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 8 月,57 岁的范红卫突然刷屏 , 她以 7000 亿营收的恒力集团,不仅超越华为成国内最大民企,自己还挤掉碧桂园杨惠妍,坐上中国女首富的宝座。
一个当年只有大专学历的普通会计,凭什么逆袭成商界传奇?要知道,她创业时没背景、没资源,甚至第一桶金,还是从接别人不敢碰的 “烂摊子” 开始的。
上世纪 80 年代,能在国企当会计,对姑娘家来说是 “铁饭碗”。范红卫本可以按部就班结婚生子,安稳过一生,可她偏要跟着一个 “小学文凭的暴发户” 折腾。
这个男人叫陈建华,比她小 3 岁,没正式工作,靠倒腾蚕丝攒了 200 万。当时周围人都劝范红卫:“跟他混没前途,小心栽进去。” 可她听完陈建华对蚕丝生意的规划,当场就辞了职,铁了心要一起干。
现在看这步棋够狠,但更狠的还在后面。1994 年,苏州有家纺织厂快倒闭了,欠着员工工资,设备也老旧,没人敢接。范红卫夫妇却拿出全部积蓄,还借了一大笔钱,花 369 万把这个 “烫手山芋” 接了过来。
亲戚朋友都骂他们疯了,可范红卫心里有谱:“倒腾蚕丝始终是小打小闹,有个正经工厂才能扎下根。” 她每天泡在车间,跟工人一起加班到深夜,抓生产、改流程,硬是用一年时间,让快倒闭的工厂开始盈利。
![]()
要是一般人,可能就满足于小富即安了,但范红卫的眼光远不止于此。陈建华去考察市场时,发现一台神奇的机器 , 以前 10 台机器要 10 个工人,这台机器 1 个人就能管 10 台,产量还翻番。
他赶紧跟范红卫说,没想到范红卫更果断:“把这几年赚的钱全拿出来,买 80 台!” 要知道,这可是把家底全押上了,万一机器不好用,夫妻俩就得从头再来。但这次豪赌,她又赢了,工厂利润直接翻倍,“范红卫” 这个名字,在苏州纺织圈彻底打响。
真正让她拉开差距的,是 1997 年金融危机。当时很多企业慌了神,要么裁员缩产,要么直接倒闭。范红卫却反其道而行,拿着钱到处低价收购厂子、囤原料。
![]()
有人说她 “趁火打劫”,也有人说她 “自寻死路”。那段时间,恒力确实难,资金链好几次差点断了,但范红卫咬着牙扛了下来。两年后市场回暖,之前低价收的厂子、原料全成了香饽饽,恒力不仅快速回本,还一跃成了苏州最大的纺织企业。
这之后,范红卫的扩张脚步更停不下来了。2010 年,她又做了个震惊行业的决定:进军石油炼化。要知道,当时国内的 PTA 原料大多靠进口,技术壁垒高,投入更是天文数字。
不少人等着看她笑话,可范红卫偏要啃这块 “硬骨头”。她砸重金建研发团队,还为了节省时间买了私人飞机,往返于各地工厂和实验室。期间陈建华还卷入过官员调查,外界都传恒力要完了,她却没分心,一门心思搞技术攻关。
最后,恒力不仅建起了中国自己的 PTA 工厂,还把产业链从纺织往上延伸到炼化,形成了闭环。2022 年,恒力营收突破 7000 亿,直接超越华为,成了国内最大的民企。
![]()
有人说范红卫运气好,每次都踩准风口。但只有她自己知道,所谓运气,不过是别人不敢赌的时候,她敢豁出去;别人忙着保命的时候,她敢逆势布局。
就像接烂厂时,别人看到的是债务和麻烦,她看到的是现成的生产线和工人;买新机器时,别人担心的是风险,她看到的是效率和未来;金融危机时,别人恐惧的是亏损,她看到的是低价扩张的机会。
现在很多创业者,要么怕风险不敢动,要么跟风追热点,很少有人像范红卫这样,能在混乱中看清方向,还敢下重注。她的成功,从来不是靠偶然,而是靠 “敢想、敢干、敢扛” 的狠劲。
当然,恒力也不是没争议。有人说它扩张太快,负债高;也有人说石油炼化行业污染大,不符合绿色发展趋势。但不可否认的是,范红卫从一个大专会计,把一家快倒闭的小厂,做成年入 7000 亿的巨头,这本身就是个奇迹。
![]()
如今 60 岁的范红卫,依然没停下脚步。恒力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不断布局,她要的显然不只是一个女首富的头衔,而是要把恒力做成真正的百年企业。
从范红卫的故事里,能看到中国民企的韧性 , 没有背景没关系,起点低也没关系,只要敢抓住机会,敢直面挑战,再小的种子,也能长成参天大树。而这,或许比 7000 亿的营收,更值得让人佩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