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按摩椅凉了:从“躺赚神话”到全民公敌
躲过了天价研学团,躲过了Citywalk,却扛不住共享按摩椅的折磨——如今走哪儿都逃不开它的身影。某城市的候车厅里,一眼望去仅有40个普通座位,剩下的全被共享按摩椅占据。甚至不知从何时起,它悄然从电影院大厅搬进了放映厅,坐下去背上有疙瘩顶着,屁股下面也有凸起硌着,网友形容这种感受,简直是如芒在背、坐立不安。
不少网友感叹:“共享按摩椅,请快速离开我的生活。”连官媒都下场痛批,直言“切莫让共享变公害”。被官方点名后,不少共享按摩椅狼狈离场,泰安站更是连夜拆除了站内按摩椅。曾经风光无限的共享按摩椅,为何一夜之间成了全民公敌?
巅峰时期,这个行业在全国的铺设量超过100万台,挤爆了商场、购物中心等人流量密集场所,也堆满了机场、电影院和高铁站。行业专家一度预测,共享按摩椅会率先引爆“宅经济”,成为共享经济中最先破圈的赛道。然而,现实却与预期大相径庭。
尝鲜过后,年轻人并未欲罢不能,反而对其敬而远之;老年人则长期“白嫖”,蹭睡时四仰八叉地躺在上面睡觉、抠脚丫、吃烤肠、嗑瓜子。如今的共享按摩椅,连“白嫖党”都嫌脏,大多生锈积灰,硬生生把高铁站、机场、电影院变成了“废弃椅堆放场”。真是“眼看他高楼起,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9.9元体验一次全身SPA——在共享经济大爆发的那几年,前后有数千个共享项目涌现,共享按摩椅作为市场上最廉价的按摩休闲方式,被包装成共享经济中最优的商业投资机遇之一。打着“共享”大旗,实则做着分时租赁生意的共享按摩椅,在2017年如雨后春笋般,在各类场景中冒了出来。
一方面,在共享经济赛道中,共享按摩椅曾被称作“唯一能躺赚的品类”。从行业背景看,它契合大健康消费趋势和消费迭代升级需求;从经营模式看,它无需押金、投入低、毛利高、回本快、运维成本低,且铺设场景多元,在等待类特定场景中更是刚需。共享按摩椅的盈利逻辑很简单:
一是直接卖椅子赚差价。
二是收取服务费提成。
招商说辞极具诱惑力:“找一个人均停留超1小时、人流量大的室内商场,花5000到1万元入手一台按摩椅投放。每天只要3到5人使用,按单次消费8到30元计算,每天收入约50元,分给平台15%、商场15%后,剩余35元是每日净利润。每月保底盈利1000元,椅子5到10个月就能回本,这还是最保守的算法。一台按摩椅有3到5年的使用周期,不到一年回本后,后续就是纯盈利期。若一次性入手30到50台,收益更是可观。”
另一方面,按摩市场的教育成本极低。按摩椅曾给人“奢侈品”的固有印象,而共享模式的出现,直接把原本需花费上万元才能享受的高级按摩服务,拉低到个位数价格。只需花9.9元,就能让“机器技师”上钟,体验一次全身SPA。按摩椅旁贴上二维码,尝鲜体验的人自然络绎不绝。
数据显示,2017年该行业新增注册企业数量是2016年的5倍;2018年成为资本涌入的高峰期,全球都在疯狂铺椅,当年新增注册企业数量较2017年几近翻番。
那两年,多家共享按摩椅品牌获得融资,据不完全统计,仅2018年的铺设量就颇为惊人:爽客12万台、么么哒10万台、摩摩哒11万台、民本摩蝎座4万台、头等舱互联2万台,加上其他不计其数的科技公司,全国共享按摩椅铺设总量超100万台。
然而到了2019年,共享按摩椅行业突然集体哑火——行业内再无大额融资,相关概念也不再被投资人津津乐道。进入2020、2021年,资本环境愈发严峻,共享按摩椅领域更是彻底没了声响,很多企业的融资进度停留在了两三年前的A轮。深究原因,共享按摩椅在资本冷却后,陷入了无法自动造血的泥潭。
按理说,共享按摩椅的场景需求看似精准:逛街累了按一按缓解疲劳,电影开场前按一按享受片刻,高铁机场候机时按一按打发时间又解乏,比共享单车等更能击中特定人群的痛点。但在免费体验的尝鲜期过后,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
自尊心的羞辱:大多数年轻人第一次坐按摩椅,可能只是想歇一歇,并非为了按摩,却被迫面临扫码消费的压力。屁股刚坐热,冷冰冰的女声“逐客令”就像复读机般响起:“本按摩椅付费使用,请勿闲坐,影响他人使用。”
若置之不理,语音提醒会越来越响、频次越来越高。众目睽睽之下,这仿佛一场“末日审判”,大声的提示音吸引周围所有人的目光,向外界“控诉”“又有人想白嫖”,让人自尊尽失。无论是愤然起身离开,还是极不情愿扫码消费的年轻人,大概率都不会再回购。
严重的卫生隐患:2019年12月,深圳一位男士健身后,想用共享按摩椅缓解疲劳,结果大腿内侧越按越痒,脱下裤子后发现有好几条白虫子在腿上,还被咬了好几个包。原来,共享按摩椅的夹缝中密布小虫,长期无人打扫,里面塞满了头发、指甲、食物残渣;尤其到了夏天,皮质椅面沾满汗液和细菌,各种真菌大量繁殖,极易导致皮肤病交叉感染,卫生状况堪忧。
不容忽视的安全风险:共享按摩椅的扩张不仅让人们苦不堪言,还引发了诸多安全事故。2018年,杭州火车东站一位女用户使用按摩椅时,头部被机器夹住,头发卷入设备中,最终消防员拆开按摩椅、剪掉头发才将其解救,但其头皮破裂,缝了好几针。
同年暑假,一位68岁的老人和家人逛商场,花10元体验共享按摩椅后,第二天开始腰疼,休息两个多月后症状加重,就医检查发现腰部脊柱压缩性骨折。专业医生提醒,电动按摩椅切勿轻易尝试,尤其是颈腰椎病患者、心脏病患者、高血压患者、器质性病变患者及老年人。
令人诟病的“白嫖蹭睡”:大妈大爷们的占位大军,整齐划一得让人怒火中烧。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商场有共享按摩椅,大爷大妈们便不再去宜家蹭空调、蹭床午睡,转而全部躺在按摩椅上干坐聊天、嗑瓜子、蹭睡,完全占用了付费使用资源。
在2017到2018年头部品牌的“地盘大战”中,全国各大火车站、高铁站、机场、电影院都成了巨头们的重点争夺目标。很多原本的普通座椅被全部拆除,大面积投放按摩椅,甚至部分医院也换上了付费共享按摩椅。
态度冷漠拒人千里、长期被白嫖蹭睡、卫生条件不堪入目、操作不当易引发安全风险——当资本的潮水退去,整个行业一地鸡毛,迎来终局。但这场“一地鸡毛”的背后,真的有人实现“躺赚”吗?
答案是肯定的,只不过“躺赚”的并非散户投资者。细究便会发现,几乎每个共享按摩椅玩家背后,都与按摩椅制造商存在关联,或达成了战略合作。例如乐金健康、龙泰健康、奥佳华等上市公司,炒火“共享”风口后,行业催生了大量产能需求,制造商通过销售按摩椅大赚一笔。
无论最终行业结局如何、经营模式是否可行,至少设备成功卖了出去;小平台在卖椅子的环节也能获利。而对于散户或小代理商来说,想靠按摩椅挣钱,既要有资金实力,又得找到性价比高的投放点位——前期或许能获益,但最终往往成为接盘侠。
在互联网浪潮下,顶着新概念的骗局并非只出现在共享经济领域。以金融互助、虚拟货币、电子商务、微信营销等名义的诈骗案件时有发生,受骗者因对新名词陌生,骗子公司只需简单包装,就能打造出一个骗局。
在共享经济和“按摩椅躺赚”的诱惑下,也有不少贪图高回报的人受骗。2019年6月,海南的王先生经朋友介绍,接触到一个共享按摩椅投资项目:只需投资1280元,即可加盟认购一台共享按摩椅,认购后每天能获得50元收益,成功推荐一名朋友加盟还能得到300元奖励。
投资1280元,一年稳赚1250元——王先生动了心,随后加入了一个100人的投资群。嫌疑人故意营造产品热销、供不应求的假象,并提高“拉人头”奖励,诱使王先生不断拉拢更多人入场。最终,王先生缴纳76800元认购的60台共享按摩椅,在仅收到几百元分红后,上家便消失无踪。报警后他才发现,所谓“高收益”只是诱饵,营业执照和电子合同都是伪造的,而那个100人的群里,除了他自己,其余全是骗子。
创投圈有个被众多大佬奉为圭臬的说法:观察日本的过去与现在,就能找到当前中国的消费升级风口。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按摩椅市场规模预计为150.3亿元,同比增长8.2%;相比日本27%的家庭渗透率,中国仅为1%。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按摩椅最主要的生产制造中心和产品研发中心之一,拥有一批大型工厂和多项专利。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0%。按照当前趋势推测,到2023年左右,我国老龄化水平将超过20%。随着人们养生需求的日益增长,各类腰部、骨骼慢性疾病也会推动按摩椅需求的上升。
一位不愿具名的共享按摩椅代理商在接受《深刻新消费》采访时感叹:“我们花了5年时间,烧光了5个亿,买来了一个深刻的教训——共享模式可能真的不适合按摩椅。不过,随着消费升级、老龄化提前到来,按摩椅肯定会走进千家万户,只是目前我们还没找到可行的盈利模式。”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