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吸一大口雨后森林的新鲜空气,那种清甜感让人通体舒畅,但要是有人告诉你,维系我们生命的氧气,有一天可能会被耗尽,你会不会觉得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呢?
先别急着下定论,背后却关联着地球这座生命方舟最底层的运行逻辑。咱们今天就聊聊,未来,地球的氧气会不会被消耗殆尽?
![]()
别以为氧气是凭空变出来的,它可是地球生态系统这个超级工厂最核心的产品之一。咱们地球上这点宝贵的氧气,绝大部分来自海洋里那些渺小到看不见的浮游植物,还有陆地上的花花草草。
它们像个勤勤恳恳的打工仔,每天靠着光合作用,吸收我们吐出来的二氧化碳,再利用太阳光这个免费能源,吭哧吭哧地制造出我们离不开的氧气。
所以简单说,地球的氧气供应,主要就看这些绿色和蓝色的“造氧主力军”干得咋样。
![]()
那另一边,氧气又是怎么被花掉的呢?最大的开销,就是咱们所有生物的呼吸,还有有机物的腐烂过程。这相当于一个日常支出,细水长流。
另一笔不小的开销,可能很多人没想到,是地底下的岩石。没错,很多矿物质在风化过程中,会悄悄地和氧气结合,把这宝贝气体给固定住。
像烧煤、砍伐森林这些人类活动,说白了就是在给氧气的消耗端“火上浇油”,虽然单个来看量不大,但架不住全球规模大、时间长啊。
![]()
看到这儿你可能会松口气,既然造氧的花草树木海洋浮游生物都在,那还有什么可担心的?问题就出在“平衡”这两个字上。地球历史上可不是一直这么风调雨顺。
大概在二十四亿年前,地球上演过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氧化事件”,那时候蓝藻这类微生物刚学会造氧,几乎把当时海洋里大量的溶解铁都给“氧化”光了,才让氧气浓度猛涨上来,直接导致了后来复杂生命的诞生。
氧气浓度是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它取决于生产速度和消耗速度的赛跑。人类现在确实有点“败家”,咱们为了提高生活质量,砍掉大片大片的森林,这些可是陆地上的造氧大户。
![]()
每年燃烧巨量的化石燃料,不仅狂排二氧化碳,这个过程本身也直接消耗氧气。有科学家估算过,全球人类活动每年消耗的氧气量是个天文数字。但关键点是和大气圈里储存的氧气总量比起来,这个消耗速度目前还算是在可控范围内。
大气中的氧气多到让人安心,足足有上百万亿吨的规模。所以单纯靠人类喘气和烧燃料,想短期内把氧气耗光,那真是蚂蚁啃大象,不知要啃到猴年马月。
![]()
真正的隐忧,并不在于我们直接消耗了多少氧气,而在于我们是否动了那个维持氧气生产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海洋里的浮游植物。它们贡献了地球上至少一半的氧气产量,是绝对的“氧气之王”。
可现在的海洋,正在面临海水变暖、酸化和污染的三重打击。温度升高会改变洋流,影响营养盐上涌,浮游生物可能就“吃不饱饭”。
海水变酸则会影响一些带壳浮游生物的生存。如果这些看不见的海洋英雄出了大问题,造氧能力大幅下降,那才真的会动摇整个氧气供应体系的根本。
![]()
历史上地球的氧气浓度是有过剧烈波动的。比如在石炭纪,氧气浓度比现在高出一大截,那时候的昆虫都长得特别大,蜻蜓翅膀像老鹰似的。后来经过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氧气浓度又慢慢降了下来。
这说明地球系统自己有调节能力,但这个过程是以万年、十万年为单位计算的,非常缓慢。人类工业革命以来这几百年,对地球来说就是一瞬间,我们施加的压力,生态系统可能需要很长很长时间才能慢慢消化和调整。
结论是什么呢?地球上的氧气在可预见的未来,比如几百年内,被彻底耗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我们不必为此感到恐慌。
![]()
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高枕无忧,我们现在真正需要担心的,不是氧气被“花光”,而是我们可能正在损坏那个能给地球“印钞票”的“印钞机”也就是全球的生态系统。
保护森林,减少碳排放,维护海洋健康,这些事情的意义,远远不止是应对全球变暖。它们是在保护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核心生产力,是在为我们,也为后世子孙,守护那最珍贵的新鲜空气。
![]()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