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摘要:当前宁波市各行业、部门由于自身的业务和应用需求,制定的地名地址数据采集、建库标准都不尽相同,尚未建立全市统一的标准地名地址数据库,严重降低了地名地址的使用价值。本文从民政、公安、测绘、不动产等部门的地名地址数据标准差异化着手,分析不同行业的内在需求,提出了将多源地址数据进行有机融合的技术方案,设计出了一套既能满足民政部门地名地址日常管理和空间化落地的需要,又能满足各行业部门地名地址应用要求的标准地名地址库,促进了地名地址数据的广泛共享和标准化应用。
关键词:法定门牌地址;标准地名地址;地址匹配融合;反馈更新机制
0 引言
地名地址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一类基础性信息,是地理位置的一种文字描述方式,可作为各类信息地理位置的标识,是各类信息沟通的“桥梁”,以及多源信息整合、交换与共享的基础,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高政务服务水平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宁波市地名地址数据广泛应用于民政、测绘、公安、住建、不动产中心等政府部门。民政部门作为地名地址数据的法定行政管理部门,通过地名地址普查工作和日常业务管理工作,拥有的地名地址数据最准确、最权威,但由于信息化程度不高、缺少地理信息支持等原因,未能实现空间化和标准化处理,与当前政务共享应用需求尚存差距;其他部门的地名地址数据则是分头采集,没有统一标准,除测绘部门和公安部门的地名地址信息属于空间数据以外,其他部门的地名地址信息均是以文字描述信息存在,对于地名地址的表述也不一致,这些基于地名地址数据的政务信息无法汇聚至统一的地理位置,导致多源政务数据的挖掘与分析无法深入开展,影响了政务基础信息资源的共享共建。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全市通用的标准地名地址数据库,规范和统一标准层级地址描述信息,建立起不同来源地址数据的关联关系,实现地名地址空间定位的唯一性,实现多源政务信息资源的有机融合。
本文立足民政部门的权威性,从不同部门地名地址数据的标准差异性入手,通过建立不同地址数据间的映射关系,建设统一的地名地址数据库,实现基于地名地址信息的政务资源融合共享,促进地名地址在信息集成、融合、定位、位置服务等智慧城市建设应用中的作用,为政府精细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1 标准地名地址库设计
在对地名地址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民政、公安、自然资源规划等部门共享应用需求制定统一的地名地址数据标准,以民政法定地名地址数据作为基准,对各部门存量地名地址数据进行汇聚融合和标准化治理,建立全市统一的标准地名地址库,兼容各部门现有的地名地址数据,实现数据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标准地名地址库的总体分类设计如图1所示。
![]()
1.1 地名核准信息库
地名核准信息库用于存储由市或区县(市)民政局地名办核准的地名命名、更名和销名等标准地名信息。标准地名是指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或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备案的地理实体的名称,主要包含自然地理实体、行政区划、居民地、纪念地、旅游地、住宅区、建筑物(群)以及具有地名意义的交通运输、水利、电力、通信、气象等设施的名称。
地名核准信息数据包含类别、变更/撤销原因、联系地址、地名、拼音、备注、地理位置、联系电话、业务类型代码、基本情况、申报时间、申报单位名称、申请人、行政区划代码、申报号、项目地理位置、类别代码、地名的来历、ID、原名称等信息。
1.2 法定门牌地址库
法定门牌地址数据库由市、区县(市)民政局地名办日常编制的门牌地址,是法定的、标准的门牌地址库,是对实际地址进行采集、整理、编码和标注加工处理后,由文字和数字组成的、按特定结构排列且具有空间地理位置的标准地址数据集。省市县(区)、乡镇(街道)、社区(居)委会/村委会构成标准地址的属地管理属性,分为省市县(区)/乡镇(街道)、路街巷(里弄坊)/社区(居)委会/村委会、门牌号、居民点/建筑物、幢(栋、楼)、单元/楼层、室/号构成标准地址7个层级,地址层级间呈树状隶属关系,可逐级展开。主要包括地址全称、地址编码、省市县(区)、乡镇(街道)、社区(居)委会/村委会、路街巷(里弄坊)、门牌号、居民点/建筑物、幢(栋、楼)、单元/楼层、室/号、地理坐标、属性标识等元素。
1.3 管理地名地址库
管理地名地址库主要存储来源于公安、政法、资规、住建等部门归集融合后的地名地址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与法定门牌地址数据相对应,虽未经民政部门认可,但各部门在日常相关业务中普遍使用且得到广泛认可的地址数据集合。
管理地名地址数据由地址元素(地址的描述信息)和地址属性元素(地址的属性信息)两部分组成。地址元素包括行政区划名称,街道名称,住宅区、商业区、工矿区、自然村名称、地标名称、门牌号码、建筑物、单元、户室;地址属性元素包括地址编码、地址坐标、描述属性、数据来源等,针对民政、资规、公安、政法、房管、不动产等部门的楼幢地址和户室地址等数据,采用两位字母表述数据来源单位的简写,例如“MZ”代表民政、“ZG”代表资规局、“GA”代表公安局、“ZF”代表市委政法委、“FG”代表房管中心、“CQ”代表不动产登记服务中心等。
1.4 标准地名地址库
标准地名地址库是汇集民政局地名核准信息和法定门牌地址数据并与其他相关部门的经清洗、融合、编码、关联、匹配后的标准地名地址数据。
2 多源地址匹配融合
对各部门包含地址信息的政务数据与法定门牌地址数据进行融合挂接及空间化处理,建立起对应的一对多映射关系,赋予其唯一的空间坐标,从而实现多源、异构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多源地址匹配的过程包含数据归集、数据预处理、数据清洗、数据融合、数据编码、数据建库、数据质检等环节,如图2所示。
![]()
2.1 数据归集
归集各部门源地址数据、基层网格员或地名地址核查人员采集核查地名地址数据以及第三方应用推送的更新地址,并根据数据来源分类存储到原始库中。
2.2 数据预处理
根据标准地址分节模型,建立统一的地名数据属性存储结构,将原始数据经过格式、坐标转换和模型转换,将多源数据融合为统一的地名地址属性结构数据,为数据融合做好准备。
2.3 数据清洗
地址标准化数据清洗包括地名切分、地名标注、地名实体识别、地址补全、地址检查等。
2.4 数据融合
数据融合包括空间位置融合、属性标准化,将数据源融合为一套标准的地名地名数据。
1)空间位置融合,采用逆向回溯进行最小范围匹配,根据验证地址层级节点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到一条与原始待匹配地址精确符合的地址信息,若精确匹配,则直接赋予对应空间坐标;若未找到精确符合条件的地址,根据节点间层次关系及单词匹配率进行置信度计算,计算合适的模糊匹配地址空间坐标。如“宁波市慈溪市白沙街道慈甬路1170号”,若未找到对应的“1170号”记录,则邻近号码选取“1168号”或“1172号”进行检索比对,上下检索范围LC<=10,以最邻近地址坐标位置作为定位结果。
2)属性标准化,将地址字段内容转换为结构化地址描述,在融合过程中根据各部门源数据属性结构与管理地名地址库的数据属性结构之间的映射关系,将各部门源数据的属性值转换到管理地名地址库的数据字段中,同时保留可用的辅助字段,删除无用字段。
3 反馈更新机制建设
标准地名地址的采集、更新、反馈是一项系统性的基础工作,标准地名地址库建成后,通过提供标准地名地址的查询与服务接口,开放共享给全市各级政府业务应用和民生便民应用调用,改变业务登记地址信息由“填”为“选”的方式,并通过第三方应用系统调用标准地名地址,去发现问题地址和存疑地址。同时依托市基层网格长走访巡查工作,通过开发地址核查与更新移动端应用系统,嵌入到“浙政钉掌上基层应用”中,供网格员和地名地址巡查人员使用,用于接收地址更新与核查任务,并能够对缺失的地址进行采集和核实,将问题地址推送给地名地址巡查人员进行核实,打造动态的地址采集、更新、更新闭环,促使标准地名地址库数据“自我生长”“自我完善”。移动端系统功能主要包括地名数据展示、地名地址采集核对、实时定位导航、数据同步上传、地址反馈更新等。
4 结束语
地名地址数据作为智慧城市建设中一类重要的地理信息数据资源,是各行业专题数据空间化应用的最主要载体。本文从跨部门地名地址数据共建共享需求出发,设计出了一套既能满足民政部门地名地址日常管理和空间化落地的需要,又能满足测绘、公安、不动产等行业部门地名地址应用要求的标准地名地址库。目前该成果已在宁波全市各部门广泛应用,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地名地址管理及应用混乱的问题,实现了地名地址数据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作者:王海江, 吴秀芸, 赵雪珍, 徐 婧
来源:《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25年第9期
选稿:贺雨婷
编辑:王玉凤
校对:杜佳玲
审订:汪依婷
责编:耿 曈
(由于版面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
![]()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