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动物的命名往往蕴含深意,螃蟹便是典型例子。它最古老时仅称“蟹”,这一名称的由来,与古人对其习性的细致观察密不可分。
古人将螃蟹归为“虫”类,而它最显著的特点,便是一生都在不断蜕壳。这种蜕壳的行为,如同人解开衣物、卸下铠甲,因此取“卸”的发音,称其为“蟹”。螃蟹从幼体成长为成蟹,直至衰老,期间要经历多达十到二十次蜕壳,每蜕一次壳,体型便会增大一圈,直到最终无力蜕壳时,生命也就走向了终点。
在南北朝以前,“蟹”一直写作与“卸”同音的字,强调其蜕壳的特性。到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蟹”进行了更精准的描述:“蟹有二螯八足,旁行。”这里的“旁行”,正是指螃蟹横着行走的独特方式。
进入隋唐时期,人们在表示“旁行”的“旁”字旁边加了“虫”字旁,造出了“螃”字,与“蟹”组合成“螃蟹”。这一变化既延续了古人将其归为“虫”类的认知,也明确点出了它“横着走”的特征——至此,“螃蟹”这一名称正式定型,既体现了它不断“卸壳”生长的习性,也标注了它“旁行”的行走方式。
(资料来源:钱仓水 著:《说蟹》 上海文化出版社)
![]()
大闸蟹是黄酒的一道绝妙下酒菜
李寻、楚乔合著的“白酒三部曲”——《酒的中国地理》《中国白酒通解》《中国白酒配餐学》已经全部出齐,可登录“李寻的酒吧”公众号商城选择购买(,或者扫下面李寻老师助理朱剑、童康育的二维码联系进行购买,三本合一同时购买有优惠!
![]()
点击进入李寻的酒吧商城购买
图书简介
《中国白酒配餐学》围绕“中国白酒配餐基本原理”“为酒选菜”“为菜选酒”三大主题的四十二个知识点,同步于国际餐酒搭配理论,以先进的食品科学为基础,通俗生动地讲解全国23个菜系餐酒搭配的实用案例;填补了中国白酒与美食搭配领域研究的空白,可作为广大白酒营销人员、餐厅主理人员拓展业务范围、提高业务水平的“教科书”,以及广大白酒与美食爱好者提升生活品质的餐饮美学读物。
《酒的中国地理——寻访佳酿生成的时空奥秘》于2019年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深受广大读者及白酒爱好者的关注,至今已重印四次。全书以文化地理为引导,一方面,沿大运河和诸多古道做空间分布的大线索梳理;另一方面,从文化认知的角度切入解读,全面探寻酒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历史文化。全书内容丰富,具趣味性、知识性,又不乏日常生活的真实感受。
《中国白酒通解》对中国白酒进行了系统、全面、专业、细致的解读,涵盖了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中国白酒是什么;中国传统白酒工艺详解;简说酒精;新技术、新工艺、新型白酒;中国白酒的香型——自然地理条件、工艺、风味、品鉴;白酒市场解剖;李寻白酒品评法——供选酒师和消费者使用的白酒品评法。作者亲自走访了数百个白酒厂,通过艰辛的田野调查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全书资料丰富,见解独特,思想深刻,总结性和开创性兼具。同时,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适合各领域人士阅读,尤其是白酒酿造、经销、收藏品鉴人士案头必备的参考书。
扫描李寻老师助理二维码
加入李寻品酒学院酒友交流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