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太后为了保住儿子顺治皇帝的皇位,下嫁多尔衮。
这在很多人眼里,几乎成了默认的事实了。
凡是演到他们的电视剧和小说,必然要演到他们有私情,要说多尔衮是因为爱上孝庄太后才把她年仅6岁的儿子福临扶上位的。
那么历史上的孝庄太后和多尔衮,真的有私情吗?
其实我们仔细看明清时期的史料就会发现,这倒不是现代人的空穴来风,是有史料依据的。
不过史料的可信度就不一定了。
更关键的是,多尔衮是有嫡福晋的。多尔衮嫡福晋的待遇,几乎可以让人肯定,多尔衮和孝庄多半没发生过什么不可言说的事。
![]()
01、太后下嫁真的有史料依据吗?
明清的印刷业十分发达,且时代不远,所以明清时期留下来的史料相当多。
“太后下嫁”的说法,就来源于一首诗。
诗的作者名叫张煌言,是著名的“西湖三杰”之一,另外两个是岳飞和于谦。
他在崇祯十七年中了明朝的举人,但平时相当喜欢军事。
明朝灭亡后,清朝入关。张煌言投笔从戎,一辈子都在反清,最高做到过南明的兵部尚书。
但他最终因为被叛徒出卖而被杀害在杭州,最终葬在了西湖边。
张煌言生前写过一组诗,叫做“建夷宫词”,旨在描述清朝宫廷的糜烂生活,以讽刺清朝。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上寿觞为合而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日新仪注,太礼恭逢太后婚。
![]()
这首诗描述了清朝的皇太后在慈宁宫举行婚礼的盛大场面。
但其实没有写明是哪个太后成婚,又下嫁给了谁。
不过这首诗一般公认写于顺治初年,而顺治初年仅有两个太后。
一个是皇太极的皇后,也就是顺治皇帝的嫡母哲哲。
另一个就是顺治皇帝的生母布木布泰,电视剧里一般管她叫大玉儿,后人更熟悉的称呼是孝庄。
由于孝庄的名气比哲哲大得多,而这首诗写明的太后下嫁的地点发生在慈宁宫。
而众所周知历史上的孝庄太后常年居住在慈宁宫。
所以后人一般认为,这首诗描写的是孝庄太后下嫁的场景。
![]()
诗里同样没写这位太后嫁给了谁。
但是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成为第一嫌疑人。
- 第一,他们年龄合适。
孝庄出生于1613年,而多尔衮出生于1612年,也就是说多尔衮比孝庄太后大1岁。
这很符合大众印象中有私情的年龄差,还可以脑补一通青梅竹马初相逢的戏码。
- 第二,多尔衮的“皇父摄政王”称号。
历史上嚣张跋扈的王爷、权臣很多,被皇帝尊称为“父”的也有,例如秦始皇就曾尊称吕不韦为“仲父”。
但“仲父”本来就是对父亲弟弟的尊称,这只是把臣子当叔叔而不是当爹。
多尔衮却自称“皇父”,也就是皇帝亲爹自居,这难道只是单纯多尔衮嚣张跋扈吗?
![]()
所以很多人就联想到,没准多尔衮真是顺治的爹,只不过不是亲爹而是继父。
这也就意味着孝庄嫁给了他。
- 第三,孝庄有嫁给多尔衮的动机。
孝庄作为清朝的太后,如果有首诗说她随便找个人嫁了,那恐怕没多少人会相信。
清朝就算不如汉人王朝那么重视礼法,皇家也是要脸的。
可是如果说孝庄嫁给了多尔衮,那么可能很多人就愿意相信了。
毕竟多尔衮有强娶孝庄的权势,而孝庄也有可能为了稳住多尔衮,让多尔衮不要夺位,而选择嫁给孝庄。
总的来说,“太后下嫁”这件事从头到尾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证据,明末清初所有的史料里也只有这么一首诗提到过。
但因为这件事极具戏剧性,又意外地合情合理,而传播非常广。
以至于有很多人觉得这是史实。
![]()
02、这首诗可信吗?
那么问题来了,张煌言的这首诗可信吗?
首先张煌言本人作为南明的大臣,是一直在和清朝打仗,而没打过什么平和的交道的。
也就是说他多半没有什么途径获知清朝皇宫里发生的事。
他写这首诗,很有可能只是道听途说,听到什么对清朝不利的留言就写进诗里了,并不见得是确有其事。
并且他甚至可能没有听说过相关的传言,只是为了讽刺清朝发言心中的愤恨,而写了一个对清朝来说极具侮辱性的场景。
如果只有这首诗,那么可信度并不高。
其次,这首诗本身是孤证。
明末清初印刷业这么发达,留下的史料这么多,除了这首诗之外,再也没有只言片语提到过太后下嫁的事。
![]()
有人可能就要说了,太后下嫁可是清朝的耻辱,清朝怎么可能让传下来呢?
清朝的红楼梦后几时回都能消失无踪,销毁一些史料算什么。
没有其他记载,没准是因为清朝皇帝下令销毁了所有记载此事的史料,不能说明这件事没有发生过。
但是我们要明白一点,红楼梦之所以会遗失,是因为这是一个人写的。
所以一开始可能就只有原稿,以及几个抄本,而没有大规模印刷过。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丢失或销毁这点原稿和手抄本,就没有人再能找到后面几十回章节了。
但是太后下嫁的史料完全不一样。这是要召告天下的,也就是说天下所有识字的人都可以记录下这件事。
这种情况下要销毁所有的记载几乎是不可能的。
![]()
并且清初还有两个特殊的群体,一个是西方的传教士,一个是朝鲜的使者。
西方的传教士可记载了清宫不少八卦,例如顺治的董鄂妃在进宫前嫁过人,顺治清算多尔衮的时候把多尔衮挫骨扬灰。
而朝鲜的使者也非常八卦,他们回到朝鲜之后留下了不少记载。
例如顺治皇帝和孝庄太后的关系不好,多尔衮指责皇太极当年是篡位等。
清朝是怎么也管不到这两个群体的记载,也无法销毁他们的记录的。
但这两个对清宫如此八卦的群体,依然没有记载太后下嫁的事。
这进一步拉低了太后下嫁的可信度。
而更重要的证据,是多尔衮的嫡福晋。
![]()
03、多尔衮的嫡福晋是何许人也?
清初诸王贝勒们,娶多个福晋的事很常见。
而这些福晋不是谁也入门谁就是嫡福晋,而是谁身份地位高谁的家庭地位就高。
例如皇太极娶了科尔沁的哲哲之后,又娶了哲哲的侄女布木布泰,也就是后来的孝庄。
当时孝庄的地位在皇太极后宫里还是挺高的。
可是后来皇太极又娶了老对手林丹汗的两个遗孀,娶了布木布泰的姐姐海兰珠,布木布泰一下子就沦为了崇德五宫当中最末的庄妃。
多尔衮更是从13岁就开始娶妻。当时的后金是一夫多妻,他先后娶了多个嫡福晋。
他娶的第5个嫡福晋是哲哲的同母妹妹巴特玛,而当时的哲哲已经是皇后了。
于是他前面娶的嫡福晋都靠边,巴特玛成为他福晋当中地位最高的。
![]()
后来皇太极规定,一个王爷只能有一个福晋,其他的都是侧福晋或侍妾,不能像以前一样随便娶个谁都是嫡福晋了。
巴特玛作为哲哲的亲妹妹,自然成为了多尔衮的嫡福晋。
自从她嫁给多尔衮之后,她一直是多尔衮后院里地位最高的女人,没有人可以动摇她的地位。
多尔衮妻妾不少,却一个儿子都没生出来,后来估计也放弃了,于是就选择过继同母弟弟多铎的儿子来做自己的后嗣。
而多铎的福晋,正好是巴特玛同父同母的亲姐妹。多尔衮过继的儿子多尔衮,是巴特玛的姐妹生的。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多尔衮和巴特玛的感情不错,利益绑定更是很深。
![]()
顺治六年十二月,巴特玛因病去世。
多尔衮非常伤心,为巴特玛举行了盛大的葬礼,下令两白旗大臣都为巴特玛戴孝。
并且多尔衮追谥她为“敬孝忠恭正宫元妃”。
这再一次说明,巴特玛就是多尔衮的女人当中地位更高的。
要知道巴特玛去世的时候,多尔衮已经当了整整一年皇父摄政王了。如果太后下嫁的事情是真的,那这个时候孝庄必然已经嫁给了多尔衮。
可是如果孝庄嫁给了多尔衮,多尔衮妻妾当中最尊贵的女人就不是孝庄而是巴特玛了,他不可能给巴特玛这个待遇。
这也再次说明,孝庄不可能下嫁给多尔衮。
![]()
我们再来看看多尔衮当上皇父摄政王之后的行程。
如果孝庄嫁给多尔衮,那基本上只能发生在顺治五年年末,也就是多尔衮封号改为皇父摄政王的时候。
可是多尔衮以当上皇父摄政王就匆匆忙忙打仗去了,这也是他定都北京之后第一次出征。
这并不是特别必要的出征,他完全可以自己留在京城,而派他的弟弟多铎出征。
可是他的选择是让弟弟多铎留守京城,而他本人出征。
要是他当时真是新婚燕尔,他娶的好歹是太后,总归留下陪一陪新婚妻子吧,何必急着去打仗呢?
这也可以说明,他当时应该没有成婚。
![]()
而且巴特玛去世之后,多尔衮可没有消停。
他在巴特玛去世仅仅一个月后,在顺治七年正月,就娶了一个新的嫡福晋。
如果孝庄真嫁给了多尔衮,那么多尔衮的正妻必然只能是孝庄,他怎么可能这么快就娶新的嫡福晋呢?
而这个新福晋的身份非常特殊,他是多尔衮的侄儿,也就是皇太极长子豪格的嫡福晋。
顺治五年,豪格被多尔衮囚禁而死。从那时候起多尔衮估计就在觊觎豪格的嫡福晋了,只是家里有了巴特玛,他不好把这位福晋娶过来。
巴特玛去世仅仅一个月,嫡福晋的位置刚腾出来,他就迫不及待娶了新人。
这再一次能够说明,多尔衮根本没有娶孝庄。
总的来说,孝庄下嫁给多尔衮,就是张煌言一首诗引起的误解。
你觉得是不是呢?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