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神舟二十一号成功发射!美国封锁失败,中国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

0
分享至

1. 10 月 31 日深夜,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夜空被一道炽热光芒撕裂。

2. 随着神舟二十一号腾空而起,亿万国人心潮澎湃,激动难抑。

3. 这不仅是一次常规飞行任务的开启,更是一场科技自立自强的宣言。

4. 在外部压力持续加码的背景下,中国航天以无可争议的实力回应质疑,向世界宣告:封锁与孤立从不会阻挡我们的脚步,2030 年前实现载人登月,正稳步变为现实……



5. 3.5 小时极速对接,硬核技术打破封锁

6. 神舟二十一号进入预定轨道后,并未进行冗长的姿态校准,而是迅速启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程序。

7. 仅用 3.5 小时,飞船便精准完成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的对接动作,成功构建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以及神舟二十一号、天舟五号、天舟七号组成的“三船三舱”大型空间组合体。

8. 回顾过往,神舟系列飞船最短对接周期曾为 6.5 小时,此次缩短整整一半时间,数字背后折射出的是控制系统、导航算法与推进协同能力的全面跃升。

9. 此项成就不仅刷新我国历史最快纪录,也在国际航天领域树立了新的技术标杆。



10. 可鲜为人知的是,这一突破诞生于长期被排除在国际合作之外的艰难环境中。

11. 多年来,美国以所谓“国家安全”为由,严禁其航天机构与中国交流,甚至将中国拒之于国际空间站合作门外。

12. 在高精度对接、轨道控制、空间测控等关键技术环节实施严密技术围堵,企图遏制中国航天发展势头。

13. 然而,中国航天从未屈服于压力。

14. 2011 年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首次对接,耗时近两天,每一步操作都如履薄冰;

15. 到 2021 年神舟十三号任务,对接时间压缩至 6.5 小时;

16. 如今神舟二十一号再次提速至 3.5 小时,每一次跨越,都是自主创新路上的一座丰碑。



17. 支撑这场速度革命的,是无数科研人员在寂静实验室中的日夜奋战:导航团队反复优化星敏感器与微波雷达的数据融合机制,确保飞船能在浩瀚太空中“看得清、辨得准”;

18. 推进系统工程师对轨控发动机进行了上千轮点火测试,力求变轨动作更加细腻精准;

19. 软件研发团队则编写了超过百万行高质量代码,构筑起一套高度智能、容错能力强的自主决策系统。

20. 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我深深感受到,这种依靠自身力量攻克难关的过程,远比任何外部援助来得踏实可靠。

21. 外来的技术支持或许短暂有效,但唯有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核心技术,才能成为国家长远发展的坚实根基。



22. 如今放眼中国空间站,无论是细微紧固件,还是关键密封结构件,处处彰显“中国制造”的印记。

23. 更令人振奋的是,飞船及空间站所用的核心电子元器件——从高性能芯片到环境传感器——均已实现百分之百国产化与自主可控。

24. 曾经担忧的断供风险已彻底消除,再也不必受制于他国政策变动。



25. 美国苦心经营多年的技术壁垒,原本意图延缓中国航天进程,却意外激发了我们走上完全独立自主研发的道路。

26. 事实证明,他们的封锁非但没有奏效,反而加速了中国航天体系的成熟与壮大。

27. 今日回望,那套封锁策略,早已落空!

28.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执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阵容格外引人注目……



29. 三代航天员出征

30. “70 后”“80 后”“90 后”同舱履职,其中年仅 32 岁的武飞成为中国迄今最年轻的在轨航天员。

31. 目睹他们从容坚定地步入发射塔架,身为国人倍感自豪。

32. 指令长张陆已是第二次执行太空任务,具备丰富的空间作业经验。

33. 首次飞天的武飞与张洪章,历经十余年严苛选拔与高强度训练,综合素质达到顶尖水平。

34. 此次任务中,他们不仅要执行复杂的空间行走任务,还将主导我国首次在轨开展啮齿类哺乳动物生命科学实验。



35. 这些项目极具挑战性,涉及微重力环境下生物行为监测与生理变化分析。

36. 但他们眼中毫无迟疑,只有使命必达的决心。

37. 回想过去,我国航天员训练资源匮乏,部分课程还需借助国外经验。

38. 如今,从人才选拔机制到地面模拟训练系统,从舱外航天服研发到任务规划流程,已建立起完整自主的载人航天人才培养体系。

39. 新老交替、薪火相传,正是中国航天持续前行的动力源泉。

40. 年轻一代已然接棒,未来充满希望!

41. 而神舟二十一号的成功发射,不仅是空间站常态化运行的重要节点,更为后续载人登月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42. 登月计划稳步推进,2030 目标稳了

43. 早在 2023 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就正式对外宣布:

44. 在 2030 年前实现中国人登陆月球的目标不变,时间节点明确,决心坚定不移。

45. 每当听到这句话,内心总会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豪情——这是几代中华儿女共同的梦想!



46. 而今天,这个梦想已不再遥远,因为所有支撑条件都在扎实落地,每一项进展都有据可查。

47. 以运载工具为例,载人登月必须依赖大推力火箭,我国研制的长征十号运载火箭目前已进入集成验证阶段。

48. 其近地轨道最大运力可达 70 吨,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 27 吨,完全满足登月任务需求。

49. 今年上半年,长征十号芯一级主发动机已完成多轮全工况试车,燃烧稳定性、推力调节性能均达到设计预期。



50. 再看登月装备,新一代舱外航天服已完成原型样机研制,不仅能抵御月表极端温度(零下 180℃ 至零上 150℃),还具备优异的关节灵活性,支持航天员完成弯腰、拾取、钻探等精细操作;

51. 新型月球巡视车正在持续优化升级,相较嫦娥三号、四号所携带的玉兔系列,新车体积更大、续航更强、智能化程度更高,可协助航天员进行长距离探测与样本采集。

52. 更为核心的是梦舟载人飞船的研发进展。



53. 区别于现役神舟飞船,梦舟飞船专为深空任务打造,采用模块化设计,包含推进舱、返回舱和轨道舱三大组件。

54. 它可在月球轨道与登月舱完成对接,并承担将航天员安全送回地球的关键使命。

55. 目前,梦舟飞船返回舱已成功完成多次高速再入大气层试验,防热结构经受住了极端气动加热考验,数据表现优异。

56. 上述成果并非纸上谈兵,而是基于真实试验数据、实物验证平台和阶段性成果积累而来,这是我们自信的根本所在。



57. 不妨回首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阿波罗任务结束后赠予中国 1 克月壤。

58. 当时这 1 克样品被珍视无比,一半用于展览激励民众,另一半用于科学研究,足见当时科研资源之稀缺。

59. 如今,我国通过嫦娥五号任务从月球正面带回 1731 克月壤样本;

60. 嫦娥六号更是成功登陆人类未曾踏足的月球背面,带回接近 2 公斤的珍贵地质材料。

61. 更为可贵的是,我们并未独享这些成果,而是主动向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多个国家的科研机构开放共享,推动全球月球科学研究进步。



62. 从曾经“渴望获得”到如今“主动分享”,从奋力追赶变为引领方向,这样的角色转变怎能不让人心潮澎湃!

63. 我坚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定能在荧幕前见证历史性一刻:

64. 中国航天员缓缓踏上月面,面向镜头平静而有力地说出:

65. “我已着陆月球,感觉良好!”

66. 届时,月球表面将永远镌刻下属于中华民族的第一行足迹!



67. 结语

68. 中国航天每年都在书写新篇章:空间站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营,探月工程接连取得突破,天问一号圆满完成火星探测任务。

69. 如今,就连美国前国家航空航天局局长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已成为全球航天领域的领先力量之一。

70. 在我看来,真正的强大不在于封锁他人,而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71. 中国航天用实际行动向世界表明:开放协作才是人类探索宇宙的正确路径,单边压制只会催生更强的自主创新动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史智文道 incentive-icons
史智文道
预测未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创造未来。
3352文章数 19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