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老臣张廷玉惨被抄家,搜出42万两白银,次日乾隆还了回去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皇上,张廷玉府中搜出四十二万两白银!"

官兵统领跪在御书房内,声音都在发颤。

乾隆手中的茶杯停在半空,眼神瞬间变得锐利如刀。

这个跟了祖父康熙、父亲雍正,又伺候自己十三年的老臣,竟然藏着如此巨额银两。

第二天早朝,当满朝文武都等着看这位三朝元老如何身败名裂时,乾隆却说出了一句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话...



01

乾隆十三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

紫禁城里的梅花才刚刚凋谢,桃花就迫不及待地爬上了枝头。

张廷玉站在自己府邸的花园里,看着那些粉色的花瓣在晨风中摇摆,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老爷,该用早膳了。"管家张福走过来,声音里带着小心翼翼。

张廷玉点点头,转身往屋里走。

七十岁的人了,腿脚已经不如从前利索。

他这一生,从康熙四十二年中进士开始,在这个朝廷里摸爬滚打了四十多年。康熙爷在世的时候,他是个小小的翰林院编修。

雍正爷登基后,他一步步爬到了军机大臣的位子上。如今乾隆爷当政十三年,他这个老臣却越来越感觉到了寒意。

"张大人,皇上今日早朝有重要事情宣布,您可别迟到了。"邻居刘统勋从墙头探出脑袋,笑着打招呼。

"知道了,多谢提醒。"张廷玉回了一句,心里却在想,这刘统勋怎么突然对自己这么关心起来了。

朝堂上的风向,他这个老狐狸怎么会察觉不到。

自从前年自己因病请辞,在辞呈里提到希望将来能配享太庙这件事后,朝中的声音就变了。

年轻的官员们开始在背后指指点点,说他居功自傲,说他不知进退。

更要命的是,乾隆的态度也变了。

以前每次上朝,皇上都会特意询问他的意见,现在却经常视若无睹。

有时候张廷玉主动说话,乾隆也只是淡淡地点个头,再也没有以前那种"廷玉所言甚是"的亲近感了。

"老爷,您是不是有什么心事?"夫人杨氏端着粥碗走进来,脸上满是担忧。

"没什么,就是年纪大了,容易胡思乱想。"张廷玉接过粥碗,喝了一口。这粥是用上好的大米熬制的,里面还加了几颗红枣,甜丝丝的,是他最爱的口味。

杨氏在旁边坐下,犹豫了一下才开口:"老爷,昨天我在街上听到一些闲话……"

"什么闲话?"

"有人说,朝中有人在皇上面前说您的坏话,说您贪功好利,还说……"杨氏停顿了一下,"还说您在家里私藏了很多银子。"

张廷玉放下粥碗,眉头紧锁。

这种谣言他也听说过,但一直没有在意。自己一生清廉,问心无愧,这些无中生有的话传到皇上那里,想必也不会当真。

"胡说八道。我张廷玉行得正坐得直,怕什么闲言碎语。"

但杨氏的表情告诉他,事情可能没有他想象得那么简单。

02

朝中确实有人在针对他。

和珅这个新晋的户部侍郎,最近格外活跃。

这人年纪轻轻,却极善察言观色,深得乾隆欢心。

更重要的是,他野心勃勃,对于张廷玉这种老臣占据重要位置,心里早就不满了。

"张大人年事已高,是该好好休息了。"前几天在军机处的时候,和珅就当着其他人的面说过这样的话,话里的意思再明显不过。

不只是和珅,还有刘墉、纪昀这些年轻官员,虽然表面上对张廷玉毕恭毕敬,但眼神里的那种疏离,他都能感觉得到。

时代变了。

康熙年间,朝臣们崇尚的是学问和品德。

雍正年间,讲究的是办事能力和忠诚。到了乾隆这里,年轻皇帝更喜欢那些能说会道、善于迎合的人。

张廷玉穿好朝服,坐上轿子往紫禁城赶。



春天的北京城阳光明媚,街道上已经有了些许热闹的气息。

小贩们在叫卖着各种货物,孩子们在胡同里追逐嬉戏,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祥和。

但他的心里却有一种说不出的不安。

轿子刚到宫门口,张廷玉就看到了一队官兵。为首的是统领赵弘,这人面无表情,眼神冷漠,看到张廷玉的轿子也没有任何反应。

"赵统领,这是要去哪里执行公务?"张廷玉下了轿子,主动打招呼。

"张大人,职责所在,不便多说。"赵弘拱了拱手,就带着人匆匆走了。

张廷玉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心里的不安感更加强烈了。

朝堂上,乾隆今天的心情看起来不错。皇帝穿着明黄色的龙袍,端坐在龙椅上,眼神在下面的群臣身上缓缓扫过。

"各位爱卿,今日朕有一事要问。"乾隆开口了,声音不大,但整个大殿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近来朕听说,朝中有些官员生活奢靡,私下里积攒了不少财富。这样的风气,实在是不可取啊。"

张廷玉心里一紧。皇上这话,是在说谁呢?

"皇上所言极是。"和珅第一个站出来附和,"臣以为,官员的财产应该定期清查,以正朝纲。"

"爱卿所言不无道理。"乾隆点点头,目光突然转向了张廷玉,"廷玉,你觉得呢?"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张廷玉身上。

老臣心里明白,这是一个陷阱。

如果他赞成清查官员财产,那就等于给了别人查他的理由。如果他反对,又会被说成是心虚。

"皇上,臣以为为官者当以清廉为本,若是问心无愧,自然不怕任何清查。"张廷玉选择了一个模糊的回答。

"好!廷玉不愧是三朝老臣,这话说得好。"乾隆笑了,但那笑容里有什么东西,让张廷玉觉得不对劲。

散朝后,张廷玉正准备回府,却被刘墉拦住了。

"张大人,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刘墉压低了声音。

"刘大人请说。"

"最近宫里有些风声,您要多加小心。"刘墉说完这句话,就匆匆离开了。

张廷玉站在宫门口,春风吹过他的脸庞,却让他感觉到了刺骨的寒意。

回到府里,管家张福迎上来汇报今天的情况。

一切都很正常,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但张廷玉总觉得,暴风雨就要来了。

03

果然,第二天一早,事情就来了。

天刚蒙蒙亮,张府的大门就被重重的敲门声惊醒。张福赶紧去开门,却发现门外站着一队官兵。

"奉皇上口谕,查抄张廷玉府邸!"赵弘拿出一道圣旨,声音洪亮。

张廷玉从床上惊坐起来,衣服都来不及穿好就跑了出来。

"赵统领,这是为何?"

"张大人,有人举报您在府中私藏大量银两,皇上命我等前来查证。"赵弘的语气很客气,但手上的动作却一点也不客气。

官兵们已经涌进了张府,开始翻箱倒柜。

"老爷!"杨氏从里屋跑出来,脸色苍白。

"夫人别怕,我们问心无愧。"张廷玉强作镇定,但心里却乱成了一团。

官兵们搜得很仔细,从正屋到厢房,从书房到花园,每一个角落都不放过。

张廷玉和家人们被集中在院子里,眼睁睁地看着这些人把自己的家翻了个底朝天。

"大人,这里有发现!"一个官兵从后院的一间杂物房里跑出来,手里拿着一个钥匙。

赵弘接过钥匙,带着人往杂物房走去。张廷玉跟在后面,心里突然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

杂物房的墙角有一个暗格,用这把钥匙正好能打开。赵弘打开暗格,里面放着一个个木箱子。

"打开看看。"

第一个箱子打开了,里面整整齐齐地摆放着银锭。雪白的银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看得人眼花缭乱。



"这……这不是我的!"张廷玉急忙解释,"我从来不知道这里有这些东西!"

但没有人相信他的话。官兵们继续开箱子,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每一个箱子里都装满了银锭。

"统计一下,总共多少。"赵弘命令道。

几个官兵开始清点,忙活了大半天,最后得出了一个数字:四十二万两白银。

"四十二万两!"赵弘倒吸了一口冷气。这可是一个天文数字,足够一个普通家庭生活几百年的巨款。

"大人,怎么处置?"一个手下问道。

"封存起来,立即回宫禀报皇上。"

张廷玉瘫坐在地上,脸色苍白如纸。

他真的不知道这些银子是从哪里来的。自己一生清廉,除了朝廷的俸禄,从来没有额外的收入。这四十二万两银子,究竟是怎么回事?

"老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杨氏哭着问道。

"我也不知道啊。"张廷玉苦笑着摇头,"我真的不知道。"

但是现在说什么都没用了。人赃俱获,证据确凿,他张廷玉这一世的清名,就要毁在这四十二万两银子上了。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京城。

"听说了吗?张廷玉被抄家了!"

"真的假的?那可是三朝元老啊!"

"千真万确!据说搜出了四十二万两银子!"

"四十二万两?我的天哪,这得贪多少啊!"

茶馆里、酒楼里、街头巷尾,到处都在议论这件事。有人震惊,有人愤怒,也有人幸灾乐祸。

朝中的反应更是激烈。

"没想到张廷玉居然是这样的人!"一些年轻官员义愤填膺。

"早就看他不顺眼了,总是一副清高的样子。"

"三朝元老又怎么样?贪官就是贪官!"

和珅在自己的府邸里,听着手下汇报外面的情况,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大人,这次张廷玉算是完了。"心腹刘全在旁边说道。

"是啊,四十二万两银子,这下他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和珅端起茶杯,慢慢品了一口,"不过我们也要小心,不能让人看出什么破绽来。"

"大人放心,那些银子的来源,绝对查不到我们头上。"

和珅点点头。这个计划他筹备了很久,就是要彻底搞垮张廷玉这个老东西。现在看来,成功了。

张府里,张廷玉被软禁在自己的书房里。官兵把他团团围住,不允许任何人接近。

"老爷,您要保重身体啊。"张福隔着老远喊道,眼中含着泪水。

张廷玉点点头,但已经说不出话来了。

他这一辈子,从来没有受过这样的屈辱。更痛苦的是,他真的不知道那些银子是怎么来的。

夜深了,张廷玉一个人坐在书房里,望着窗外的月亮。明天早朝,皇上会怎么处置他呢?是砍头?还是流放?

他想起了康熙爷,想起了雍正爷。

两位先帝在世的时候,都对他信任有加。没想到到了乾隆这里,自己竟然落得如此下场。

也许,这就是命吧。

04

第二天早朝的时候,整个太和殿里的气氛异常凝重。

所有的官员都知道,今天皇上要对张廷玉案做出最终的裁决。

张廷玉被押到殿前,跪在地上。他的头发已经花白,腰背也不再挺直,看起来苍老了许多。

乾隆坐在龙椅上,面无表情地看着下面跪着的老臣。整个大殿里静得连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

"张廷玉。"皇帝开口了。

"臣在。"张廷玉的声音很低,但在安静的大殿里,每个人都听得清楚。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皇帝宣布这位三朝元老的罪名和刑罚。

有人已经在心里开始琢磨,张廷玉倒台后,他的位子会被谁顶替。



乾隆缓缓起身,走到龙椅前,目光扫视着殿内的群臣。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皇帝身上散发出的威严。

时间仿佛静止了。

"传朕旨意,将从张廷玉府中查抄的四十二万两白银,立即如数奉还!"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