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里是长沙大椿桥巷社区公园。金秋,迎来了《亲爱的你呀》文化墙。
“蛮可以呢。”“韵味。”青砖墙上漫画感的彩色肖像画抓人眼球,“卖包子的阿姨好时髦”“我们夏天就这么纳凉”……这个有趣的环境艺术,一诞生,便得到市民喜欢。
青砖墙上是一幅白底市井人物画卷:卖水果的大爷,跳广场舞的阿姨,粉面馆老板与伙计,有保安,送煤气的大哥,街拍小姐妹,还有建筑师与施工员,赶高铁的人,骑自行车下班的白领,快递员,纳凉闲聊的乡邻……有单人成画,二人成景,也有三人、四人画幅。市井气十足,夸张感爆棚。文化墙长24米。墙下一排长凳,墙前数棵大树,营构成一个很有魅力的公共空间。借书院路旧城改造与有机更新之机,一群有意思的艺术家、文化人、创意人整合各路资源,在天心区政府鼓励组织下,完成了这个作品。这也算是天心区城市有机更新实践在书院路上的点睛之笔。
![]()
担任文化策划的是著名建筑师杨建觉。他素来喜欢以讲故事的方式,传递时代精神。他认为大椿桥一带是个既人文又烟火的地方,生活在这里的平民百姓,代表着这里真正的精神。过去的文化墙,镌刻的是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这个文化墙,刻画的是我们身边平凡而不平凡的人们——是每一个平民,书写了长沙城的历史。
项目启动,人文记者徐徐与同事,在6月17日,随机选定的一天,至大椿桥及周边寻访市民,征得同意后进行拍照。过程中徐徐有感而发,为文化墙起了个有意味的名字:《亲爱的你呀》。
拍照后,由获得过全国大奖的湘西画家陈秀满根据照片,进行艺术再创作,他以速写的方式呈现人物,灵动、鲜活。
平面设计师汤婷婷将速写着色点染,画面立显优雅。建筑师刘畅宜、任子健和骆祥全程配合整体艺术构思,结合背景墙设计,把画作有机镶入其中。在多方案比选基础上,画作采用了由专业公司制作的、获得国家专利的新型防粘贴抗涂鸦防渗水的美化贴布。
![]()
值得叙说的是市民肖像的采集过程。“那一天刻骨铭心。”采集者皆说。那天长沙晴,35度。暑气扑面。有些市民爽快接受了邀约,同意拍照及后续艺术创作。“有个89岁的嗲嗲,住大椿桥巷39年了,他说‘拍吧。可以。’粉面店的老板,出生、成长、工作都在大椿桥,他很有感情地聊了大椿桥前世今生许多故事。跳广场舞的阿姨,犹豫许久,答应了拍照。她在这里住了十多年了,喜欢跳舞,平时在老干部大学学习交谊舞。”有些嗲嗲、娭毑,喜欢与采集人聊天,而不愿意参与。这也随机测试了公众对于公共艺术的不同态度。
采集人印象最深的是,快递小哥,无论穿着红衣,蓝衣,还是黄衣,在街巷飞速穿行,来不及留下姓名,便风驰电掣而去。城市的脉搏,隐约可知。“我们的拍照、记录,是随机的,因而也可以说是真实的。瞬间,直接进入生活的原生态。”这也是一次社会学意义的在地调查。
![]()
也有些采集到的肖像,没被画家选择,“比如在冬瓜山夜市遇到的,卖莲藕的老奶奶,烧烤店的咨客,等座位时读书的小朋友……”被选择呈现的34位,已经丰富全面体现了大椿桥人们的风采。“体会到了长沙普通人的生活状态。”采集人徐徐感慨:“长沙城是火热的,也是包容性强的。有从常德、衡阳、株洲来的……十年二十年生活下去,也成了‘长沙人’。邂逅的每一个市民,无论年龄都和善,乐观,面貌积极,富有热情。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热爱生活。”“亲爱的你呀”,是亲切地呼唤,是爱惜,是懂得,是心底的赞美。
![]()
《亲爱的你呀》,令人想起杨建觉在上世纪90年代创作的,影响力巨大的公共艺术作品《深圳人的一天》。创作者在1999年某一天寻访18位不同职业的市民,由艺术家将其肖像做成青铜雕像,放置在深圳园岭社区公园里。这个作品在当时颇前卫,获得过不少奖项,至今也为业内称道。
有评论者说《亲爱的你呀》是《深圳人的一天》的长沙版本。杨建觉笑而不语。他感叹:“难的是,整个作品,花钱很少。也得到施工单位鼎力支持。各方的投入,都是几近公益性质的。”
黄昏,散学的小学生们看着画走过。行人来往,时不时停驻。天天来这里的几个老人在墙下闲坐,发呆……平时也有人打太极,踢毽子,跳绳……
“亲爱的你呀”,在亲爱的日子里,闪亮。
潇湘晨报记者钱烨 通讯员宛宛
供图:杨建觉创意设计中心·永信
爆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报料”一键直达“晨意帮忙”平台;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政企内容服务专席1917669965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