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大爷自从退休后,餐桌上最少不了的就是虾。“虾肉细嫩,老伴牙口不好,她也喜欢炖点粥。”最近,楼下邻居突然劝他,别买养殖虾:“现在的养殖虾全靠抗生素、激素撑起来,吃多了要中毒、还致癌!”
这下李大爷心里七上八下,一边舍不得这口鲜味,一边又担心是不是“病从口入”。真相究竟怎样?难道餐桌上的虾真的成了健康隐患?其实,类似的传言早已在社区微信群里广泛流传,但它们是否真的站得住脚呢?
![]()
带着满满疑惑和不甘的李大爷,专门找到小区门口新来的“三甲医院”健康咨询站,想听听医生到底咋说。究竟虾还能不能放心吃?答案,也许和你想的完全不一样。
虾能高产,确实主要依靠养殖技术的进步。但抗生素与激素是否充斥其间?我国水产养殖管理极为严格。《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水产食品)》(GB 2733-2015)对抗生素、激素残留有明明确限量规定。
如果未达标,虾根本进不了市场。近年市场监督数据显示,全国各地流通的虾类样品中,抽检合格率均保持在98%以上。事实上,抗生素滥用主要风险在于大规模、无序养殖环境,但对于规模化、合法合规的养殖企业来说,每一批虾出场都需经过权威检测。
![]()
所谓“养殖虾全靠抗生素、激素撑大”,其实更像是部分个体小作坊违法操作的夸张表达。至于激素,其实水产类动物体内的“激素”远不如陆地畜牧业高风险。虾类成长主要靠饲料蛋白和营养元素,不需要打激素促进生长。
《中国渔业年鉴》显示,目前国家监管抽检各类虾产品,激素项目的超标率低于0.3%。正规养殖户根本不敢“铤而走险”,毕竟投入高、风险大、还会被禁售。综合来看,市面上的绝大多数养殖虾,从源头到餐桌都有制度化安全屏障。
有人担心,哪怕只有极微量抗生素、激素残留,也会对身体产生慢性影响,甚至诱发癌症。实际上,与虾相关的食品安全健康风险,主要涉及“滥用抗生素导致的耐药菌”以及“未煮熟引发食源性疾病”等,而不是直接“致癌”。
![]()
中华医学会食品卫生分会专家一项历时五年的随访显示,每周食用3-4次、每次100克养殖虾的人群健康指标与偶尔吃虾者相当。目前现有权威文献没有证据表明——在正常食用量范围内,合规流通的养殖虾会造成“蓄积性中毒”或“潜在致癌”风险。
值得一提,抗生素残留超过安全标准,的确存在扰乱肠道微生态、诱发耐药性细菌的潜在隐患。而对于激素,科学家们至今未在商品虾中发现对人体具有生理活性的激素物质。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尚未将虾类食品列为致癌高风险类别。反而,虾肉富含优质蛋白、不饱和脂肪酸和虾青素等抗氧化因子,对中老年人心血管和眼部健康具有积极作用。
但任何食品都需“适量而为”。如对海鲜蛋白本身过敏、或有肾功能减退、痛风等人群,确实应根据自身体质控制摄入。
![]()
很多人最关心的是:如何才能让餐桌上的虾“吃得更安心”?下面这些建议,值得收藏:
购买渠道要正规:优先选择大型商超、信誉保障的水产专柜或可追溯的电商平台。认准检验合格标签以及检疫证明。
清洗、烹饪不可马虎:活虾买回后,先用流动水冲洗3-5遍,再用淡盐水浸泡10分钟,有助去除表面杂质和微生物残留。烹调应彻底煮熟,避免“半生不熟”导致寄生虫、细菌感染风险。
不宜贪多,建议每周2-3次,每次不超过150克:特别是已有慢性基础病患者,要提前询问医生是否适合进食海鲜类蛋白。
尽量不吃加工调味过重或由来不明的虾制品:比如腌制、辣味、裹粉炸制的预包装虾条,其添加剂、油盐含量普遍较高。
![]()
加强多元饮食,荤素搭配,丰富蛋白质来源:虾类可作为日常动物蛋白补充,但切忌“把所有鸡蛋放进一个篮子里”。
最后提醒,一旦食用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不适,要及时就医,并尽可能保留剩余虾样本,以便医疗人员判断原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