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美会晤当天,特朗普抛出了他的"政治核弹"。
他宣称要立即重启核试验,展现美国"非同一般"的决心。
然而,这份命令更像是一场独角戏,美国为何如此急于证明?又为何如此步履维艰?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编辑:7
特朗普的10个月核试验梦,被国会3个字终结
10月30日,本该是中美两国会晤的大日子。
外界普遍认为,这场会面会让双方关系出现一些缓和的迹象,毕竟连月来的沟通不断释放出"稳"的信号。
然而,偏偏就在这一天,特朗普突然在社交媒体上抛出了一枚"政治核弹"。
![]()
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宣布,他签署并公开了一项新的#优质图文扶持计划#总统令。
这项命令要求美国战争部以"对等的方式"进行核武器试验,而且这一程序将立即启动。
这样的声明让美国媒体很费解,比如《大西洋月刊》就表示,虽然特朗普希望重启核试验,但却似乎不知道缘由何在。
![]()
这一点很让人困扰,因为特朗普是美国唯一有权下令使用核武器的人,他的任何一个决策都会引发不同程度的后果。
特朗普这项声明,确实让人莫名其妙。
对于特朗普的声明,目前最普遍的看法是他对近期俄罗斯试射"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感到恼火"。
![]()
同时,他也试图在中美会晤前展示美国的威慑姿态。
更有意思的是,特朗普还展现了他"非同一般"的一面。
根据我们查阅到的报道,2018年特朗普曾宣布要给重启核试验的进程"提提速"。
![]()
他信誓旦旦地表示,将恢复核试验所需的24到36个月缩短至6至10个月。
然后他的这项提议就被国会无情否决了。
从地缘政治影响的角度来说,特朗普重启核试验的计划一旦落实,将彻底打破《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达成以来,主要核大国之间维持了近三十年的"核试验静默"。
![]()
特朗普重启核试验的根本目的,是想通过展示威慑,逼迫中俄等国家接受美国的军控谈判。
但这么做的实际效果,会与特朗普的设想完全相反,因为在其他国家看来,特朗普此举并不能称为"谈判",而是赤裸裸的恐吓。
美国正在加速推动核扩散,这是不争的事实。
![]()
因此,这必然会刺激核军备竞赛的重启,比如俄罗斯已经多次警告,如果美国重新开展核武器实爆试验,俄方将紧随其后。
另外,从拜登到特朗普两届美国总统反复举起"核大棒",也暴露出另一个问题。
![]()
当美国自身实力陷入衰落时,华盛顿的决策者会越来越倾向于用更危险的手段减缓这种衰落。
从"奥库斯"协议到美国将为韩国建造核潜艇,再到特朗普宣布恢复核试验,皆是如此。
现在的美国正走在一条非常危险的道路上。
![]()
1.46亿美元买不来核试验,内华达基地只剩荒凉
那么问题就来了:特朗普一句话,就能让美国迅速重启核试验吗?
事实上没那么容易。
自1992年之后,美国再也没有进行过核武器的实爆试验,主要的核试验场——内华达国家安全基地长期处于封存状态。
![]()
基地内的各种设施早已老化,需要足够的时间和大笔资金修复。
然而,重启核试验场还只是特朗普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如果特朗普打算恢复核试验,他不仅需要组建一支拥有相关经验,由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团队。
![]()
他还需要争取到国会的拨款支持。
根据美国"科学家联盟"2024年的评估,如果美国政府在今天想进行一次地下核试验,就算抛开放射性元素对土壤、地下水,以及周边居民健康造成污染不谈,其成本大概也在1.32亿美元到1.46亿美元之间。
![]()
所以,先不说在冷战结束后,美国拥有直接核试验实践经验的专家早已退休或离世,人才梯队存在明显断档。
美国国会也早防着特朗普这一手。
2020年特朗普就动过重启核试验的心思,但相关拨款申请在《国防授权法案》中被众议院坚决否决。
![]()
就算特朗普能解决资金来源、整修设施和人才断档的问题,从他下达命令到重新进行一次地下核试验,依然需要24到36个月的时间。
内华达试验场早就封存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数据,截至2024年,美俄两国的核弹头数量分别约为3708枚和4379枚,而中国大约为500枚。
![]()
差距仍然悬殊,但让美方感到不安的,是中国的现代化速度。
在高超音速武器、洲际导弹防御体系等领域,中国的技术正不断逼近世界前沿。
这就是特朗普"急了"的根本原因。
他明白美国的优势正在被消耗,而自己的连任政治需要一个"震撼点"。
![]()
于是,这份总统令既是政治表演,也是信号战。
然而,中国并未被牵动。
外交的底线很明确——不被节奏带偏,不让对方得逞。
在当今这个充满不确定的世界,中国的冷静或许才是真正的力量。
毕竟一个真正的大国,不靠威胁赢尊重,而是靠稳定赢信任。
![]()
哈佛专家警告,这正在加速美国战略信誉的透支
特朗普的这一举动看似是针对某个国家的战术动作,实则是大国衰落期的典型表现。
这是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格雷厄姆·艾利森教授的最新判断。
他在最新评论中指出:"美国的核讹诈正在加速其战略信誉的透支,这是典型的修昔底德陷阱中的危险行为。"
![]()
修昔底德陷阱描述的是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必有一战的魔咒,而核讹诈正是这种危险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告诉我们,这并不是第一次出现类似的情况。
英国最新解密档案显示,1982年马岛战争期间,撒切尔政府曾考虑使用核武器,但因实施困难和国际反对而放弃。
![]()
历史惊人相似,但美国似乎没有吸取教训。
特朗普的行为揭示了三层战略含义:首先是针对国内选民的"强势表演",眼下美国正处在选举周期,民调摇摆、经济疲软、通胀高企,特朗普迫切需要展示"力量感"。
其次是对俄罗斯的示威,近段时间,俄方连续公开"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和"波塞冬"核潜航器的成功测试,显示出在高端核技术上的领先优势。
![]()
第三也是最微妙的一点——针对中国,特朗普在发文中刻意提到"中国的核武力量正以惊人速度增长",并暗示"未来五年中国可能赶上美俄"。
他在中美会晤当天释放这一信号,无疑是在向北京展示美国仍是"游戏制定者"。
但这种"示强"的背后,却暴露出一种焦虑——美国害怕失去核垄断的时代。
![]()
特朗普的举动更像是焦虑的象征——经济、科技、外交多线受挫,只能靠"核话题"刷存在。
而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美国已经失去了引领国际规则的信誉。
以前美国可以打着"全球安全"的旗号要求别人遵守规则,如今自己先撕掉承诺,等于告诉世界:所谓的秩序,取决于美国的情绪。
![]()
这样的国家还能让人信任吗?
全球的隐忧是:核阴影再次笼罩世界,特朗普的这道总统令,看似只是一份文件,但它的后果,可能是整个国际安全体系的震荡。
![]()
中国选择做时间的朋友,美国沦为时间的奴隶
与特朗普的高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冷静。
外交部发言人当天回应称,美方应遵守国际社会关于禁止核试验的共识,维护全球战略稳定。
这短短几句话,透露出中国的战略定力。
北京非常清楚,这不是比谁声音更大的问题,而是谁能在风暴中更稳。
![]()
长期以来,中国奉行"有限威慑、绝不率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这一原则从未改变。
中国的核战略从不是为了展示肌肉,而是维护底线——"有而不显,有则不乱"。
相比之下,美国的焦虑倒是越发明显。
![]()
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数据,截至2024年,美俄两国的核弹头数量分别约为3708枚和4379枚,而中国大约为500枚。
差距仍然悬殊,但让美方感到不安的,是中国的现代化速度。
在高超音速武器、洲际导弹防御体系等领域,中国的技术正不断逼近世界前沿。
这就是特朗普"急了"的根本原因。
![]()
他明白美国的优势正在被消耗,而自己的连任政治需要一个"震撼点"。
于是,这份总统令既是政治表演,也是信号战。
然而,中国并未被牵动,外交的底线很明确——不被节奏带偏,不让对方得逞。
在当今这个充满不确定的世界,中国的冷静或许才是真正的力量。
![]()
毕竟,一个真正的大国,不靠威胁赢尊重,而是靠稳定赢信任。
当美国靠"爆炸"制造存在感时,中国靠"建设"塑造未来,这就是两种力量的区别。
这也决定了谁能真正引领下一个时代。
三十多年没有发生过的事,如今重新被打开,说明特朗普政府的战略思路,已经不再是"维持秩序",而是要通过制造不确定,重新掌握主动。
![]()
特朗普的算盘很简单:核威慑才是他的底牌。
当然也有人认为,特朗普此举主要是针对俄罗斯,就在几天前,俄方连续展示了两项重磅军事成果。
![]()
第一项是成功试射"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这种导弹被称为"可以绕地球飞一圈再打击美国本土的武器"。
第二项则是普京亲自宣布,"波塞冬"无人潜航器已经完成测试,这是一种威力极大的水下核装置,破坏力惊人。
面对俄方的频繁动作,特朗普感到压力重重。
![]()
![]()
结语
特朗普的核试验令更像是一场写给自己的战书,对手是时间,也是历史。
真正的威慑从来不是让人恐惧你的破坏力,而是让人信服你的建设力。
当美国忙着制造爆炸时,中国专注着建设未来,您认为谁更能引领下一个时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