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内地游客到中环文兴酒家吃饭,刚坐下就被告知要收两碟酱料的钱,每碟二十八块,店家没有提前说明,酱料是鱼皮花生和瑶柱酱,看着很普通,但续加还要再收费,分量也跟着变少,加上每人三十八块的茶位费,再加百分之十服务费,人还没开始吃,账单已经到二百二十二港元,最后结账接近七百块,光服务费就占了三成多,这事被发到网上后,两边网友争论起来,有人指责店家坑人,也有人认为酱料真材实料,值这个价钱。
![]()
这种"加一服务费"在香港不是小费,也不是顾客自愿给的,它更像是默认规矩,七成以上的中高档餐厅都会收这个费用,但普通茶餐厅通常不收,和国外直接交给服务员的小费不同,香港的服务费是直接归餐厅老板的,顾客没有选择给或不给的权利,澳门的高档餐厅也普遍收百分之十服务费,不过那边基本不会用"酱料费""茶位费"这类名目再加收其他费用,所以内地游客觉得被多收了钱也是可以理解的。
![]()
后来发生了几件事影响不小,一个内地女生在饭菜里发现头发后拒绝支付服务费,店家最终退还她17元并解释服务不到位就不该收费,还有一个本地年轻人独自享用下午茶时无人服务却被收取服务费,这位年轻人公开质疑无人服务的收费依据,这些事例表明内地和本地年轻人都开始对不符合实际的服务收费表示不满,过去人们习惯接受所谓行规,现在大家要求规矩必须合情合理。
![]()
店家这样收费,说到底是因为成本实在太高,中环一间124平米的店铺每月租金就要18万港元,服务员的工资每月要付一万五到两万港元,比内地大城市还高,电费、垃圾处理费、排污费这些零零碎碎的开销也全都算在餐厅头上,服务费其实就是把这些开支转给顾客承担,今年上半年香港餐饮店倒了快300家,多数都是撑不住的老字号。
![]()
有些店铺经营得还可以,比如那些开通了微信支付、开始做外卖、简化菜单、改用预制菜的店家,生意反而变好了,有的茶餐厅外卖订单增加了一倍多。但那些只靠游客、价格高、收费项目又多、还不愿改变的店,客流就越来越差。深圳和澳门那边既便宜又方便,很多游客就直接去了那里。政府今年出台了一些政策,比如免收牌照费、污水费打五折、延长贷款担保期限,但这些政策落实得慢,帮不上急用。
![]()
最明显的变化是本地人开始用脚投票,平价两餸饭这几年特别受欢迎,店铺数量四年里翻了一倍,每天卖出好几百份,连中产白领都愿意排队购买,传统酒楼生意冷清,快餐档口却排起长队,这不是人们口味变了,而是大家更看重价格实惠和透明公开,高端体验式消费在减少,高效便宜、明码标价的日常餐饮正变得流行起来。
说实话,店家面临的实际困难我能明白,房租和员工工资这些成本摆在那里,不收取一些额外费用的话确实很难维持经营,但消费者也都很清楚情况,没有人愿意为那些感受不到实际价值的服务项目付钱,尤其在信息越来越透明的今天,一个负面评价就可能严重影响店铺的生存,所以与其抱怨顾客不了解行业情况,不如主动把收费项目算得清楚明白,把提供的服务做得更加扎实到位,否则就算店铺位置再好、招牌再老,也难以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