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中国林科院王明玉:让群众变为“参与者” 才能筑牢森林草原防灭火“人民防线”|聚焦国常会

0
分享至

聚焦·背景

10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森林草原防灭火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

会议指出,森林草原火灾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危险性高。

要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进一步压实责任、落细举措,确保各项防灭火措施落实到位。

要着力提升森林草原火灾综合防控能力,坚持早发现、早处置,针对重点时段、重点区域加强检查巡查巡护,完善应急预案,提高监测预警覆盖面和精准度。

要常态化开展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公众防火安全意识,切实筑牢人民防线。



聚焦·嘉宾

王明玉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森林与草原防火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王明玉。受访者供图


10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条例草案,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为何在此节点出台此项法规?如何破解长期存在的防灭火难题?公众还存在哪些认知误区?封面新闻记者专访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森林与草原防火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王明玉。


森林草原火灾形势如何?

“条例草案的出台,如同一场‘及时雨’。”王明玉开门见山指出,其背景是受气候变化影响,全球进入森林草原火灾高发期,我国面临的森林草原防灭火形势空前严峻。


俯瞰大兴安岭山峦。封面新闻记者戴云 摄

他分析,挑战主要来自“双重风险”叠加。一方面是极端气候常态化带来的自然风险。“当前高温、干旱、大风、雷暴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加之林下可燃物积累较快,我国森林草原防火已从季节性防控向全年性防控转变。”王明玉举例,近年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均发生破纪录的森林火灾,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生态灾难和人员伤亡。

另一方面是人为活动复杂性带来的管理风险。“我国火源类型复杂多样,管控难度持续加大”,王明玉解释,境外火、雷击火以及输配电线故障等引发森林火灾的威胁日益严峻,林区生产经营活动和旅游人员增多也让违规用火风险陡增。

“在此背景下,条例草案通过明确防火期管控、火源审批等刚性要求,为风险防控提供了制度抓手。”王明玉表示,此次条例草案审议通过,为新形势下森林草原火灾防控提供了精准指导,通过构建森林草原火灾的预防、扑救和灾后处置的科学和法治体系,让制度约束压实防控责任,有效应对可燃物积累、极端天气、人为活动频繁等多重风险叠加的复杂局面,筑牢生态安全防线。

从法治层面看,条例草案更具“里程碑意义”。王明玉指出,现行《森林防火条例》《草原防火条例》均于2009年施行。机构改革后,防灭火议事协调机构设置、部门职责已发生重大调整,法治保障出现滞后,难以适应机构改革后的防灭火管理体制,存在部门职责交叉、执法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条例草案通过‘两法合并’构建了森林草原防灭火科学管理体系。”王明玉解释,条例草案明确权责边界,解决了以往“多头管理、责任虚化”的难题;强化全过程管控,从源头防范火灾隐患;同时完善责任追究,形成个人、单位、政府的责任闭环。


何为“底线思维”与“极限思维”?

国常会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这两个专业术语如何转化为防灭火实践?王明玉给出了通俗解读:“底线思维即守住红线,极限思维则要求做足准备。”

具体而言,坚持底线思维意味着必须坚守“生命至上、生态安全”这两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体现为确保“两个不发生”的工作指标——不发生特别重大森林草原火灾、不发生造成群死群伤的恶性事故。“这要求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将责任压实到最后一米”,王明玉介绍,需建立最严格的责任体系,强化源头治理,对隐患进行常态化排查,对违规用火行为“零容忍”,通过“抓早抓小”守住不发生火灾的第一道防线,把防控责任细化到每一片林区、每一名护林员,避免小隐患酿成大灾害。

在实践中,底线思维转化为三项关键举措:一是网格化管控,实现“山有人看、林有人护”;二是火源严管,在防火期内设立临时检查站,对进山人员实行扫码登记;三是隐患清零,对林区输配电线路、油气管道、林区施工等重点部位开展专项排查。“底线思维的精髓在于‘抓早抓小’,通过源头管控筑牢第一道防线,避免小隐患演变为大灾害。”王明玉说。

“极限思维”则是基于“最坏情况预设”的系统性防控思维,要求以极端场景倒逼防控能力建设,以最极端的场景为预设,做好最充分的准备。“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引发的特大火灾频发,倒逼我们必须摒弃‘经验主义’,用极限标准完善防控体系。”王明玉指出。

他进一步解释,极限思维要求应急预案需覆盖极端场景,如针对持续干旱、强风、密集雷电等制定专项处置方案;装备保障要满足极限需求,配备卫星通信、灭火无人机等新特装备,确保在极端条件下通信畅通、物资充足;演练要模拟极限场景,定期开展跨区域、跨部门的极端火灾扑救实战演练,提升队伍在复杂地形、恶劣天气下的实战能力。


监测预警体系搭建如何?

实现森林草原火灾的“早发现、早处置”,离不开强大的监测预警体系。王明玉介绍,目前我国已基本建成“天、空、地”一体化的监测预警网络,实现火情监测的全方位、全天候覆盖。

在“天基”层面,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对大范围林区进行实时监测,精准捕捉热异常点。“空基”层面,飞机巡护和侦察无人机可快速对火场展开全方位勘察,有人机和无人机能向一线运送物资和灭火,提升应急响应效率。“地基”层面,通过语音卡口、火险监测、雷电探测、瞭望塔、高山视频监控、护林员等方式,实现火险因子、火情等实时上报,结合融合通信技术,形成立体监测网络,实现“打早打小打了”的目标。“条例草案将这套监测体系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要求县级以上政府统筹建设监测设施,为体系完善提供了制度保障。”王明玉说。

面对火情检测“黑科技”能否完全替代人工瞭望员的疑问,王明玉给出了否定答案:“科技是重要支撑,但人工瞭望员的实时观察和经验判断是不可或缺的,两者共同构成了森林防火的双重保障。”

一方面,林区地形复杂,部分深山峡谷、密林区域可能出现卫星信号盲区,无人机在强风、暴雨等极端天气下无法起飞,视频监控也可能受地形遮挡出现监测死角。另一方面,人工瞭望员熟悉辖区地形地貌和植被特点,能精准识别炊烟、祭祀用火等疑似火情,更能通过日常巡查排查火灾隐患,实现监测和防控的双重作用。

在王明玉看来,未来的发展方向应是科技赋能叠加人工补位,用技术赋能人工瞭望,用人工弥补技术盲区,形成“1+1>2”的监测效果。


公众存在哪些认知误区?

国常会强调要“筑牢人民防线”。王明玉指出,当前公众在森林草原防灭火方面还存在不少认知误区,而这些误区往往是引发火灾的主要诱因。

一是“侥幸误判”,认为“偶尔一次违规用火不会引发火灾”,认知和行为不统一,如烟头、祭祀、电焊作业、野炊等引发火灾,这些看似偶然的行为,在高火险天气极易迅速演变为失控的火灾;

二是“能力误判”,存在“小火自己能控制”的盲目自信,结果在大风天气下导致火势蔓延失控;

三是“认知偏差”,缺乏火险、火灾预警方面的知识,忽视初期火情的蔓延速度,没有及时上报,等到火势扩大再报警已错失最佳处置时机;

四是“盲目参与”,未接受专业培训就擅自进山灭火,不仅无法控制火情,还可能造成自身伤亡;

五是“责任误判”,认为防灭火是政府的事。

“这些误区的本质是安全意识薄弱、对火灾‘突发性、蔓延快、破坏性强’的特点认识不足,亟须通过案例警示和普法教育破除。王明玉强调,对于森林草原火灾高发区群众,提高防火意识需构建宣传、实践、保障的立体体系。

在宣传教育上,要结合当地习俗开展针对性宣传,如在祭祀旺季通过村广播、宣传栏普及文明祭祀知识,在林区周边村庄发放防火手册,用本地火灾案例开展警示教育。

在实践参与上,可鼓励群众加入志愿巡护队,参与隐患排查和初期火情处置培训,掌握灭火器使用、火点隔离等基础技能。同时制定村规民约,将防火责任纳入村民自治范畴,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氛围。

在保障机制上,为火灾高发区村庄设立防火检查站,配备简易灭火器材,组织定期演练。同时建立奖励机制,对及时报告火情、制止违规用火的群众给予表彰,激发群众参与积极性。

“只有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才能筑牢森林草原防灭火的人民防线。”王明玉说。

封面新闻记者 戴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封面新闻 incentive-icons
封面新闻
第一眼,看封面。了解权威信息,看真实新闻故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04)。
328322文章数 88734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