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弥小木
“课外辅导,是教育内卷的根源还是必然产物?”
人的观念会随着所经历的事而改变。
以前看到这个话题,觉得更多的因素,在于“卷”。
现在?更倾向于“必然产物”。
是什么改变了老母亲的想法?
![]()
不得不面对的事实
我家老大已经初三,前段时间的月考结束,找任课老师了解孩子的具体学习情况。
老师很坦诚,给的意见也是贴合孩子的自身情况。
见完老师后,老母亲开始变得焦虑。
为什么焦虑?
上课的内容,老师会兼顾孩子所在班级绝大多数学生的情况,讲比较基础的内容,但卷面却越来越难。
面对越来越难的题目,单靠孩子自己去理解、去学习、去深入,是不太够的。
孩子卡在提高的部分,需要有老师更细致、具体的点拨。暑期是最好的时机,但暑期我们没有找辅导老师,那么剩下来的这学期和寒假,就是比较关键的时刻。
和老师聊过后,听了听孩子的想法。
孩子说的一番话,让老母亲印象深刻。孩子的大概意思是,老师的授课内容,本身就降了标准;听到耳朵里的时候,打了折扣;吸收的时候,又打了折扣;真正吸收的部分,也就所剩无几。
这学期,孩子班里有位同学进步很快。仔细一问,原来,这位同学每一门都找了一对一的辅导。
身边同学因为课外辅导,有了看得见的进步,再结合实际情况,一向拒绝课外辅导的老大,终于松了口:虽然不乐意,但也可以试试看。
要不要上补习班
关于补习班,史学大家许倬云在《三千年文明大变局》里,说过这样一段话:补习班是个坏事情,它不是教育,反而是损害了人的学术精神,孩子的学习能力我认为是被毁掉了。
学习的事,确实很考验孩子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强的孩子,会主动拒绝补习班。宋明妮在《育儿的逻辑》里,就分享过她女儿的学习能力。
学习上有困难,宋明妮的女儿会借助网上的力量,自己去找答案,去理解知识点。对于补习班,宋明妮在《育儿的逻辑》里的说法,值得参考:那些因为课堂上讲课的老师水平不行,造成自己没有学懂课本知识,父母也无能力辅导,自身理解能力不差但是自学能力差,这样的学生最适合去上补习班。这个补习班的目的不应该是提高分数,而是让孩子理解他们没有学懂的课堂知识,培养孩子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样的补习班才真正有意义。这样的能力才是孩子未来学习工作最需要的。
![]()
越来越难
要是了解过孩子们现在所要学习的科目,会忍不住感慨:学习真的有点辛苦。
他们所面对的卷子,越来越灵活,每一科的难度都在增加。
我家老大的任课老师,水平都是很好的。只不过对于不同的班级,大多数老师的教学内容会有所区别。
孩子想要考得好,只了解基础是不够的,难的题目,要么靠自己,要么靠课外辅导。
靠自己?普娃有点靠不过来,那只能去找课外辅导了。
在这种情况下,课外辅导更像是一种“必然产物”。
Hi~我是弥小木
过好当下最要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