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新中国划分12个大军区,同时拥有陆军、海军、空军、防空军、公安军5大军种,以及8总部:总参部、总政部、训练总监部、总后勤部、总财务部、总干部部、总军械部、武装力量监察部。
![]()
1957年以后,军队进行军队精简改革,五大军种改为陆、海、空三军;八总部改为总参、总政、总后勤部。
三总部虽然都是大军区正职,相比总参、总政而言,总后勤部实际地位不同,这是由于历史决定的。
总参主管三军作战工作,抗战时期由叶帅担任,解放战争时彭老总担任,后因指挥西北野战军,周、叶帅担任。
新中国成立后,徐老总担任总长,可因为身体不好,第一副总长聂老总代理总长。为加强总参领导工作,从几大战区调来副司令担任副总长,华东粟裕为第二副总长、中南黄克诚为第三副总长、西北张宗逊为第四副总长等。
部队以打仗为主,是全军军事工作的领导机关,是解放军的总司令部。
总政部与总参部的地位同等重要,就相当于军事主官与政治主官一样。
![]()
总参部属于军事主官负责打仗,总政部负责军队思想工作。
我们知道政治工作是军队生命线,红军时期部队如何发展壮大起来,抗战时期如何让只有几万人的红军部队,发展到几十万部队,解放战争时又如何发展到几百万的部队,这一切都离不开政治思想工作。
打仗军事指挥重要,可政治工作起到的作用是精神上的,我军在军事和政治的双重领导下,
战争年代,毛、王、陈、任、刘等担任过该职务;解放后,罗荣桓调任总政部主任。
说到总后勤部,相对来说在战争年代并没有很高。
尽管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以充分体现出后勤保障的重要性,可在战争年代很多人一直错误的观念,只有老、弱、病等干部才留在后方干后勤,只要身体好都希望到前线杀敌立功。因此很多人不愿意干后勤。
战争年代叶季壮、范树德、杨至成、杨立三先后担任后。
![]()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志愿军面对现代化作战情况下,后勤工作才有了一个里程碑的跨越。现代化战争下,哪里有前线和后方之分?后方也是前线,如何应对敌人是一个新课题。过去战争年代都是根据地的老乡支援粮食,解放战争时民工支前,可现代化战争下,这些需要进一步改变,需要专业化,防御化等。
解放后,黄克诚、洪学智对总后勤等贡献奠定了很大基础。1959年以后,总后换将,上级明确要求后勤保障的地位要提上来。尽管三总部理论时是平级,总参、总政负责人不是元帅,就是大将,总后从1956年以后是上将、中将担任。
从军衔和资历是不同,总参谋长兼军委秘书长主持军委日常工作,总政主任兼副秘书长。在实际工作中,副总长与总政部副主任与总后勤部长职权差不多。
1960年,广州军委扩大会议后,军委负责人找总后部长谈话:后勤就是要从工作上来提高位置,后勤的战略建设要纳入全家战备建设的范围之内,成为一台戏。军委决定让你与主管全军作战和战备建设的副总长杨成武密切合作。
总后部长接到指示,在具体工作上把与杨副总长看成这项工作的直接领导,以总后部长的身份对杨的工作很支持。
总参和总政在军中起到的实际地位高于总后,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初,到1982年以后。六十年代,罗瑞卿、杨成武、黄永胜主持总参,同时主持军委日常工作;总政主任担任军委副秘书长,协助工作。到七十年代,总参叶、邓都负责过;总政主任也是军委副秘书长等;
1982年以后军委换届,总长、总政主任、以及总后部长都成为军委副秘书长,他们的职务和在军委的兼职都是一样的。
当然这样的改变,不仅是人事安排的问题,而是随着现代化战争下,总后勤工作是越来越重要的缘故,总后勤经过几十年才追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