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小赵是第一个发现不对劲的。
当他试图脱下死者脚上那双半高筒的黑色橡胶雨鞋时,费了比平时大得多的力气。那双鞋异常沉重,像是灌了铅。
这是一个典型的雨夜意外事故现场。狂风暴雨刮断了街边一根老化的电线,垂落的线头在积水的路面上不时爆出滋滋的电火花。死者,一个名叫李伟的中年男人,就倒在距离电线三米远的地方,身体已经僵硬,脸上还凝固着极度痛苦的表情。
一切都符合意外触电的特征。
“奇怪……” 小赵咕哝了一句,终于将其中一只雨鞋拔了下来。
下一秒,一股混合着雨水和皮革气味的液体,哗啦啦地从鞋筒里涌出,浇了他满手。他下意识地把手凑到鼻子前闻了闻。
不是他预想中的汗臭或雨水味。
那是一股……海风的咸腥味。
“头儿,” 小赵抬起头,脸色古怪地看向正在指挥现场的刑侦队长张志军,“这鞋里……是盐水。”
张志军大步走过来,蹲下身,亲自拿起另一只同样沉重的雨鞋,小心翼翼地倾倒。一股同样的液体流出。他用手指蘸了一下,放到舌尖尝了尝。
咸的。而且是那种浓度很高的、类似海水的咸涩。
一个在距离海岸线五十公里的内陆城市里,在淡水形成的雨夜积水中触电身亡的男人,他的防水橡胶雨鞋里,为什么会灌满了盐水?
张志军的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这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像一根微小的、有毒的刺,扎进了这起“意外事故”完美无瑕的表皮之下。
![]()
01
周宇的办公桌上,堆着厚厚一摞卷宗。作为“神盾保险”理赔部最顶尖的调查员,他的工作就是与人性的贪婪和谎言作斗争,从看似天衣无缝的索赔申请中,找出足以让公司拒赔的理由。
“李伟意外身故”的案子,就是他今天下午的目标。
一份金额高达三百万的人寿保险,受益人是死者的妻子王芳。保单在一年前生效,刚刚过了一般意外险的两年不可抗辩期。这意味着,只要警方的“意外”定性不动摇,神盾保险就必须全额赔付。
周宇一边喝着速溶咖啡,一边快速浏览着警方传来的事故报告。报告写得简单明了:雷暴天气,线路老化,行人路过,不幸触电。结论:意外死亡。
一切都显得那么正常。周宇的笔尖在“同意赔付”的意见栏上悬停着,准备签下自己的名字。
就在这时,他的目光扫过了报告的附件——《现场遗物清单及状况描述》。
大部分内容都是格式化的描述:衣物湿透,手机进水损坏……直到最后一行,一行潦草的手写补充:
“死者所穿橡胶雨鞋内部,发现约750毫升不明盐水。经初步化验,成分与海水高度相似。”
周宇的笔,瞬间停住了。
他将那行字反复看了三遍,身体缓缓靠在椅背上,眼神变得锐利起来。从业十年,他见过各种伪造意外的手段,但这个细节,是他前所未见的。
橡胶,是绝缘体。在积水的路面上,一双干燥的橡胶雨鞋,是防止触电的最后一道屏障。
但盐水,是绝佳的导体。
将盐水灌进一双绝缘的雨鞋里……这相当于亲手为死者打造了两间小小的、与大地紧密相连的“电刑房”。原本的保护,变成了最致命的杀器。
这是一个彻头徹尾的矛盾。一个在逻辑上完全无法解释的、不可能的组合。
警方为什么会将如此致命的疑点,仅仅作为一条“遗物状况”记录在案,而不是作为核心疑点展开刑事调查?
周宇的嘴角,勾起一丝冷笑。他知道,这三百万,恐怕没那么容易赔出去了。这不是意外。这是一场精心策划、伪装成天灾的、高智商谋杀。
![]()
02
“张队,我理解你们的工作很繁忙。但我代表神盾保险,需要就李伟先生的案子,了解一些更详细的情况。”
在城西分局的办公室里,周宇见到了刑侦队长张志军。一个四十多岁、眼圈发黑、浑身都散发着“别来烦我”气息的老刑警。
“详细情况?报告里写得还不够详细吗?” 张志军把一份卷宗摔在桌上,显然对周宇这个“保险公司的”没什么好感,“一场悲剧,一场意外。你们这些公司,就不能让逝者安息,让家属早点拿到赔偿金吗?”
“正是为了对我的客户负责,我才必须搞清楚所有疑点。” 周宇不卑不亢,“比如,他鞋子里的盐水。你们查出来源了吗?”
“查什么?或许他白天去海边玩了,鞋子进水没倒干净?或许他自己有什么特殊的癖好?” 张志军不耐烦地挥挥手,“一个无关紧要的细节。我们警力有限,要处理的是刀枪火炮的真案子,没工夫为了一双湿鞋子浪费资源。案子已经定了性,结了。”
周宇知道,再纠缠下去也不会有结果。警方的“官方调查”,已经彻底将此案关进了“意外”的柜子里,并贴上了封条。
他只能启动自己的“边缘调查”。
离开警局后,周宇做的第一件事,是约见了死者的妻子,王芳。
在一个安静的咖啡馆里,王芳穿着一身黑裙,脸色苍白,神情哀伤。她看起来就是一个沉浸在巨大悲痛中的、普通的家庭主妇。
“我丈夫他……是个好人。” 王芳的声音带着哭腔,“他是个海洋生物学家,在海洋研究所工作。他一辈子都献给了那些鱼和珊瑚,没想到……会以这种方式离开我们。”
“海洋生物学家?” 周宇的心里微微一动,不动声色地在本子上记下这个信息。
“王女士,我很抱歉,但为了理赔流程,我需要确认一下。李先生当晚,为什么会出现在那个街区?”
“他……他说研究所里有一批重要的水母样本出了点问题,需要他回去紧急处理。” 王芳擦了擦眼泪,“他走的时候还好好的,没想到……那就是最后一面。”
她的回答听起来天衣无缝。一个敬业的科学家,为了工作冒着暴雨出门,却不幸遭遇天灾。
但周宇却从这番话里,敏锐地捕捉到了两个关键词:“海洋研究所”和“水母样本”。
一个能接触到大量海水的地方,和一个需要进行精密实验的工作。
这起案件,似乎比他想象的还要复杂。
告别了王芳,周宇驱车来到了案发现场。那是一条普通的老旧街道,被暴雨冲刷过后,看不出任何痕迹。断裂的电线也早已被修复。
周宇在附近转了几圈,最近的、能接触到盐水的地方,是一家大型海鲜市场,离这里有五公里远。一个穿着雨鞋的人,不可能在鞋里灌满海水,再走五公里路,而鞋里的水一点都不洒出来。
那个致命的盐水,到底来自哪里?又是如何进入那双“保护”他的雨鞋里的?
![]()
03
官方调查的大门已经焊死,周宇只能依靠神盾保险的资源,和自己的人脉,强行撬开一条缝隙。
他首先通过一个在市政电力部门工作的老同学,拿到了当晚事故的内部报告。报告显示,那条电线的断裂,并非完全是暴雨所致,而是因为一个关键的固定卡扣,出现了“非正常的老化锈蚀”。
“说白了,就是有人可能用某种化学品,提前加速腐蚀了那个卡扣。它本身就有问题,暴雨只是最后一根稻草。” 老同学在电话里解释道。
人为制造断电的“意外”!周宇的推断,得到了第一个侧面印证。
接着,他找到了市里最有名的私人侦探,委托他去调查李伟的社会关系和财务状况。他需要知道,这个看似老实本分的海-洋生物学家,背后是否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而他自己,则将调查的重心,放在了那个最核心的物证上——盐水。
通过法医室的一个内线,周宇花了大价钱,偷偷搞到了一小瓶从李伟雨鞋里提取的盐水样本。他立刻将样本送到了本市最权威的一家第三方检测机构。
三天后,一份详细的成分分析报告,发到了他的加密邮箱里。
报告的结果,让周宇倒吸一口凉气。
样本中的盐度、酸碱度以及微量元素构成,与东江市近海区域的海水,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它与一个地方的水质样本,却有着高达99.8%的相似度。
那个地方,就是李伟工作的——东江市海洋研究所,用于养殖高敏感度热带水母的“A-3号生态缸”。
报告还指出,这种水质为了模拟深海环境,添加了某种特殊的微量元素,以维持水母的生物活性。这种元素,在自然界的海水中,极其罕见。
盐水的来源,找到了!
它就来自死者工作的地方。一个他最熟悉,也最不可能设防的地方。
周宇立刻让私家侦探,将调查重点,全部集中在海洋研究所内部。特别是那些,能够接触到“A-3号生态缸”,并且了解李伟工作习惯的人。
![]()
04
调查的深入,让周宇感觉自己正一步步靠近一个危险的漩涡中心。
私家侦探传回的初步消息,让案情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李伟,那个在妻子口中老实本分、献身科学的男人,实际上却是研究所里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
他才华横溢,是水母研究领域的权威,但同时又性格孤僻,刚愎自用,因为课题经费和研究方向的问题,和所里的很多同事,甚至是领导,都积怨颇深。特别是他的一个博士生,名叫孙淼,在一个月前因为一篇论文的署名权问题,和李伟在办公室里大吵一架,甚至扬言要让他“身败名裂”。
而这个孙淼,不仅是李伟的得意门生,也是少数几个拥有“A-3号生态缸”独立进出权限的人之一。
嫌疑人,似乎出现了。
但就在周宇准备让侦探深入调查孙淼的时候,他自己却遇到了大麻烦。
队长张志军,不知从什么渠道,得知了周宇正在私下调查这起“意外事故”。一天下午,两名穿着制服的警察,直接找上了神盾保险的大门,以“涉嫌干扰证人、妨碍公务”为名,对周宇进行了正式传唤和警告。
在审讯室里,张志军的脸色比锅底还黑。
“周宇,我警告过你,不要自作聪明!” 他把一份文件拍在桌上,“死者的妻子王芳,已经向我们正式投诉,说你用诱导性的问题,反复骚扰她,给她造成了二次伤害!你一个搞保险的,有什么资格去查案?你再敢私下接触任何相关人员,我就直接拘了你!”
强大的官方压力,如同排山倒海般袭来。周宇知道,这是张志军在用这种方式,强行终止他的调查。他或许是懒得推翻自己的结论,又或许,这背后还有更深的原因。
周宇被扣押了四个小时才被放出。当他走出分局大门时,天色已经黑了。
他的调查员资格,被公司暂时吊销。私家侦探也打来电话,说孙淼这个人非常警觉,他已经被发现了,不能再继续跟下去。
所有的线索,似乎都在这一刻,被人为地强行剪断了。
浓雾,再次笼罩了一切。
![]()
05
周宇被停职了。
老板给了他一个星期的“假期”,让他“冷静一下”。公司宁愿赔掉三百万,也不想得罪警方。
这是周宇职业生涯中,前所未有的惨败。他把自己关在公寓里,两天没有出门。他不甘心,不仅仅是为了那笔赔偿金,更是为了那个被伪造成“意外”的真相。凶手此刻,一定正在某个角落里,嘲笑所有人的愚蠢。
他再一次,将所有的资料摊在地上。那份关于盐水的检测报告,那份关于电力卡扣的内部说明,孙淼的个人资料,以及他偷偷拍下的、那双作为核心证物的黑色雨鞋的照片。
一切都陷入了僵局。最大的那个“不可能”,依然没有解开。
就算孙淼有动机,就算盐水来自研究所,但凶手究竟是如何在李伟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将海水灌进他穿着的雨鞋里的?
这是一个无法破解的密室。一个移动的、穿在脚上的密室。
周宇死死地盯着雨鞋的照片,试图从那光滑的橡胶表面,找到一个被忽略的针孔、一道细微的划痕。但什么都没有,那双鞋完美无瑕。
难道是死者自己灌进去的?为了自杀?不可能。一个海洋生物学家,有无数种更轻松、更体面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周宇感觉自己的大脑就像一个被塞爆了的硬盘,所有的信息都在里面横冲直撞,却无法形成有效的逻辑。
他烦躁地点燃一支烟,目光无意识地扫过自己的采访笔记。当他看到对死者妻子王芳的采访记录时,他停住了。
记录上,有那么一句话,当时他觉得只是一个妻子对丈夫的普通抱怨,没有太过在意。
王芳当时说:“他就是个工作狂,什么都亲力亲为。就连他那双做实验用的雨鞋,都是他自己找工厂‘特制’的。说是为了做水母电击实验,需要什么特殊的绝缘材料,防止微电流泄漏。前几天他还抱怨,说新鞋穿着有点怪,没有以前的舒服。”
“特制”的雨鞋……
“水母电击实验”……
“特殊的绝缘材料”……
这几个词,像一道惊雷,在他脑中轰然炸响。周宇猛地掐灭了烟,双眼圆睁,死死地盯着雨鞋的照片。
为什么做个实验,需要一双“特制”的雨鞋?普通的橡胶雨鞋,绝缘性已经足够好了。那个“特殊”,到底特殊在哪里?
一个疯狂的、颠覆性的念头,毫无征照地从他脑海的最深处浮现出来。
如果……如果这双鞋的设计目的,根本不是为了“防止”漏电呢?
如果,它的设计,本身就包含着某种……可以“控制”电流和液体的机关呢?
周宇像疯了一样冲到电脑前,双手颤抖地在搜索栏里输入了一连串关键词:【高分子材料学】、【微流体控制阀】、【海洋生物实验设备专利】……
![]()
无数个网页链接弹了出来。他一眼就看到了一个由【东江市海洋研究所】在半年前申请的技术专利。
他点了进去。
当那张图,出现在屏幕上时,周宇感到一股寒意,从脚底瞬间窜到了天灵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