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为什么有些“心梗”老人总逃不过“二次入院”的魔咒?
“急性心梗”,这个词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太熟悉了。它就像悬在很多老年朋友头顶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旦落下,生死攸关。
但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现象?同样是经历心梗(尤其是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你可以简单理解为一种不那么典型、但同样致命的心肌梗死 ),有些人出院后能迅速恢复,生活质量不降反升;而有些人,却像被困在了一个“魔咒”里——出院没多久,又因为心绞痛、心衰或脑卒中被送回了医院 。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是医生没治好?还是药物不够好?
这不是简单的“人老体弱”,而是一种严重的医学状态。在北京进行的一项针对528位老年心梗患者的临床研究发现 ,这种“虚弱”的状态,竟然是决定老人出院后生活质量和再次入院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
今天,我们就来深度聊聊这个隐形的“身体警报”,以及如何帮助家里的长辈们“去虚弱化”,真正安享晚年。
什么是“虚弱”?它比你想象的更普遍!
首先要明确,“虚弱”不是病,而是一种综合征。
它指的是人体生理储备和应激能力下降,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极度脆弱的状态。用大白话来说,就是身体的“备用电量”快用完了。一旦有个小感冒、小跌倒,甚至只是情绪波动,都可能触发连锁反应,导致病情急转直下 。
这项中国人群的研究显示:在老年心梗患者中,有11.4%的人处于明显的“虚弱”状态 。更可怕的是,有51.9%的人处于“虚弱前期” !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心梗老年朋友,身体都走在了“虚弱”的悬崖边上!
医生是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虚弱”呢?他们使用的是一个叫做**“FRAIL量表”**的评估工具 ,它从五个方面来打分,每个方面1分:
F (Fatigue/疲乏):感觉精力不济,总是累。
R (Resistance/抵抗力):爬楼梯或走路感到困难。
A (Ambulation/行走):走路慢,走不动。
I (Illness/疾病):患有5种以上的慢性疾病(多重共病)。
L (Weight Loss/体重减轻):近一年非主动的体重下降。
总分3分及以上,就是“虚弱”了 。
一个指标,翻倍的心血管风险!
回到那项528人的研究,它最震撼的发现是:一旦被判定为“虚弱”,后果不堪设想。
研究人员将出院后的老年患者随访了一年,观察两个关键指标:
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再次心绞痛、再次心梗、需要重复的血运重建手术、心衰或心脏性死亡 。
再住院:因任何原因再次住院或急诊就诊超过24小时 。
重磅发现:
这意味着,“虚弱”不是小事,它直接把心梗患者推向了更高的危险区域,让他们的康复努力大打折扣。
张奶奶的“虚弱”困境
我们来看一个典型的例子。
张奶奶,今年78岁,因非ST段抬高型心梗入院,经过及时救治后病情稳定出院。但她的女儿发现,张奶奶出院后总不对劲:
以前爱去公园跳舞的她,现在走路越来越慢,走几步就喘(A-行走慢) 。
她总说自己浑身没劲儿,连拧毛巾都费劲儿(R-抵抗力弱,F-疲乏) 。
她患有糖尿病、高血压、脑梗后遗症等,每天要吃七八种药(I-多重共病,以及多药) 。
胃口差,体重也偷偷掉了好几斤(L-体重减轻) 。
在这次研究中,张奶奶被评为“虚弱”组。
果不其然,出院不到半年,张奶奶就因为一次小小的感冒,引发了急性心衰,再次入院抢救。
研究告诉我们,像张奶奶这样年龄较大(研究中定义≥75岁为“老-老组” ),又处于虚弱状态的老年朋友,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比其他老年组高出2.389倍!而如果她本身就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再叠加上“虚弱”,再次住院的风险也会明显增高 。
“虚弱”就像一把放大镜,把心梗的危险性成倍放大了!
划重点!心梗后,身体亮起哪4个“虚弱红灯”?
既然“虚弱”如此危险,那么我们该如何提前干预呢?
这四个因素,是心梗患者家属必须重点关注的“红灯”:
红灯 1:营养不良状态/风险
研究发现:营养状态差是导致虚弱(风险高达3.468倍)和虚弱前期(风险高达2.386倍)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
身体没有足够的营养素,尤其是蛋白质(白蛋白ALB)和血红蛋白(HB),肌肉就会快速流失,免疫力下降 ,身体“燃料”耗尽,自然就虚弱了 。
关注老年人的体重和食欲,使用MNA-SF等工具进行营养评估 ,保证充足的优质蛋白摄入。
红灯 2:体力活动不足
低体力活动是导致虚弱的第二大独立风险(风险高达5.253倍) 。
卧床或久坐不动会导致肌肉萎缩(即肌少症),而肌肉是人体最大的“能量工厂”和“储备库” 。心梗后害怕活动,反而会加剧虚弱,形成恶性循环 。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个体化的康复运动。即使是慢走、做家务,也要保证一定量。运动能改善生理储备 。
红灯 3:多重共病和多重用药
高共病状态(如同时患有糖尿病、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等 )是虚弱和虚弱前期的独立风险因素 。此外,多重用药(服用5种或更多药物 )也是虚弱前期的独立风险因素 。
慢性病越多,身体的“慢性炎症”和“代谢紊乱”越严重,而这些机制恰恰与心血管疾病和虚弱的发生密切相关 。多重用药则可能导致药物相互作用,增加副作用,进一步加重身体负担 。
定期使用CCI量表评估疾病负担 ,并请老年科或心血管科医生定期清理药箱,简化用药方案。
红灯 4:步速变慢
走路速度慢是虚弱(风险高达1.505倍)和虚弱前期(风险高达1.131倍)的重要信号 。
为什么?步速是衡量老年人生理功能和肌肉力量的“晴雨表” 。走得慢,代表着下肢肌肉力量和平衡性下降,这不仅是虚弱的表现,也是跌倒的高危因素。
怎么办?观察长辈的步速。如果他们在平地上4米走路测试中明显变慢 ,或感觉走路不稳,需要及时进行针对性的力量训练和平衡训练。
行动起来!让老人摆脱“虚弱”,安享晚年
“虚弱”并不可怕,因为研究者们强调:虚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是可以逆转的!
对于心梗后的老年朋友,我们不能仅仅盯着他的心脏,更要关注他整个人的状态。
建议家属和医护人员做到三点:
定期评估,提早干预:
将FRAIL量表作为心梗患者出院后随访的常规项目 。
如果发现长辈处于**“虚弱前期”**(FRAIL评分1-2分),就要立即启动干预,这是逆转的最佳窗口期。
多学科协作,综合管理:
营养师:纠正营养不良。
康复师:制定个性化的体力活动和步速训练计划 。
老年科医生:优化多重共病和多重用药的管理 。
家属:提供足够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关怀 ,帮助长辈理解并遵守长期治疗和二级预防方案 。
关注“老-老”群体:
对于75岁及以上的高龄长者 ,要给予更高的关注度。他们一旦虚弱,风险更大 。
正如这项研究所总结的 :“虚弱”是老年心梗患者出院后发生不良事件和再次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关注它,干预它,是提高老年心血管病患者预后的关键。
请记住,人老不是“虚弱”的理由,而是一个信号!从今天起,别再把“老了就这样”挂在嘴边,动员全家的力量,帮助长辈们挣脱“虚弱”的枷锁,让他们的后半生活得更有质量、更有尊严。
参考资料:Shi J, Tang W, Wang S, Hou X, Xing Y, Kan J, Liu B, Li H, Sun Y. The role of frailty in older adults with Non-ST-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 Chinese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Aging Clin Exp Res. 2025 Oct 30;37(1):312. doi: 10.1007/s40520-025-03207-0. PMID: 41165946.
免责声明:本文是根据医学病例报告撰写的科普文章,旨在传播医学知识,不能代替专业医疗诊断和治疗。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