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轨的人没变,倒是先把“劝退小三”干成了高薪职业,北京一个金牌劝退师,一单报价十万起,档期得提前两周约。
![]()
他们真能拆散第三者吗?
![]()
谁在悄悄买单?
我把最近三个热点摆一起,先泼一瓢冷水:法律刚刚支持原配告小三赔钱,科技又上线了AI查出轨的小程序,偏偏年轻人还在说“不婚保平安”。
三股力量撞上婚姻这面破鼓,鼓皮没补好,倒是蹦出一堆新生意。
先从朝阳法院聊起。2024年初,判决书第一次把“小三明知对方已婚”定性为侵权,原配拿到精神损失费,金额不高,却开了口。
不到两个月,上海、成都、武汉多家法院照搬,律师圈传疯了,说以后打婚姻官司得多准备一栏被告。
听起来解气,可判决书落到生活里,没几个人真去告,时间、脸面、孩子的考试季,都能把人劝退。
于是,更多人把钱砸向了那批持证上岗的“婚姻危机干预师”。
他们怎么做事?
我混进一个线下沙龙蹲了仨小时。
一个叫刘俪的女老师,头发盘得一丝不苟,手里一摞打印聊天记录,一条条划红线:这句晚上十点说肚子疼,这句凌晨两点转账520,证据链串得堪比警方破案。
接下来是“情感剥离”——不骂小三,也不劝男人,只给原配设计一场偶遇,让小三亲耳听见男人吐槽她“不过如此”。
刘俪说这是心理脱敏。
十万块就干这点活儿?
她挑眉笑:贵的是人脉,想约到小三常去的健身房、把孩子塞进同一个钢琴班,不靠资源靠啥。
听得人后背发凉,又觉得真实:出轨的战场早从卧室转移到数据与剧本。
有人用高科技省钱。
广东一家互联网公司推“婚姻守护”功能,输入对象手机号,AI扒通话频次、外卖地址、开房记录,三分钟出风险评估报告。
![]()
小范围测试就炸锅,有人晒截图:老公深夜给同一号码发了47条语音,吓得当场手抖。
网信办立刻敲门调查,理由很简单——查别人之前得先把自己赤裸交出去,谁都不愿意先脱衣服。
技术往前冲,隐私在后面拽,拉锯没停,钱已经让平台赚走,包月二百八。
数据比故事更扎手。
社科院刚出的蓝皮书写:90后离婚,三成七都卡在同一道关卡——有人插足。
好玩的是,00后问卷里,四分之一认可“开放式关系”,却依旧要求伴侣精神绝对忠诚,双重标准玩得明明白白。
房价高、工作卷、婚礼贵,年轻人把结婚当成高风险投资,宁愿签长期租赁合同,也不想一次买断。
于是所谓“经济型第三者”登场,不吵不闹,房租平摊、饭费AA,连情人节礼物都共享库存,比原配更像合伙人。
民政局的人说:这不算重婚,只能算“搭子”。
一圈跑下来,我倒是发现最有用的招数不是十万块的劝退课,也不是AI神探,而是上海浦东正在试水的“婚姻信用分”——两人领证时自动建档,房贷、信用卡、育儿支出全留痕,谁耍赖谁扣分,银行利率、学区顺位都挂钩。
数据冷冰冰,却比眼泪管用。
南京更直接,婚前强制听四节辅导课,不刷完不准盖章,现场座位空三成,离婚窗口人数倒是少了些。
写到这儿,该把话说透:出轨不是新鲜戏码,新鲜的是它成了产业链。
法律给原配递了刀,科技给怀疑开了锁,情感机构卖剧本,平台悄悄收流量。
鼓声咚咚,听得人人自危。
真正缺的其实只有两个字——体面。
体面地相爱,体面地分开,别让婚姻沦为一局谁更会用工具的狼人杀。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