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某零食线下门店
拿糖当钱找零的情况引发了热议
不少网友称
除了这家品牌
还有一些线下零售店也存在类似的行为
“小时候就见过
只要你不主动强硬要求
‘要零钱、不要糖果’
商家就默认用糖果
代替几分、几毛钱的零钱找给你。”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电子支付时代
现金找零的确已不太常见
但因不方便找零
就默认用糖果代替
这合理吗?
有网友称
“这是一种变相强制消费者的行为。”
“反向抹零,谁允许了。”
“那消费者是不是也可以攒糖果去结账?”
“糖果找零”现象引发消费者不满
核心原因在于
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
![]()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种对选择权的侵犯
并非孤立存在
不少商场的停车场都存在无法现金支付的现象
或是张贴“恕不接受现金支付”的告示
或是没有设定人工收费出口
这无疑将不习惯电子支付的群体拒之门外
也会给因一时无法使用手机的消费者造成不便
此前,大多游乐场都有“谢绝外带食品”的规定
强行将消费者的选择范围
限定在场内昂贵且单一的餐饮中
这些行为都利用场景优势
剥夺了消费者自主选择权利
这种“潜移默化”的剥夺
也发生在线上场景里
在餐厅扫码点餐时
经常会被强制要求
关注公众号、授权个人信息
否则就无法完成下单
在一些线上旅游平台
购买机票时
保险、酒店优惠券等付费项目
会被精心设计为“默认勾选”
消费者必须像“扫雷”一样仔细甄别
才能避免额外支出
![]()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
被隐藏在复杂的交互设计中
一些商家通过精巧的设计
利用了消费者在信息、权利或心理上的弱势地位
使得自由选择沦为形式
最终达成企业单方面获利的目的
而当消费者提出不满时
往往会被商家一句“行业都如此”轻飘带过
“糖果找零”或许不是什么大事
替代的也只是微不足道的几毛钱
引发如此热议或许也是商家没有想到的
但“糖果”在这里成为了一个象征
象征着商家强加于人的
不被需要的“替代品”
今天可以是一颗糖
明天就可能是一份默认的保险
一个强制的包装费
一次个人数据的索取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
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权和自主选择权
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
任何形式的强制或变相强制
无论其包装得多么习以为常或情有可原
都不能因其“微”而忽视
因其“小”而纵容
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你还经历过哪些侵犯消费者自由选择权的场景
评论区聊聊
来源:半月谈新媒体
策划:秦黛新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