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灯,其实代表着革命的星星之火?
万圣节变装,其实是革命者的伪装?
![]()
一、什么是万圣节?
在人们的一般印象中,万圣节就是一个化妆搞怪和小孩讨糖的节日。
象征万圣节的形象、图画如巫婆、黑猫、蝙蝠等,大都有友善可爱和滑稽的脸。节日气氛也以娱乐搞笑为主。
![]()
万圣节传统活动包括“trick or treak(不给糖果就捣乱)、南瓜灯、化装狂欢”。
这三个传统中,只有“小孩子讨糖”来自天主教会。后两者都是来自凯尔特人的传统。
从公元九世纪开始,天主教信徒们在11月2日这天,挨村挨户乞讨用面粉及葡萄干制成的“灵魂之饼”。捐赠糕饼的人相信,祈祷能让死去的亲人早日进入天堂,今天则演变成了孩子们讨糖吃的游戏。
![]()
万圣节如今成了孩子们的狂欢节
南瓜灯称作杰克灯(JACK LANTERNS),最早是萝卜灯,小蜡烛是在一根挖空的萝卜里放着的。后来北美地区的移民发现,南瓜比萝卜更易获取和雕刻,于是用南瓜代替了萝卜。
化装则来自于凯尔特人原始的驱魔仪式,在古代,给人们创造活着的意义的是宗教。所以他们通过模仿鬼魂、神明,是要和宗教所虚构出来的死后的或者来世的世界进行连接。
无论是三星堆的奇异面具,还是凯尔特人的变装,萨满巫师们通过舞蹈、幻觉、通灵,进入神话性的仪式空间。
![]()
![]()
现代的万圣节更是一个大Party,很多地方都会举办一些特色的庆祝活动,比如偏重成年人的酒吧串游、南瓜啤酒畅饮、深夜剧场秀等,更注重于孩子们的互动的宠物服饰大赛、南瓜车大赛和苹果酒品尝等。
当今世界,万圣节这种变装活动变得越来越流行,是因为我们活在一个宏大叙事崩塌的世界。当宏大叙事被打碎,人类的意义感也被打碎了。没有了共同的信仰,人就只能回到个体内心,去寻找意义。于是,灵性、新宗教、神秘主义、动漫世界观、阴谋论、心灵疗愈……全都成了人们逃离虚无、重建意义的方式。他们在消费故事、理想、叙事、信仰、意义与世界观。他们在一个又一个“虚拟部落”里,重建“想象的共同体”。
![]()
当年轻人cos各种网络梗、影视角色、综艺人物时,其实他们在做的,不只是搞笑。他们是在通过“扮演”,把自己接入一个虚拟世界观。这和御宅族玩cos、写同人、沉迷二次元,其实是一回事——都是在用虚拟文艺的叙事中,重建意义的结果。
但如果追本溯源,万圣节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老节日。
这一节日的背后,居然隐藏着凯尔特人 千年的民族和宗教抗争?
二、欧洲殖民简史
欧洲白人世界并非铁板一块,四大支系内部矛盾重重,日耳曼人是征服者,凯尔特人和拉丁人是被征服者,斯拉夫人则是被奴役和驱逐的对象。
欧洲四分五裂的传统,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完全可以利用其内部矛盾,分化拉拢,各个击破。
![]()
十五五规划中,明确提到要“ 加强区域国别研究 ”,文科学者明明可以“从从容容,游刃有余”,搞成现在文科无用论甚嚣尘上,就是这帮人尸位素餐,占着茅坑不拉屎。
![]()
有谁在研究,如何从民族文化角度,分化英美和欧洲?
如何利用凯尔特分离主义,在欧洲内部制造我们的盟友?
如何挑动斯拉夫人和日耳曼人的世仇,防止俄欧勾搭在一起?
这么多重大课题不去搞,反而跟着西方人的指挥棒,制造什么女权LGBT议题,涌现出杨某媛这样的奇葩,我国社科界确实应该好好整肃,推倒重来也不为过。
扯远了,我们还是回到万圣节这个主题。
万圣节原本是凯尔特人的节日。 在凯尔特文化深厚的爱尔兰地区,仍然能看到一些传统的万圣节仪式。10月份最后一个星期一,还是这个国家独一无二的公共假日。
在两千多年前,凯尔特人是西欧的主人,他们先被拉丁人征服,然后又和拉丁人一起被日耳曼人征服,彻底沦为鄙视链的底层。在小不列颠,凯尔特文化最浓厚的爱尔兰,是长期被盎萨人殖民的对象。又叠加了诺曼征服,荷兰征服(“光荣革命”),可以说是殖民buffer叠满,仅次于大乘赢学发源地印度。
从民族源头来说,印欧本为一体,从层叠累进的民族征服史来看,欧洲民族鄙视链是弱化版的印度种姓,其中小不列颠又比欧洲大陆,更接近种姓圣地印度。英国成功殖民印度,是失散千年的父子重逢,无论从文化还是血脉,立刻找到了久违的熟悉感,彼此相互适应得很快。至于印度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反向殖民英国,也是必然的趋势。
![]()
三、独特的凯尔特文化
与印度原住民达罗毗荼人被彻底打压不同,作为“欧洲达拉特”,凯尔特人的文化虽然不再是欧洲主流,但是其文化符号又如同野草一般,在夹缝中顽强生长。
NBA联盟中的波士顿凯尔特人队,就是源自爱尔兰移民的文化。
![]()
哈利波特小说中,红发的赫敏和罗恩代表了凯尔特人。黑发的哈利波特,金发的马尔福,分别代表什么种族,不用我一一挑明了吧?
![]()
哈利波特中的罗恩,就是典型的凯尔特人(白皮肤,红发)
托尔金的《魔戒》,西方奇幻文学的开山之作,其中塑造的精灵族,也是以凯尔特人为原型。
![]()
精灵族
魔戒小说创作于冷战背景,作者担忧欧美因为自身固有分歧矛盾,陷入内斗,号召人族(日耳曼人)与精灵族(凯尔特人)、矮人(拉丁人、犹太人)应当联合起来(资本主义阵营),共同对抗来自东方的兽人(斯拉夫人以及黄种人,社会主义阵营)。
![]()
你以为西方人不讲政治,其实人家才是紧绷意识形态的弦,将政治暗喻融入喜闻乐见的文娱作品中,做到wash head于无形。
凯尔特人与日耳曼人的关系,类似东夷人和华夏人的关系,原本具有相同起源,发展出大相径庭的文化,最终又在战争和联姻中融合。
但是,与东夷人完全彻底融入华夏不同,凯尔特人融了大部分又没完全融,仍然保持鲜明的特色。这就导致今天欧洲,包括爱尔兰、苏格兰在内的西欧各种分=离=主=义运动,大都与凯尔特人有关。
![]()
西欧的=分=离=运=动,大都跟凯尔特人有关
![]()
苏格兰格子裙来自凯尔特传统
古凯尔特人长期处在“各种影响交融汇合的必经之地”,他们同周邻的其他民族集团,如日耳曼人、伊利里亚人、拉丁人、希腊人等,也就有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和交往,通过这种持续的交往,凯尔特人不断丰富和充实着自己,建立起独具特色的文化。
特别是精灵族擅长弓箭这个设定,就是来自威尔士山地的凯尔特长弓手,在英法百年战争中,把法兰西人虐得死去活来,他们对手下败将法国人的嘲弄,也成为乳法梗的源头。
![]()
凯尔特人的文化核心是德鲁伊教。他们信奉自然,朝拜树木,他们相信万物有灵,人的灵魂也只是暂居在肉身上,当身体死去,灵魂就跑去别的地方了,也许是一只兔子,也许是一棵树,也许就在空气中。
在凯尔特神话中,“ 彼世 ”(Otherworld)和希腊罗马神话传说中的“地府”(underworld)不同,并不是一个死者居住的阴暗世界,它们通常是位于神湖、海岛、森林和高山上,是灵魂们在转世之前,暂居的乐园。"彼世"里的王国,有些隐藏在森林或者大海的深处金碧辉煌的地府天堂,有些则是漆黑阴郁的炼狱。
人类的”现世与"彼世"仅一步之遥,先知、吟游诗人可以在这之间自由穿梭,来去自如。也有一些英雄在那里得到了过人的本领和强大的武技,比如无所不知的芬恩·麦克库尔(Fionn mac Cumhal)、无所畏惧的探索者梅尔顿(Maeldun)等。 这些英雄神话故事,大多与凯尔特人与其他民族的作战有关。
![]()
凯尔特神话
凯尔特人崇拜火焰,因为他们相信,火焰是太阳神的化身,太阳神帮助他们种植农作物。
但是,每年太阳神都会被一个名叫萨温(Samhain)的邪神攻击,并被囚禁六个月,因此迎接太阳神的五朔节,送别太阳神的萨温节(Samhain,也就是万圣节的前身),是凯尔特人最为重要的两个节日。
在凯尔特人的信仰中,五朔节是对生育的祭祀,萨温节则是对死亡的祭祀。
因此,如果说五朔节是很黄,那么萨温节就是很暴力,合起来就是很黄很暴力!
没办法,很黄很暴力就是智人的底色,也是人类成功的终极奥秘。
因为善于“搞黄色”,所以智人繁衍的数目,大大超越了其他人族亚种,可以发动人海战术;
因为善于动员群体,搞“有组织的暴力”,所以智人击败了各种对手,成为地球的主宰。著名政治学者亨廷顿说,西方成功的奥秘,就是更加善于使用有组织的暴力。
![]()
四、黑暗暴力的万圣节起源
关于“五一节”的源头五朔节如何黄,我们先按下不表,先聊聊万圣节的源头萨温节。
关押太阳神的邪神Samhain,在凯尔特人中还有两个称号,分别是“Lord of Dead(死亡领主)”以及“Prince of Darkness(暗黑王子)”,他带着寒冷以及黑暗的冬天,来到凯尔特人的土地,代表了古人对“凛冬将至”的恐惧。成天把“凛冬将至”挂在嘴边的《权力的游戏》,当然也是充满了各种政治隐喻,这里就不展开了。
![]()
凯尔特人非常害怕10月31日的夜晚,此时被认为是一年中连接阴阳世界无形之门开启,而且两个世界可能产生相互沟通的时刻,亡灵可能会重游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倒是更接近我们的中元节)。因此他们觉得,这天晚上,会有一堆邪恶灵魂潜伏在任何地方(相当于日本神话传说中的“百鬼夜行”)。
![]()
百鬼夜行是日本动漫文化的重要元素
在萨温节这一天,凯尔特人在家生起火来,让那些邪恶灵魂离开他们的家。他们相信,是Samhain把死人叫出来的,他们还相信Samhain会把死人变为其他东西,例如猫。
于是,凯尔特人会装着可怕的伪装,来把那群邪恶灵魂赶走。这就是万圣节变装传统最早的起源。
不是为了吓人,主要是为了吓鬼。
![]()
古凯尔特人过萨温节的情景
黑暗说完了,恐怖又是怎么回事呢?
五、恐怖的“柳条人”传说
凯尔特人将判处死刑的罪犯作为祭神的人牺。据说这样的人牺越多,土地获得的增产力就越大。如果没有足够的罪犯可充人牺,就将战争中的俘虏用来补够不足之数。这些人牺都由德鲁伊巫师或祭祀来杀祭,其方式有的用箭射死,有的在木桩上钉死。
每隔五年,凯尔特人会用一种非常具有仪式感的方式来烧死人牺:立起柳条编的、或木制或草扎的巨大偶像,将活人、活牲口或其他动物放在里面,然后引火点着巨像,一起烧掉。
以取悦神的名义,既可以展示自身实力,又能震慑对手。
![]()
柳条人
1973年,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一部叫做《柳条人》(The Wicker Man)的电影,就反映了凯尔特人的祭祀习俗。
男主深入位于苏格兰的一个纯朴欢乐的岛屿时,越来越发现这个信奉异教的小岛上,存在许多令这个虔诚的基督徒不解和愤怒的事。最终男主被岛民愉快地拖去献祭。在岛民欢乐的歌声中,故事以柳条人的焚烧收场。
柳条人倒下之际,太阳的镜头被推近。此时在场的人们看着男主被活活烧死,这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事,因为此时的他们心里只想着,伟大的太阳神和果园女神手下我们的祭品吧,我们为您歌唱,来年希望能有个好收成! 岛主说:
“ 当树木结出果实,人们更加愿意亲近自然…我们的信仰那就是‘爱’,尊敬乐神,舞神,通过各种仪式敬奉旧时的诸神,热爱大自然,还有火焰,信仰它,祈求火保护我们。 ”

这应该是源自古印欧人的拜火仪式,跟波斯拜火教是同一个祖宗。
随着印欧人大迁徙,他们来到了欧洲各个地方,所到之处都播下了古老文明的种子。他们在火堆里丢进一些小型偶像,这是在焚烧邪灵,他们跨过火堆,这是在祈求幸福,他们杀人献祭,则是取悦神灵。凯尔特人作为其中一个分支,把自己的信仰带到了不列颠。而那些散落在欧洲大陆的各种篝火节,或许正是柳条人仪式的远亲。
柳条人的传说之所以被搞得这么恐怖邪典,不过是日耳曼统治者对凯尔特反抗者的恐惧,以及对后者文化的重重封印。
六、万圣节,凯尔特人的革命节!
与华夏民族类似,具有农耕属性的凯尔特人的神话风俗,主要是源自两方面:
一是本民族抵御外来侵略的故事传说,二是对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的渴望。
中国古代的商族(东夷)的杀人献祭的传统,跟凯尔特的人祭颇为类似。到底是谁影响谁,还是分别独立起源,有待进一步研究。
正如商朝失败后,他们种种祭祀行为,就成为他们最大的罪状,凯尔特人被打败后,也因为活人祭祀,被持续地批倒批臭。
凯尔特征服者凯撒,带领罗马军团从意大利一路砍到不列颠,据说是杀了数百万凯尔特人,也开启了罗马向帝国转变的不归路。
公元一世纪,征服了凯尔特部落的罗马人,也渐渐接受了万圣节习俗,但从此废止了烧活人祭祀的野蛮做法,并将其吸收为拉丁人风俗的一部分。
当基督教神权一统欧洲后,凯尔特人因为德鲁伊教,被定义为魔鬼撒旦的信徒,凯尔特文化成为魔鬼的代名词,遭到了教会系统性迫害和打压。但由于日耳曼蛮族大举入侵,依附于罗马帝国的教会自身难保,打击也就作罢。
公元八世纪,重新站稳脚跟的基督教会,为了消除民众的异教风俗,把许多异教风俗宗教化,神圣化,变成了基督教的节日。比如罗马庆祝丰收的酒神节,逐步演化为圣诞节。而充满了血腥而恐怖的萨温节则变成了万圣节。与万圣节紧密相连的“五朔节”,因为生殖崇拜的元素,成为“女巫”淫荡堕落的代名词,后来发展为席卷欧洲惨无人道的“猎巫运动”。
![]()
想象中的凯尔特女巫
《白雪公主》的故事诞生于德意志地区,也是猎巫运动最疯魔的地区,无论是白雪公主精通动物语言,还是后妈恶毒的女巫形象,其实都跟女巫元素相关。
![]()
烧死左边还是烧死右边,还是一起烧?
罗马教皇规定,11月1日为万圣日,纪念殉道的圣徒,10月31日便成了万圣日的前夕,教会容许民众在当日守节。
这样,民俗和宗教节日融合在了一起,祭奠死人、驱赶亡灵妖魔的民俗,变成了教会的万圣节。
凯尔特人被外族征服,文化不是被消灭压制,就是被剥夺,被异化。
但是凯尔特人的反抗意志,始终没有完全屈服,特别是在不列颠这片自由而散装的土地上,依然坚持着长期的斗争,一代又一代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战斗不息。
无论是1995年的《勇敢的心》,
![]()
还是2017年的成龙电影《英伦对决》,其背景都跟凯尔特人反抗英国统治有关。
![]()
欧洲各国大都是凭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红利,实现国家和民族统一,现在已经深度去工业化,红利耗尽,估计欧洲又会回到原有的轨道上,变得更加散装。
以凯尔特人为代表的欧洲各个被压迫民族的反抗浪潮,只会越加高涨!
借着万圣节上街搞事情,制造骚乱,只会越发频繁!
南瓜灯与面具,和街头骚乱更配哦!
至于为何南瓜灯代表革命星星之火,面具与万圣节又是什么关系,下回接着聊。
(未完待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