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傍晚的社区医院,66岁的王大爷坐在门诊外的长椅上,皱着眉自言自语:“肠镜这事,真是越听越怕,光说泻药喝着就想吐,检查时还得脱裤子,怪尴尬!”旁边的老伙伴插话:“听说谁谁最近做过,说只是有点难受,检查完就放心了。”王大爷却依然迟疑。
其实,这恰恰是许多中老年朋友内心的真实写照——一方面担心“吃苦”、觉得尴尬,另一方面又对肠道健康隐隐忧虑。你是否也在犹豫:肠镜到底值不值得做?真的像传说中那么“恐怖”吗?更令人意外的是,有院士直言:“做一次肠镜,或能保你5年安稳无忧!”这样的“5年护盾”,能轻松获得吗?
![]()
提起肠镜,许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太难受了”。不仅仅是普通患者,连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的医生冯卓,亲自体验后都感慨:“这个泻药,真的比想象中难以下咽。”
每次肠镜前要喝2-3升混合泻药,短时间内喝下去,那苦涩的味道、刺激的肠道反应,确实让人不适。而排空肠道后,还需接受“爆菊”般的检查:在下半身完全裸露的情况下,一根软管从肛门进入,有人觉得羞涩、有人怕疼,还有人担心会对身体造成损伤。
![]()
其实,这一系列的不适感,早有数据支持。《2018胃肠镜筛查认知与行为调研报告》显示,80%人群拒绝肠镜检查,44%担心不舒服,33%怕仪器损伤肠道,31%认为“无症状无需检查”。
而院士李兆申反复强调,肠镜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且绝大多数不良反应都是暂时性、可控的,比起可能因迟疑错失早期肠癌发现,短暂的“难受”或许更显得“不值一提”。
肠镜的真正价值,并不只是一场检查,更是“抢跑肠癌”的有效武器。权威数据显示,95%的肠癌由息肉发展而来,而息肉蜕变为癌症,往往需要5-10年甚至更长时间。通过肠镜,医生能在这些还未癌变的息肉阶段,直接切除病变,打断肠癌进程,为你赢得关键的“健康窗口”。
有统计显示,一次标准肠镜可发现95%以上的息肉和肠癌早期病变。院士李兆申也直言:“45岁之后,如果你还没有做过肠镜,一定要抓紧时间做一次——结果正常的话,能够‘保’你5年、甚至10年远离肠癌。”现实中,那些曾因尴尬、害怕而躲避检查的人,不少都在等到“警报拉响”、“腹痛难忍”时才悔不当初——而这时,治疗难度和风险远非早期可比。
值得注意的是,普通肠镜的“痛感”其实可以选择性缓解。许多医院已经普及了“无痛肠镜”,在静脉麻醉下完成检查,过程几乎无痛。至于“清肠喝泻药”这一步,只需提前调整饮食,按医嘱操作,大多数人都能顺利通过。
![]()
不是所有人都需要频繁做肠镜。那么,哪些人属于高风险人群?45岁及以后人群、有肠癌家族史、家族性肠息肉病史、炎症性肠病人群、长期便秘/慢性腹泻/便血、体重不明下降、喜食红肉、长期吸烟饮酒、肥胖及久坐人群,都属于建议及早、定期筛查的重点对象。通常,普通成年人45岁以后建议首次肠镜,之后3-5年复查一次(如无异常)。
肠镜检查的安全性也值得一提。肠镜操作属于无损伤性检查。充气所致的腹胀、胀痛一般在检查后很快自行消失;对疼痛敏感或有心理障碍者,可以选择无痛肠镜。但是,部分老年人或患有心肺疾病者,使用无痛肠镜应遵医嘱、权衡利弊。
“苦一次,保几年”不是空话。肠镜不仅能发现隐患,更为直肠癌的早诊早治创造条件。现实中有这样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有肠癌家族史者6年做了3次肠镜,依然险些“晚一步”,而同批次“14个肠镜检查,13个有癌前病变”。不要让自己的健康被迟疑和侥幸心理耽误。
其实,肠镜检查并非“想象中的那样难以忍受”,痛苦通常只会持续十几分钟,却能换来下一阶段的“无忧生活”。对比许多病痛缠身、晚期才发现的遗憾,“提前查、及时干预”才是中老年人最该做的明智投资。
健康并非侥幸,更不是懈怠的筹码。每一次主动筛查,都是以小搏大的自我保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