日常需求,其中“刚好满足”的比例为43.8%,“略有结余”的比例为27.9%;24.9%的大学生表示每月生活费偶尔不够用;3.4%的大学生表示每月生活费经常不够用。
研究数据显示,对于生活费不够用的受访在校大学生(包括“偶尔不够用”和“经常不够用”),他们选择动用储蓄(30.0%)与压缩支出(25.0%)的比例最高,表明这部分大学生优先通过自我调整来解决问题,体现了一定的自我负责倾向。另外,“做兼职/临时打工”(15.1%)和“向父母或家人额外索要”(15.3%)的比例接近,通过劳动获取收入与寻求家庭支持,是大学生们并重的两大外部支持来源。
![]()
那么,受访在校大学生的生活费主要都花在哪了呢?除基本餐食外,超四成(40.1%)的大学生每月会有学习方面的支出,39.7%的大学生会在个人娱乐上投入,体现出他们既注重自我提升,也注重休闲娱乐;同时,31.7%的大学生会在社交活动上花费,25.2%的大学生会为形象管理进行消费,这些共同构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消费组成部分。
![]()
进一步对受访在校大学生的消费习惯进行深度分析发现,该群体表现出活跃的线上消费特征,月均网购频率超过7次。98.5%的大学生在过去半年内有网购经历,其中每月网购6~10次的比例最高(43.8%);其次是1~5次(36.7%)。值得注意的是,有18.1%的大学生每月网购超过10次,这意味着他们可能已经养成了心仪商品随时线上购入的消费习惯。
![]()
PART 03
近五成大学生“我的消费我做主”
超九成大学生可从容应对消费压力
当问及受访在校大学生当前自身的消费行为受谁/什么影响最大时,研究数据显示,“自身的价值观和需求”(占比45.8%),其影响力接近其余所有外部因素的总和,鲜明地诠释了“我的消费我做主”。与此相比,其他外部影响均不及该因素:其中“同龄人”(26.5%)是首要外部参照;“家庭消费习惯”(13.2%)与“社交媒体和网红等”(12.0%)影响相当;而“品牌广告营销”(2.5%)的影响则非常有限。
大学生“我的消费我做主”的消费决策模式,也体现在他们从容应对外在消费压力时的心态上。研究数据显示,63.7%的大学生有时会感受到消费差距带来的压力,但他们能够有效管理这种情绪;30.2%的大学生展现出良好的消费心态自主性,基本不受此类社会比较的困扰;有6.0%的大学生总是因此类压力而焦虑或自卑,这部分群体需要得到更多关注。
PART 04
超八成大学生使用过
“先享后付”的消费模式
麦可思研究数据显示,82.2%的受访在校大学生使用过分期付款或消费信贷产品(如花呗、白条、信用卡)这一“先享后付”的消费模式,其中54.1%的大学生“目前仍在使用”;28.1%的大学生“曾经用过,目前已关闭或结清”。
被问及对“先享后付”消费模式的态度,67.9%的大学生呈现出谨慎而有条件接受的态度(“态度中性,视具体需求和还款能力而定”:42.0%;“比较支持,只要在能力范围内即可”:25.9%);“不支持,容易养成过度消费习惯”的比例为18.5%;“强烈反对,易陷入债务陷阱”的比例为6.1%;积极支持群体的比例最低(7.5%)。
不过,大学生消费行为上的审慎与消费态度上的理性,并未直接转化为他们对自身“财商”(金融理财素养)的高评价。当被问及目前的“财商”情况时,12.7%的大学生自评为“财商认知与行为薄弱”(“较差,月光且知识零散”:11.2%;“很差,从未关注理财”:1.5%);52.7%的大学生自评为“一般,有意识但做得不够”;34.6%的大学生自评为“较好,有记账或投资习惯”。
数据说明:
本分析所用数据的挂网时间从2025年9月24日开始,到2025年9月30日结束。收回有效答卷共2783份。研究样本收集方式是挂网,无抽样及其检验,分析结果仅代表参与答题高校大学生的行为和想法。数据收集、分析与解读由麦可思完成,仅供参考。
![]()
声明:麦可思研究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18602824882),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关注“麦研文选”,获取更多数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