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先生,在他的名作《人间词话》中,有一个著名的“人生三种境界说”,他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虽然王国维自己也解释说,不能用这种方式来解释三位大词人的名句,但他自己是十分得意的。
的确,“人生三境界”说,将三首看似寻常的词作升华到了哲学的高度,不仅是治学成才的路径,更完美诠释了人生从迷茫到执着再到顿悟的心境。
我们仔细想想,好像还真是,这三种境界深刻表现和总结了人生中的几种精神状态,所以后世赞同者极多。
没准晏殊、柳永(王国维说第二句作者是欧阳修,或许是王国维记错了,或许是王国维本身对柳永就有偏见,所以不愿意承认他能写出这美好的句子)、辛弃疾复生,也会为这种解释拍案叫绝的。
今天我们就以这三重境界为线,来看一下这三首千古名作,每一首都是值得背诵下来的好词!
第一境:独上高楼、苍茫求索
晏殊的《蝶恋花》原词如下: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
晏殊作为富贵宰相,闺思词中的首屈一指的佳作,也非这首《蝶恋花》莫属。
此词开篇即营造出一种富丽而凄清的深秋氛围。菊和兰本来是极美的事物,但是在词人笔下,却成了“槛菊愁烟兰泣露”,菊花笼烟似愁,兰草带露如泣,移情于物,使无情之物皆着有情之色。菊和兰,本是富贵庭院的点缀,此刻却成为孤独心灵的映照。
接下来的“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清寒的初秋,成双飞走的燕子,一“轻”一“双”,更反衬出人的孤寂无依。前三句纯是写物,但是却也含蓄的说出了情。
妙的是“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二句。明月本无知,词人却怨其不解离愁,通宵斜照,扰人清梦。这种无理的埋怨,恰是愁极之语,夜又要来了,依然是独自一人!
下阕“昨夜西风凋碧树”三句,将境界陡然提升。接上片中的“到晓”,早晨独自登高远望,看到的只有昨夜因西风而吹落的满地落叶,西风肃杀,落叶纷飞,西风一夜凋尽满树,可见西风之强烈肃杀,一如主人公的心情一般。而因为登高,视野豁然开朗,词人独上高楼,望断天涯。
这三句之所以成为第一境界的象征,正在于它揭示了人生追求的起点:在现实的重压下认清方向,在孤独中确立目标。既有无可奈何的苍茫,又有无所可见的怅惘。此时的“望尽”,既是远眺,更是对人生道路的探寻。
尽管前路“山长水阔知何处”,但那种面对苍茫宇宙依然坚定求索的旷世孤独,具有强烈的精神感召力。
这三句,无疑成为流芳千古的佳句了!
晏殊的高明在于,他将闺怨词写出了哲学高度。词中的相思不仅仅是男女之情,更成为一种对理想、对真理的渴望和追寻。这种“寂寥高远”的意境,正是第一境界的精髓所在。
第二境:为伊憔悴、执着坚守
这首被王国维解释为“第二境界”的名词,即柳永的《蝶恋花》。将漂泊异乡的落魄和对意中人的缠绵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十分具有感染力。先来看一下原词:
【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此词以细腻笔触勾勒出一幅春愁图卷。“伫倚危楼风细细”,开篇即以“伫倚”二字点出久立凝望之态,词人因为“登楼”才引起了下文中的“春愁”,配合细细春风,画面感极强。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愁绪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如暮霭般渐渐弥漫开来。这种愁绪究竟为何?是什么触动了词人细腻的情怀?词人欲说还休。
“草色烟光残照里”是词中佳句。古人见春草而思归,如“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芳草连天,刬尽又重生,夕阳余晖,烟光迷离,共同构建了一个凄美的意境。柳永在此化用古意,将羁旅之愁与相思之苦巧妙融合。
“无言谁会凭阑意”也表现了主人公的孤单之情,凄凉之意,道出了知音难觅的孤独,与晏殊的“山长水阔知何处”有异曲同工之妙。
“拟把疏狂图一醉”三句,写尽借酒浇愁的无奈。词人试图放纵狂饮,对酒当歌,却发现强颜欢笑终究索然无味。这一转折,为最后的真情告白做了充分铺垫。
借酒浇愁都没有味道,这是为什么呢?
直到最后,词人才将谜底揭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两句如金石掷地,铿锵有力。这是一种甘愿为了所爱之人而受折磨,即便自己形容枯槁,骨瘦身残,也仍然不会后悔。
消瘦憔悴本是痛苦之事,词人却以“终不悔”三字将痛苦升华为幸福。这种为理想献身的精神,令人想起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
王国维将此作为第二境界,或许正是赞赏这种矢志不渝的坚守精神。
为了心中的追求,即便是受尽磨难,也仍然不会丢掉梦想!柳永将爱情词的缠绵悱恻提升到了人生哲学的高度。词中的“伊人”不仅是心上人,更是人生理想和事业目标。这种甘愿为之付出一切的执着,是成就任何事业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质。
第三境:蓦然回首、顿悟喜悦
其实,辛弃疾的这首《青玉案·元夕》妙处,是这首词只能慢慢自己去品味,二十岁时读是一种味道,三十岁时又是一种味道,等到五十岁、六十岁时,还是有新的味道,你说妙不妙?原词如下: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词以上元灯会的极致热闹开篇:“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元宵之夜,灯火如东风催开百花,焰火如星雨洒落,气势磅礴。“宝马雕车香满路”也是,极力渲染都市的繁华:香车宝马,箫声悠扬,玉壶光转,鱼龙狂舞。
词人用浓墨重彩描绘出一个五光十色、令人目眩神迷的世界,仿佛整个世界都是在渲染气氛,一片热闹,到处都是喧嚣和欢乐。
在这极度的热闹中,词人笔锋一转:“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一个个盛装女子笑语盈盈,暗香飘过,却都不是词人寻找的对象。
游女虽多,可惜都不是我想找的;盛装虽艳,可惜都不是我所喜欢的;衣带虽香,可惜都不是我看中的。
这一铺垫,使后面的转折更加出人意料。
“众里寻他千百度”几句,是词眼所在,也是第三境界的完美诠释。
在熙攘人群中的千百次寻觅,象征着追求过程中的艰辛和执着;而“蓦然回首”的顿悟,则揭示了成功往往在不经意间获得。那个独立于“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不仅是词人心中的理想女性,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象征,即心目中那个理想的实现!
周汝昌先生曾评此词“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稼轩的这一首,却谁也不能视为可有可无,即此亦可谓豪杰了。”,正在于它超越了寻常元宵词的窠臼,写出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哲理。
而这种“顿悟”不是轻易得来的,而是建立在“衣带渐宽”“千百度”追寻的基础之上。正如禅宗所说的“渐修顿悟”,没有长期的积累,就不可能有瞬间的成功!
辛弃疾将个人的人生体验融入词中,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或许正是第三境界的魅力所在。
三境说
晏殊的“望尽天涯路”是起点,确立了人生的方向;柳永的“为伊憔悴”是过程,体现了追求的执着;辛弃疾的“蓦然回首”是终点,展现了顿悟的喜悦。
这三重境界,构成了一条完整的追求路径。
![]()
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讲究螺旋式上升,其实这三重境界也并非简单的线性递进,也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每一次“蓦然回首”后的顿悟,都可能成为新的“独上高楼”的起点。正如人类的认知过程,总是在否定之否定中不断深化的。
这三首词作的艺术成就,词之美感,也是极高的,值得我们背诵下来,至于三重境界,则是当它们的“附加价值”吧!
你觉得王国维先生引用的这三首千古名作中的千古名句作为三境界说的核心构成,是胡说八道还是精辟之极?不妨大家留言讨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