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深秋的一个傍晚,江苏省盐城市公安局文化干事周明在整理群众文艺汇演资料时,注意到一份看似普通的书法作品投稿,落款“刘贤端”三字让他心生警觉。这份偶然的发现,最终牵出潜伏多年的国民党保密局上校特务刘贤端的落网大案。
![]()
刘贤端这个名字藏着另一层,他在国民党保密局干过资深特务,军衔上校,1949年大陆解放后留下一步潜伏,换了名叫刘文轩,在盐城开了家香油坊当掩护,他在军统系统里待过要职,跑过几次情报活,盐城这块选作据点,水路都过得去,解放初期监管不算紧,他布联络站容易,香油坊门面天天做买卖,里边暗语代号来回传,送货的路上挪物资走线。
![]()
公安局文化干事周明这边,平常事就是组织群众文艺活动,审查宣传材料,1957年10月,他在审核国庆文艺展投稿时,翻到一幅书法,落款的笔迹和之前截获的特务密信写法有相似,内容写的是毛泽东诗词,运笔习惯露了手,周明把线索上报,和侦查科贴上去做秘密调查,历史档案一对,户籍这块有矛盾,刘文轩说自己原籍浙江,口音里带着云南腔。
暗处的较量跟着上来,刘贤端嗅到周围出现陌生面孔,立刻切断下线联系,手里能销毁的先处理一批,香油坊的地窖里藏着电台和密码本,夜里走预设的密道收发情报,周明这边走访群众,听到他说过酒后失言提到昆明往事,这条和当年李公朴闻一多遇害案里在逃特务的特征对得上,公安机关把监控力度压上去,资金往来里看到他同上海广州等地人员有联系。
![]()
突破点落在一次文艺下乡活动里,周明以推广群众文化的名目,组织演出队到香油坊所在的街道表演,现场里刘贤端受邀题字,写下山海争水四个字,用典的方式露出受过民国时期特训的背景,这短语在国民党特务机构的密写训练里常见,前面攒的证据放在一起,1957年11月3日,公安机关决定收网,突击搜查从地窖暗格里起出美制电台一部,密码本三册,潜伏人员名单一份,刘贤端把经过交代清楚。
这案子里看得到1950年代反特斗争的复杂,刘贤端潜伏八年不被察觉,基层管理还存在盲区,文化干事通过文艺活动摸到线索,群众路线在国家安全工作里起作用,结案后当地推动文艺宣传和治安联防结合机制,业余剧团书画小组这些渠道并着加强舆情监控,文化加治安的模式在多地推广,成了基层维稳的有效手段。
![]()
刘贤端案的历史意义摆在那,和平建设时期隐蔽战线的斗争没有停,特务用合法身份长期潜伏,公安机关靠专业素养和群众支持一点点把谜题拆开,这个案例给后续反特工作留了参照,技术侦查要紧,人文领域里的细微线索也不能丢,收尾到1957年这次行动完成,案件定性明确,放在新中国反特史里是一笔标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