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童年能有多惨?如果4岁就被全国通缉,8岁坐牢,10岁靠乞讨活命,大概已经跌进了人生最黑的谷底。
![]()
但偏偏,这样的人,后来却成为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奠基人。彭士禄,这个名字在很多科技年鉴里低调地出现,但他的一生,比任何传奇都更震撼。
现在通过一个人真实的经历,带你看见:什么叫苦难砸不垮的骨头、撑起民族脊梁的普通人。
从通缉到乞讨:苦难是一种锤炼
1928年,彭士禄才4岁。他的父亲彭湃,是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人物,被国民党枪杀后,家族成了“黑名单”。年幼的彭士禄连父母的遗体都没见上,就被标上“通缉犯”的标签。反动派追得紧,他被奶妈背着逃亡,几十户人家轮流藏,睡过牛棚,也住过破庙。
![]()
8岁那年,他被叛徒指认,抓进汕头石炮台监狱。孩子的小身子,硬生生吊在梁上,饭里有蛆,身上爬满虱子。最残酷的,是眼睁睁看着养母被拷打,却一句也不能认罪。那年冬天特别冷,他的脚冻伤,蹲不下,躺不平,只能咬牙挺着。
熬到10岁,好不容易从监狱出来,身体却被折磨得几乎走不了路。没有亲人、没有饭吃,他靠沿街乞讨活下来。后来,有好心人把他藏了起来,没多久,又被抓进潮安监狱。直到祖母亲自赶来,把他领出这场噩梦。
![]()
这一段经历,看起来像是小说里的情节,但都是真事。很多人会问,一个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不疯已经算万幸,怎么还能成长为科学家?彭士禄的童年,没有摧毁他,反倒锤炼出一种钢筋铁骨的坚韧。他在最黑的日子里,学会了不倒下。
革命洗礼:从流浪儿到国家的人
苦难没有结束,但路开始有了方向。1930年代末,彭士禄在香港碰上了东江纵队。他没钱、没学历,但一心想干革命。党组织认出了他是彭湃的儿子,安排他北上延安。
![]()
到了延安,他才发现,自己连小学都没读完。但他不服输,白天干活,晚上借书自己啃。周总理知道他的情况,亲自关照他进青年干部学院。他主动请缨去当护士,累得吐血也不休息。有人劝他歇歇,他说:“我欠太多了,不能停。”
1945年,他正式入党,直接免去预备期。这在那个年代,是极高的信任。党组织没把他当“烈士遗孤”来照顾,而是当成能干实事的人来培养。后来,他被送到苏联留学,本来学的是石油,国家需要他研究核动力,他立刻转了专业。一句话:“国家让我干啥,我就去干啥。”
![]()
这段转折,不光是个人命运的反转,更是一个时代对年轻人的托举。从一个流浪儿,到能代表国家出国深造的技术骨干,这背后,是延安对知识分子的包容,是党对下一代的信任。彭士禄没有让这份信任白费,他用一辈子的工作,交了答卷。
核潜艇之父的无声战斗
1950年代,冷战的风越刮越紧。美国的核潜艇已经在太平洋来回游,中国却连图纸都没有。毛主席一句话:“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彭士禄听见了。他放下专业,扎进了核动力研究。
![]()
条件苦得不行。试验基地选在四川的深山,连电话都没有,计算全靠算盘。他白天干活,晚上挑灯写报告,吃窝窝头,睡地铺。有一次,他连夜计算反应堆核心参数,困得把油灯打翻,差点烧了实验室。
1970年,中国第一台核动力反应堆成功运行,1974年,“长征一号”核潜艇正式下水。这是中国第一次,把核能装进潜艇,让它在海底长时间潜行。世界上,只有四个国家做到这一点,中国成了第五个。
![]()
可彭士禄没把功劳往自己头上揽。有人问他怎么评价自己这一生,他说:“我就是一颗螺丝钉,拧在哪里就在哪里。”他胃切除四分之三,还坚持上班。后来又参与大亚湾核电站建设,还是那句话:“我是国家的人。”
在科技不对称的年代,彭士禄的坚持,换来的是中国在深海领域的独立自主。没有仪式、没有聚光灯,他用一辈子的沉默,把国家安全托在肩上。在今天这个“科技即国力”的时代,他的故事,是对“自主创新”最有力的注脚。
![]()
彭士禄这一生,不是传奇,是实打实的苦干。他没有童年、没有安稳,但他用几十年把苦难转成了价值。他说过一句话:“我的一生属于人民。”在这个人人都想要“成功秘诀”的时代,他的经历给出了另一种答案:扛得住苦,熬得过事,才配谈理想。他用一颗普通人的心,做出了不普通的事。
信息来源:我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彭士禄:中国核动力事业的拓荒牛——人民日报2021-05-26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