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老东家的前同事约火锅,刚涮完第一片毛肚,他就往椅背上一靠:“别提了,这周开了三次会,全是说‘去机关化’,听得我耳朵都起茧了。”
![]()
我举着杯子跟他碰了下,突然就笑了 —— 离开央企快十年,当年那些被 “机关化” 磨掉的锐气,一下全涌了上来。
谁没在央企里受过 “流程的罪” 啊?我至今记得第一次报销差旅费,财务大姐戴着老花镜翻了三遍单据,手指点着凭证封皮:“这个部门负责人签字缺了,那个高铁票的行程单没打,再补份出差事由说明,盖完章再来。” 我跑了三趟办公楼,最后抱着一摞补全的材料站在财务室门口,看着墙上 “为人民服务” 的标语,突然觉得有点讽刺。
![]()
业务岗的更惨。当年我们组做了个区域产品优化方案,光跟协作部门 “过会” 就耗了一个月:市场部说数据不够细,法务部提了三条风险补充,行政部说 PPT 排版不统一,等所有部门都点头,原来调研好的竞品早就把市场占了。前同事补了句更扎心的:“现在还是那样,上周赶个紧急合作项目,光审批流程就走了七个部门,我天天堵在领导办公室门口催,合作方都骂我们‘比机关还机关’。”
最让人无奈的是 “汇报至上” 的风气。我见过不少技术大牛,手上的项目做得风生水起,就因为不擅长把 “干了三分” 吹成 “干了十分”,晋升名额次次让给 PPT 做得漂亮的 “汇报型人才”。那年我离职时,同组三个刚毕业的 985 应届生一起走了,其中一个跟我说:“我是来搞研发的,不是来当‘材料狗’的。”
难怪国资委从 2019 年就开始推 “去机关化” 专项推进,不是没听到员工的吐槽,是 “机关化” 早把央国企的效率拖慢了 —— 部门叠床架屋,流程绕来绕去,真金白银花在养 “处长” 上,却拿不出力气跟市场拼。
这几年也确实有不少央国企在动真格,那些能落地的 “去机关化” 措施,其实就盯着三个核心痛点:
1. 机构瘦身:把 “10 个处室 7 个副职” 的水分挤掉
前阵子有央企员工匿名吐槽 “总部一个部门 10 个处室,光副职就 7 个”,这话真不是夸张。我当年待的省级单位,总部光综合类部门就有党群、宣传、工会、战略、督查 5 个,每个部门都有正副职,开会时坐满一屋子领导,最后没人拍板。
现在不少央企开始 “砍部门”:除了财务、法务、人力这些核心刚需部门,把职能重叠的合并,可有可无的直接撤掉。有家能源央企就把原来的 “宣传处”“品牌处” 合并成 “品牌传播中心”,人员减了三分之一,反而把宣传效率提上去了 —— 原来两个部门推诿的事,现在一个团队就能拍板。
减员也不是 “一刀切”,而是把机关里的冗余人员往业务岗转。我前同事所在的公司,去年就把总部 3 个行政岗的员工调到了区域销售组,年底这几个人还拿了销售奖金,比在机关里混日子有奔头多了。
2. 授权放权:总部别再管 “螺丝钉该拧几圈”
央国企效率低的根源,往往是 “总部管得太宽”。当年我们子公司想给客户降 5 个点的折扣,得写三份申请,找市场部、财务部、分管副总签字,等流程走完,客户早跟竞品签单了。
现在越来越多央企学中远海运的思路:总部只做 “定战略、配班子、调资源、抓考核、控风险” 这五件事,剩下的全放权给子公司。前同事说他们公司现在改了:子公司单笔 500 万以下的合作,区域经理就能拍板;产品优化方案只要合规,业务组跟法务碰完就能落地。上次他们做个本地推广活动,从方案确定到执行只用了一周,换以前至少要一个月。
说白了,总部该当 “指挥官”,不是 “保姆”—— 子公司离市场近,让他们自己做决策,才能抢得先机。
3. 砍 “文山会海”:别让技术岗变成 “材料岗”
我当年离职前,连续三个月天天写汇报材料:周总结、月复盘、季度分析、年度规划,连开个小组会都要写 “会议纪要”。有个搞研发的同事更绝,入职时签的是 “技术岗”,最后硬生生被逼成了 “笔杆子”,年底评先进时,领导说他 “汇报材料写得好”,他当场就提了离职。
“去机关化” 最该砍的就是这种无意义的形式主义。现在不少央企开始动真格:有的规定 “非必要不开会”,超过 10 人的会必须提前报审批;有的取消了 “每周工作总结 PPT”,改成简单的表格填报;还有的把 “汇报好坏” 从考核里降了权重,重点看 “业务业绩”“技术突破”。
前同事说他们公司现在变了:以前开会要提前半天做 PPT,现在直接拿 Excel 讲数据;以前报销要填 5 张表,现在手机 APP 拍张照就能提交,三天内到账。“终于感觉自己是在做业务,不是在伺候流程了。”
讲到最后,我跟前同事聊起个话题:怎么判断自己公司的 “去机关化” 是真动真格,还是走形式?其实就看这 4 个问题:
- 总部部门是不是还超过 20 个?
- 部门里副职比正职还多,比例超 3:1?
- 一个普通审批要走 5 个以上环节?
- 晋升时 “汇报好” 比 “干得好” 更管用?
要是占了 3 个以上,那大概率还是 “换汤不换药”。
其实我们都清楚,“去机关化” 从来不是简单地减几个人、砍几个会。它是要把央国企从 “机关思维” 拉回 “市场思维”—— 当年我们吐槽的不是流程本身,是流程成了 “挡箭牌”,领导成了 “审批机器”,没人关心市场要什么,只关心 “汇报好不好看”。
现在越来越多央企开始明白:再多的 “处长” 也救不了企业,再漂亮的 PPT 也赢不了市场。真正的 “去机关化”,是让干活的人有话语权,让决策的人离市场近一点,让企业的眼睛盯着客户,不是盯着领导的办公桌。
最后想问下央企国企的朋友们:你们公司的 “去机关化” 动真格了吗?有没有哪些变化让你觉得 “终于舒服了”?评论区聊聊,给还在坑里的朋友指条明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