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始皇到底欲传位给谁?扶苏?胡亥?
秦始皇,千古第一皇帝,开创中华历史帝制之先河,却奢求长生,终其一生,未立太子,临终遗命,传位长子扶苏,后因赵高作梗,阴谋联合皇子胡亥、丞相李斯,矫诏篡权,害死扶苏、蒙恬,秦二世之位,终落十八子胡亥之手。
![]()
一批汉简的出土,打破了历史的宁静
以上为司马迁《史记》当中的记载。两千年以来,人们惋惜扶苏,痛恨胡亥,对此笃信不疑。但近年来,一批出土的汉代竹简,却犹如平静的湖水投入了一块巨石,顿时波涛激跃,涟漪四起。这批汉简现藏于北京大学,其中一篇名为《赵正书》的传记,所记秦始皇临终之事与《史记》大相径庭。一时间,众多历史学者纷纷据此质疑《史记》所记,认为胡亥是名正言顺的皇权合法继承人。事实果真如此吗?
![]()
司马迁所记的历史大事基本不会失实
司马迁的《史记》是正史,至今已流传两千多年之久,历来被视为良史和信史,尽管其中一些关于帝王神乎其神的细节有些出离事实,但关乎历史走向的大事件基本上不会失实。这没什么好怀疑的。如果我们动不动就怀疑这样的正史,那我们也没有什么可相信的了,所有的历史资料也就都可以被扔进垃圾堆了。
现在仅凭出土的一批汉简,就轻易怀疑并否定流传两千多年的正史,是不是太草率了?难道就因为所谓的《赵正书》是竹简吗?无疑,这批竹简的书写者肯定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人。但古人的说法就一定是真的吗?
![]()
细读《赵正书》,发现作者并不专业
笔者仔细阅读了《赵正书》的全文。整体感觉,《赵正书》的作者并非专业的史家。秦始皇是中国古代第一位皇帝,这一点,汉代的皇帝也表示认同。可是这位《赵正书》的作者(抱歉,我只能这么称呼他,因为此位“高人”压根就没有留下名姓)却在文中自始至终称呼秦始皇为秦王。《史记》中也有称呼秦始皇为秦王的时候,但那是在其未称帝之前。而《赵正书》中所记正是秦始皇临死之时,那时秦始皇已称帝十一年了。如此称呼,当然不妥。并且在《赵正书》一文中,秦始皇的自称也是“吾”,不是“朕”。秦始皇称帝之后,规定皇帝面对臣子时的自称只能为“朕”。
仅从这两点看,《赵正书》的作者就很不专业。如果按照某些人的猜想,此文的作者是六国后裔,对始皇抱有深仇大恨,不承认秦始皇帝位的合法性,所以才称其为秦王,始皇的自称也因此被写成了“吾”,这就更不是一个有职业操守的史家应有的态度了。司马迁虽然也有自己的个人好恶,但是他基本上能做到秉笔直书,绝不会因为不喜欢某人,就轻易地改变历史史实。明明是秦始皇,《赵正书》的作者却说是秦王,如此心态,你敢相信他写的其他内容是事实吗?
![]()
由结果找起因,真相很快大白于天下
如果有人还是愿意相信这篇《赵正书》,那我们可以循着这起历史事件的结果去分析分析。因为尽管细节有所出入,但《史记》与《赵正书》在结果上基本没有分歧。现在我们就从结果去倒推起因。真相很快就会大白于天下。
众所周知,这件事的最后结果是十八子胡亥得了皇位,史称秦二世。即位之前,长兄扶苏即被其所害。登基之后,在奸贼赵高的怂恿下,胡亥大肆杀戮宗室和忠臣,胡亥的另外十六个哥哥都被他害了;蒙恬、蒙毅兄弟被害;右丞相冯去疾和将军冯劫被害;后来甚至帮助他夺位的左丞相李斯也被杀害了。
胡亥在位的四年里,治国无方,专事享乐,所有朝政,都交由赵高管理。赵高指鹿为马,胡亥竟不以为然,足见此人无能昏聩到了极点。
![]()
胡亥,如此昏聩之人,始皇怎可能选他?
这样一个人,竟然会被雄才大略,识人无数,任人唯贤的秦始皇选中为皇位继承人,您相信吗?难道是秦始皇老糊涂了吗?可要知道,秦始皇是病死的,驾崩之时年仅四十九周岁,还不至于年老昏聩。
![]()
害了所有的哥哥,明摆着心虚
退一万步讲,假使胡亥确实是帝位的合法继承人,拥有秦始皇的遗诏,他还有必要害死包括长兄扶苏在内的自己所有的哥哥吗?这不是明摆着要把自己变成唯一在世的长子吗?这难道不是心虚的表现吗?所以胡亥不可能是秦始皇指定的接班人。
![]()
始皇巡游,偏偏带上胡亥,要培养他吗?
也许有人会提出质疑,如果说秦始皇不中意胡亥,为何巡游时别的皇子都不带,偏偏带上胡亥?如果说秦始皇器重扶苏,又为什么将扶苏派到上郡做蒙恬长城军团的监军,让他在塞外与蒙恬一起修长城,抗匈奴。如此不同的待遇,明摆着是疼爱小儿子胡亥,不待见大儿子扶苏。
![]()
带着胡亥,不是始皇的主意
始皇疼爱幼子胡亥不假,但政治和家庭感情却不能混为一谈。《史记·秦始皇本纪》清楚写明:
“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少子胡亥爱慕请从,上许之。”
这段描述,分明是一幕老爸要出游,娇惯的小儿子耍赖非要跟着去的温馨的家庭场景。“少子胡亥爱慕请从,上许之”,说明巡游带着胡亥并不是秦始皇的本意。秦始皇临死之时,胡亥能守在身边,这完全是一种巧合,是胡亥这小子撞上了狗屎运。如果说巡游带着胡亥就是要培养他,秦始皇一生六次巡游,前几次为何不带着胡亥?这说明秦始皇并没有特意打算培养他所疼爱的十八子胡亥。
![]()
扶苏倒是始皇重点培养对象
相反,秦始皇倒是一直在特意培养长子扶苏。尽管人们普遍认为扶苏离开京城去边塞,是因为坑术士事件直言劝谏,触怒秦始皇,但实际上,这完全可以理解为“挂职锻炼”。
扶苏为人“刚毅而勇武,信人而奋士”,很有些始皇的遗传,是很适合做帝王的。但从其劝阻始皇坑杀术士一事,不难看出,扶苏是个仁厚之人。始皇把他派到自己最信任的大将蒙恬身边去抗击匈奴,正是要让他从实践中理解治国太仁厚了不行,权力是靠杀伐取得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秦始皇把扶苏派到军队上锻炼,正说明扶苏是他最器重的皇子。
![]()
嫡长子传承制注定扶苏是天然的人选
其次,从扶苏的身份来看,他也是皇位最可能的人选。自西周开始,王权的传承就有成文的定制,那就是宗法制度下的嫡长子传承制。所谓嫡长子传承,就是有嫡传嫡,无嫡传长。嫡出即正妻所生,对于皇帝来说,就是皇后所生。如果有皇后生的儿子,就选皇后亲生的大儿子做继承人。如果没有皇后生的儿子,则在所有儿子中直接选长子。
秦始皇一生未立皇后,也就是说二十三个儿子都不是嫡出,那么如果秦始皇不另选他人,皇位的继承权天然地就会落在了长子扶苏的身上。秦始皇在临终之时写给扶苏的诏书中,没有特意提及立扶苏为太子,只是让扶苏把军队交给蒙恬,火速赶回咸阳主持父亲的葬礼。连同诏书一起准备交给扶苏的还有那块开天辟地的传国玉玺。这说明扶苏成为太子是天经地义之事,无需特殊说明。
![]()
赵高的伪诏留下了被史家忽略的细节
另外,还有一个一直被各路史家忽略了两千多年的细节,反映出秦始皇在指派扶苏去边境之时,早已预定好了扶苏归京后就任太子之位。这个细节是奸贼赵高在他那封伪造的害死扶苏的诏书中,无意中为后人留下的。
这封伪诏中有这样的描述:
“朕巡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万以吞边,十有馀年矣,不能进而前,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
“罢归为太子”,意为结束军队的“挂职锻炼”之后,回到京城就任太子。这说明秦始皇早在扶苏去边境之前,就已经约定好,在扶苏回来之后,可以就任太子,而这件事在当时应当几乎尽人皆知,至少大多数朝臣是这样认为的,所以始皇的近臣赵高,才会以此事污蔑扶苏埋怨父亲不让其早归就任太子,是不孝的行为。
![]()
始皇出游的车队,也许就是要接扶苏回家
看到这,我们恍然大悟,原来秦始皇早就选好了接班人,只等扶苏完成锻炼任务之后,回来就可顺理成章地就任太子。也许始皇此次出行,就是要路过扶苏挂职锻炼的长城军团,亲自看看扶苏的锻炼效果,随后直接就把大儿子接回京城了。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秦始皇半路却病死在沙丘,历史就这样被改写了,大秦帝国也就此亡在了秦始皇第十八子胡亥之手。此正所谓天要灭秦啊!
![]()
天地悠悠,匆匆过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