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6日晚上10点半,淄博市周村区某生活区的楼道里,44岁的许某刚推开家门,就撞见了个 "蒙面人"。谁也没料到,这场毫无预兆的碰面,会让一个家庭彻底崩塌 —— 这个戴着面具、揣着匕首的男孩,只用几分钟就夺走了他的生命。
三年后,2025 年 7 月的一审判决让这起案件再次引爆网络:时年 16 岁的凶手小陌,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13 年。评论区里满是 "太轻了"" 不解气 " 的呼声,毕竟谁也没法接受:一个未满 14 岁的少年,能把刀捅得那么狠。
![]()
从 "麦克斯" 到 cosplay 的三次说辞
案卷里的细节透着寒意:许某胸部的伤口最长达 19 厘米,深得能看见胸腔里的脏器,主动脉和上腔静脉全被切断,鲜血在楼道里积了一地。法医鉴定书直白地写着:"急性大出血死亡",翻译过来就是,伤者根本没机会等到抢救。
而凶手小陌的说法,却像换剧本似的变了三回。
第一次接受讯问时,他说自己脑子里住着个叫 "麦克斯" 的家伙,天天嘲笑他胆小,还怂恿他 "杀个人证明胆量"。2022 年 8 月就买好了匕首、铁锤,9 月那天趁家人睡熟,戴着面具去小区 "找目标"。
![]()
撞见许某后,对方伸手要摘他面具,他怕 "被认出来社死",就感觉 "麦克斯附了身",抬手就捅。
可到了第四到第六次供述,小陌又改口了:"麦克斯是编的,想少担责任。" 这次的说法是,自己沉迷暴力游戏和动漫后变得易怒,那天是去拍 cosplay 视频,结果被许某 "莫名掌掴",面具歪了挡视线,恐慌中才动的手,还补了两刀。
等到庭审时,细节又变了:"他打我左脸,匕首自己滑出来,我顺手一划就捅到了。" 三次说辞里,唯一不变的是 "怕社死" 这个理由,只是触发条件从 "摘面具" 变成 "被掌掴",动手原因从 "被怂恿" 变成 "慌乱中误操作"。
法院显然没信这套说辞。判决书里明确写着:"无证据证明被害人动手,多次捅刺要害部位,显系故意杀人。"
![]()
刑法修正案 "卡" 住的 13 年刑期
最让网友疑惑的是:未满 14 岁不是不用负刑责吗?这就得说说 2021 年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十一)》,里面加了条关键规定:12 到 14 岁的孩子,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情节恶劣又经最高检核准的,得负刑责。
小陌刚好踩在了这条 "红线" 上。2008 年 11 月出生的他,案发时还差俩月满 14 岁,但检察机关认定:他虽然有 "品行与情绪混合性障碍",但专业鉴定显示 "完全有刑事责任能力",而且作案前准备工具、目标随机、手段残忍,完全符合 "情节恶劣" 的标准。
2023 年 10 月他曾被取保候审,直到 2024 年 10 月最高检核准追诉,案件才重新进入司法程序。2025 年 7 月一审宣判时,法院考虑到他是未成年人,加上案发后主动报警等待抓捕,算自首,最终判了 13 年。
![]()
这个刑期其实不低。要知道,未成年人犯罪通常会从轻,而故意杀人罪的起刑就是死刑、无期徒刑。但评论区的怒火点在于:"13 年后他才 29 岁,可被害人家属要痛苦一辈子。"
被害人许某的妻子徐女士接受采访时说,家里本就困难,丈夫没了,日子彻底垮了,她到现在都想不通 "为啥要杀我丈夫"。
![]()
不是 "小孩不懂事"
有人问:"他还是个孩子,就不能给改过机会吗?" 但法律早就把边界划清楚了。最高检的解读里说,12 到 14 岁负刑责要满足三个条件:犯的是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罪、造成死亡或严重残疾后果、情节恶劣,三个要件缺一不可,就是为了既不放纵犯罪,也不冤枉孩子。
小陌的案子里,检察机关和法院层层核查:先鉴定他有刑事责任能力,再核实作案工具和伤口证明 "手段残忍",最后由最高检核准追诉,每一步都踩着法律的标准来。判决书里那句 "不加节制,不计后果",正是对这种随机暴力的否定 —— 再年轻,也不能成为剥夺他人生命的借口。
如今案件还没生效,是否上诉还是未知数。但楼道里的血迹早已擦干,法律给出了它的答案,只是许某再也回不到家里,徐女士也只能对着判决书,一遍遍追问那个永远没答案的 "为什么"。
本文系社会新闻/真实案件改编,人名为化名,本文图/选自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