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台湾地区的IDF“经国号”战机完成新型有源相控阵雷达换装,并举行首飞仪式。这一举动或妄图提升战力,不过在两岸实力对比下,恐难掀波澜。
![]()
不少人好奇,这波升级能不能让这款快“退休”的老战机焕发第二春?了解完这款战机的底子和升级后的实际情况,答案可能要让台军失望了。IDF战机可不是台湾地区真正自主研发的产物,上世纪90年代它的诞生,全靠美国提供的技术支持。本质上,它就是个“拼凑出来的轻型战机”,从一开始就有性能天花板。
这些年解放军空军发展突飞猛进,各种先进战机列装,IDF的老毛病也越来越明显,其中最致命的就是它原来的雷达。
![]()
老雷达“拉胯”多年,IDF早该“退休”
原本,IDF所采用的是GD - 53“金龙”雷达。此名乍听颇具威慑力,实则不过是美国AN/APG - 67C脉冲多普勒雷达的本土组装版本,徒有其表罢了。
这技术在上世纪80年代末还算能用,放到现在早就滞后了。更坑的是,这款雷达的电路板是固化设计,没法重新编程,核心的信号处理、目标跟踪功能从出厂就被美国人锁死了。
![]()
这就相当于买了个不能升级系统的旧手机,就算后续想优化,也只能改改显示界面,核心性能压根提不上来。台军之前也试着给航电系统做过调整,但没用,雷达的侦测距离就摆在那,对歼-10C这类目标,只能探测到50公里远。
在超视距空战成为主流的今天,这个距离意味着还没看到对手,就可能被锁定。也正是因为老雷达太不给力,IDF在解放军战机面前几乎没还手之力,就算对上早期的歼-10A,也占不到任何便宜。
![]()
这也是台军急着给它换雷达的根本原因,再不升级,这款战机真就成了“空中靶子”。聊完老雷达的坑,再看看新雷达到底给不给力。
这次换装的有源相控阵雷达,技术源头是美国的AN/APG-83雷达,这款雷达是F-16V战机的标配。本来AN/APG-83的侦测能力还算不错,但IDF的机身底子太差,根本没法直接用。
新雷达看似补强,实则“先天不足”
IDF的机头尺寸比F-16V小不少,供电能力也跟不上。无奈之下,台军只能用一款缩小版的改进型号。
![]()
按机头尺寸推算,新雷达的收发模块数量比原版少了三成左右,侦测距离自然大打折扣。AN/APG-83能探测150公里,IDF的新雷达顶天了也就100公里。
如此看来,就算换了新雷达,IDF的侦测效能也远不如中巴联合研制的枭龙Block3。枭龙Block3所配备的KLJ - 7A雷达性能卓越,针对IDF这类轻型战机,其侦测距离可达170公里。相较之下,IDF的新雷达侦测距离逊色不少,比之少了70公里。
![]()
这意味着空战中,枭龙能先发现IDF,先发射导弹,IDF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更要命的是,IDF的短板可不只在雷达。它的两台发动机总推力有限,机动效能在四代半战机里排不上号。内油作战半径只有200公里,“腿短”的毛病让它每次出航都得挂两个副油箱,原本的低阻力优势全没了。
武器配置上的硬伤更没法忍。IDF的“天剑2”中距空空导弹,采用机腹前后串联挂架设计。后一枚导弹会被机身温度影响,可靠性大幅下降,还会改变战机重心。
发射顺序也被严格限制,必须先射后枚再射前枚,一旦后枚出故障,两枚导弹都没法用。实际作战中,IDF只能挂1枚“天剑2”和2枚格斗弹,意味着只能发动一次中距攻击,之后就得转入近距格斗,风险直接翻倍。
![]()
而枭龙Block3能挂4枚霹雳-15E远程空空导弹,射程达到180公里,远超“天剑2”的80公里。就算换了新雷达,IDF的整体战力也赶不上枭龙Block3。更别说和解放军的歼-10C、歼-16、歼-20相比了,这些战机无论是雷达性能、机动能力还是武器配置,都形成了代差优势。
再加上解放军完善的体系作战能力,预警机、电子战飞机相互配合,IDF在台海空域根本没有生存空间。
![]()
说到底,台军给IDF换雷达,只是一种无奈的补救。两岸的军力差距早已不是单一装备升级能弥补的,这款从上世纪90年代就先天不足的战机,再怎么折腾也改变不了大局。祖国统一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任何妄图通过军备升级阻碍统一的行为,最终都只会是徒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