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哎,大夫,我每年都专门去做颈动脉彩超,怎么今年还被查出有血管斑块,是不是白检查了?”在市医院心内科门诊,64岁的陈大爷一脸困惑地对医生说道。
像陈大爷这样高度重视检查、年年按时体检的朋友并不少,可为何斑块还是悄然形成?更让人疑惑的是,明明花了钱精力做检查,医生却摇头说“方向弄错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花了不少钱查,结果好像也没提前预警”,这份自述,或许正说出了许多家庭的心声。
![]()
如果你关注自己的血管健康,你真的了解血管斑块是怎么被“发现”的吗?靠一项彩超,能否把血管问题都查干净?其实,大部分人都忽略了关键一环,这可能才是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隐形漏洞”。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体检,才能真正规避风险?现在还不晚,抓紧搞清楚,比靠“查得勤”更靠谱。
近年来,彩超作为一种常规血管检测手段,被越来越多中老年人视为体检“必选项”。特别是颈动脉彩超,凭借无创、便捷、价格可控等优势,被认为是监测血管健康的“金标准”。
![]()
但你知道吗?单靠彩超,只能发现“已经形成的”较大斑块,对于初期、微小、无症状的早期血管损伤,往往一查就漏。以北京协和医院2019年发布的《成人心脑血管防控指南》为例,彩超能检测到的斑块,通常已经大于1.5-2mm,可致血管腔变窄超过20%。
绝大多数致命的心脑血管事件(如心梗、卒中),往往发生在那些“看上去没太多异常的小斑块”,这些在彩超中根本“打不到靶”。此外,彩超并不能反映动态的血管内皮功能和炎症状况,恰恰后者才是动脉硬化的“活跃地带”,具有更高的风险信号。
很多朋友认为:“体检正常,心里就放心了。”可事实上,体检发现风险≠确保不会出事。
![]()
哈佛医学院2022年的一项研究显示:56.2%的急性心梗患者,事发一个月内体检的超声结果无明显异常。也就是说,大量没“查到”的隐患,其实隐藏在我们平日的生活习惯和“方向不对”检测之下。为何会这样?主要有以下三个医学“漏洞”:
首先,初期斑块和血管壁的炎性损伤,需要通过血液指标(如超敏CRP、同型半胱氨酸)等辅助检测,更能早期捕捉危险信号,彩超是一种“补后账”的工具。
彩超无法覆盖全身动脉,只检测颈动脉、下肢动脉等局部,心脏冠状动脉、脑动脉等高危部位常常被“漏查”。临床统计显示,约有37%的老年患者,出问题的并非体检部位,而是没查到的“死角”区域。
![]()
最后,斑块“稳定”与否,更关乎出险概率。即使在同一条血管,有的斑块是“稳定型”,不易破裂,有的却是“脆性斑块”,极易崩解诱发大事件,而“脆性”并不总表现为“块大”,反而常常被忽视。
不少日常体检“重查仪器,轻查风险点”,其实想真正把血管的隐患抓在手里,要主动加上这三步,别再靠单一彩超“形式感”自我安慰:
![]()
关注血管炎症和代谢指标
建议每年检查超敏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血脂谱、空腹血糖等。这些数据对早期动脉硬化、斑块活性高低判断极为关键。中华医学会《血管防控专家共识》表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15μmol/L者,动脉斑块发展速度是正常人群2.6倍。
重视家族史与高危因素筛查
如果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直系亲属心脑血管病史,哪怕彩超暂时没问题,也务必提前做多维风险评估工具(如心血管风险评分),合理制定预防策略。
![]()
科学生活干预代替盲目查体
比起年年查机器设备,有规律地控制“三高”、清淡饮食、定期运动,以及管理好体重,才是根本防线。研究显示,1年内血压降至130/80mmHg以下、每日步数6000以上的人群,血管事件风险下降超过25%,远远优于单纯靠频繁查彩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