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迷路被农夫收留,临走:你想要什么?农夫一句话让他愣在原地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皇上!皇上您在哪里?"

山谷中回荡着侍卫们焦急的呼唤声,但四周除了呼啸的山风,再无任何回应。

此刻的康熙,正蜷缩在一间破旧的茅草屋里,浑身湿透,面色苍白如纸。

三天前那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不仅冲散了他的随行队伍,更让这位九五之尊第一次体验到了什么叫做绝望。

"大哥,这人还有气,快扶进来!"屋外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

康熙艰难地睁开眼睛,看到一个面容朴实的中年农夫正弯腰查看着自己。

那双粗糙的手轻抚过康熙的额头,带着泥土的气息,却格外温暖。

"夫人,快烧点热水,这人冻坏了。"农夫对屋内喊道。

康熙想要开口说话,却发现自己连发声都困难。

此时的他,哪里还有半分帝王的威严,完全就是一个需要救助的落魄之人。

农夫王大贵小心翼翼地将康熙扶起,眼中满含着朴实的关切。



01

王大贵这辈子见过的最尊贵的人,就是县太爷了。

但眼前这个被雨水淋得狼狈不堪的男子,浑身却散发着一种说不出的气质。

"夫人,你看这人的手,细嫩得跟女子似的,定是哪家的公子哥。"王大贵对妻子陈氏小声说道。

陈氏端着热腾腾的姜汤走过来,仔细打量着康熙。

"管他是谁呢,救人要紧。"陈氏将姜汤递到康熙唇边。

康熙虚弱地喝下几口,感受到这简陋茅屋中的温暖,心中涌起一阵莫名的感动。

这种感动,是在紫禁城的深宫大院中从未体验过的。

"敢问公子贵姓?"王大贵见康熙稍有好转,小心询问道。

康熙沉默片刻,他当然不能暴露真实身份。

"免贵姓玄。"康熙随口编了个姓氏。

"玄公子,您这是要去哪里?怎么一个人在这荒山野岭?"陈氏关切地问。

康熙望向窗外,心中五味杂陈。

他本是微服私访,想要了解民间疾苦,却没想到自己先成了需要百姓救助的人。

"我...迷路了。"康熙如实说道。

这句话说出口,连他自己都觉得荒唐。

堂堂大清皇帝,竟然会在自己的国土上迷路,还要靠一个素不相识的农夫救命。

王大贵见康熙不愿多说,也不再追问。

"玄公子放心住下,等身子好了再说别的。"

这一住,就是整整五天。

五天来,康熙第一次真正接触到了最底层百姓的生活。

王大贵家徒四壁,连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几件。

但这对夫妇却将家中仅有的好东西都拿出来招待康熙。

每顿饭,陈氏总是将唯一的鸡蛋给康熙吃,自己和丈夫只吃咸菜配粗粮。

康熙几次推辞,陈氏总是笑着说:"客人远道而来,哪有让客人饿着的道理。"

这种淳朴的善良,让康熙深深震撼。

他开始反思,在紫禁城中,有多少人是真心对他好,又有多少人只是因为他的皇帝身份而奉承巴结。

夜深人静时,康熙常常听到王大贵夫妇小声商量家务事。

"今年收成不好,交完税粮,咱们家怕是要饿肚子了。"陈氏忧心忡忡。

"再苦也得熬过去,老天爷不会饿死瞎家雀的。"王大贵安慰妻子。

听到这些话,康熙心如刀割。

他制定的税收政策,原本以为已经很轻了,没想到对普通农户来说,依然是沉重的负担。

第三天,王大贵的邻居张婆婆来借粮。

"大贵啊,我家那老头子病了,实在揭不开锅了,能借点粮食不?"

王大贵毫不犹豫地从仅有的粮袋里舀出一升米递给张婆婆。

"婆婆拿去,不着急还。"

陈氏在一旁心疼地看着那袋越来越少的粮食,却没有说一句怨言。

康熙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的触动越来越强烈。

他开始明白,什么叫做"民以食为天",什么叫做"患难见真情"。

第四天,村里来了几个收税的官差。

"王大贵!今年的田税还差三斗粮,赶紧交齐!"为首的官差凶神恶煞。

王大贵陪着笑脸:"差爷,今年收成不好,能不能宽限几日?"

"宽限?皇粮国税,岂容拖欠!再不交齐,就把你这破房子封了!"

官差说完,目光扫过屋内,看到了康熙。

"咦?这是谁?"官差上下打量着康熙。

康熙虽然衣着简朴,但那种与生俱来的气质还是让官差起了疑心。

"这是我远方亲戚,来投奔我的。"王大贵赶忙解释。

官差狐疑地看了康熙几眼,最终还是没多说什么。

"三天!只给你三天时间,交不出粮食就等着坐牢吧!"

官差走后,王大贵瘫坐在椅子上,愁容满面。

陈氏红着眼眶:"家里就剩这点粮食了,再交出去,咱们喝西北风啊。"

康熙看着这对善良夫妇的愁苦模样,心如刀绞。

如果现在暴露身份,这点税粮自然不算什么。

但他更想知道,这些最底层的百姓,究竟是如何在困境中生存的。

02

第五天清晨,王大贵做了一个让康熙震惊的决定。

"夫人,把那副银手镯拿出来吧。"王大贵叹息着说道。

陈氏听到这话,眼泪瞬间涌出。

那副银手镯,是她唯一的嫁妆,也是这个家中最值钱的东西。

"当年我娘给我的,说是要传给儿媳妇的..."陈氏哽咽道。

王大贵走过去,轻抚着妻子的肩膀。

"咱们这辈子没孩子,留着也没用,先过了这关再说。"

康熙在一旁看着,心中翻江倒海。

这对夫妇为了交税,连最珍贵的传家宝都要变卖。

而且,他们宁可自己挨饿受苦,也要继续照顾一个素不相识的"亲戚"。

"大贵哥,这..."康熙想要阻止。

"玄兄弟别说了,这是咱们自己的事。"王大贵摆摆手。

康熙看着王大贵那张被生活压弯了腰的脸,突然想起了自己在朝堂上说过的那些话。

"要让百姓安居乐业"、"要实现国富民强"...

这些豪言壮语在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中午,王大贵带着银手镯进城了。

陈氏一个人在家,一边做着粗活,一边偷偷抹眼泪。

"嫂子,你别难过,等我回到...回到家,一定会报答你们的恩情。"康熙安慰道。

陈氏抬起头,勉强挤出一个笑容。

"玄兄弟,你是个好人,我们能看出来。"

"但是嫂子想问你一件事,你可千万别生气。"

康熙点点头,示意她说下去。

"你...真的只是普通人家的公子吗?"陈氏试探着问道。

康熙心中一紧,难道自己暴露了什么?

"嫂子为什么这么问?"

陈氏犹豫了一下,说道:"你说话的语气,还有那种眼神,不像是普通人家能教出来的。"

"而且,昨天那些官差来的时候,我看你眼中有种...怎么说呢,有种很愤怒的光。"

康熙沉默了。

他确实愤怒,看到自己的臣子如此欺压百姓,怎能不愤怒?

"嫂子,如果我说我能帮你们解决这些困难,你信吗?"康熙突然问道。

陈氏摇摇头:"玄兄弟,你是个好人,但这世道不是好人就能改变的。"

"我们这些老百姓,命苦是命苦,但还能活下去。"

"只要有口吃的,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就很知足了。"

这番话让康熙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什么叫知足?什么叫幸福?

在紫禁城中,他拥有天下最奢华的一切,却从未感受过这种简单的满足感。

傍晚,王大贵回来了,手里拿着一小袋粮食。

"卖了五两银子,够交税粮了。"王大贝苦笑道。

康熙知道,那副银手镯绝对不止值五两银子。

一定是那些奸商趁火打劫,故意压价。

"大贵哥,那手镯值多少钱?"康熙问道。

"按成色来说,至少值十两银子,但急着用钱,只能贱卖了。"

王大贵说得轻描淡写,但康熙听出了其中的无奈和心痛。

这就是底层百姓的生活现实:永远处于弱势地位,永远被人欺凌,却只能默默承受。

夜里,康熙躺在这张简陋的床上,望着屋顶上的茅草,思绪万千。

五天来的经历,比他在皇宫中生活的几十年更让他感触深刻。

他开始质疑自己以前的很多决策,也开始重新认识什么叫"民生"。

第二天一早,官差又来了。

这次他们的态度稍微好了一些,因为王大贵准备好了税粮。

"算你识相,早这样不就没事了吗?"为首的官差收了粮食,扬长而去。

康熙看着王大贵那空荡荡的粮袋,心中的愧疚感越来越强。

作为皇帝,他有责任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但现实却是,即使是最本分、最善良的农民,也要为了基本的生存而苦苦挣扎。

"玄兄弟,你什么时候启程回家?"王大贵问道。

康熙知道,自己不能再留下去了。

一来,他的失踪肯定已经引起朝野震动;二来,继续住下去只会加重这个贫困家庭的负担。

"明天吧,我明天就走。"康熙说道。

陈氏听了,眼中闪过一丝不舍。

"这么快就要走了?身子完全好了吗?"

康熙点点头:"嫂子放心,我已经好得差不多了。"

"而且,我不能再给你们添麻烦了。"

"什么麻烦不麻烦的,能帮助玄兄弟,是我们的福气。"王大贵真诚地说道。

这种毫无功利心的善良,再次震撼了康熙的内心。

03

临别的前一夜,王大贵做了一桌"好菜"为康熙饯行。

所谓的好菜,不过是几个白菜,一碗豆腐,外加一小碟咸萝卜丝。

但在这个家庭的经济条件下,这已经是最丰盛的宴席了。

"玄兄弟,虽然相处时间不长,但我们真心把你当兄弟。"王大贵举起粗瓷碗中的白水。

"今后无论走到哪里,都要保重身体。"

康熙端起碗,心中涌起一阵暖流。

"大贵哥、嫂子,这几天的恩情,我永远不会忘记。"

陈氏在一旁擦着眼角:"都是缘分,玄兄弟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常来啊。"

就在这时,屋外传来急促的马蹄声。

康熙心中一惊,难道是禁卫军找到这里了?

"什么人这么晚了还在外面跑?"王大贵疑惑地向外望去。

马蹄声越来越近,最后在门外停下。

"有人吗?我是过路的商人,想借宿一晚!"外面传来一个陌生男子的声音。

王大贵和陈氏对视一眼,然后毫不犹豫地起身去开门。

康熙想要阻止,因为他担心来人是奔着自己来的。

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因为他想看看这对善良夫妇会如何对待另一个"陌生人"。

门打开后,走进来一个风尘仆仆的中年男子。

这人康熙一眼就认出来了——正是禁卫军统领魏东明。

魏东明显然也看到了康熙,眼中闪过一丝激动,但很快就压抑下去。

"老丈,实在打扰了,我赶夜路迷了方向,想借贵宝地歇息一夜。"魏东明恭敬地说道。

王大贵热情地招呼:"客人快请进,外面风大。"

陈氏立刻起身:"我去烧水泡茶。"

康熙在心中叹息,这对夫妇刚刚为了招待自己花光了家中积蓄,现在又要招待另一个"陌生人"。

他们的善良简直没有边界。

"老丈贵姓?"魏东明问道,同时用眼角余光观察着康熙。

"免贵姓王,叫我老王就行。"王大贵朴实地回答。

"王老丈,您这位朋友是?"魏东明故意问道。

"哦,这是我远房亲戚,姓玄。"王大贵介绍道。

魏东明点点头,没有再多问。

但康熙知道,魏东明肯定有很多话想说,只是不方便在王大贵夫妇面前说出来。

夜深了,王大贵为两位"客人"铺了床铺。

"玄兄弟,你们聊,我和夫人先休息了。"王大贵体贴地说道。

等到王大贵夫妇进了里屋,魏东明立刻跪下。

"皇上!奴才终于找到您了!"

康熙赶紧扶起魏东明:"小声点,别让他们听见。"

"皇上失踪六天,整个朝廷都乱了,太后娘娘急得病倒了,各位大臣也在到处寻找。"魏东明焦急地汇报道。

康熙心中一沉,没想到自己的失踪会引起如此大的震动。

"其他人呢?都安全吗?"

"回皇上,除了您之外,其他人都已经找到了,只有轻伤,无性命之忧。"

康熙点点头,这才稍微放心。

"皇上,我们现在就回宫吧,再晚恐怕要出大事。"魏东明催促道。

康熙看了看里屋的方向,心中犹豫不决。

明天本来就要离开,现在提前一晚走,似乎也没什么区别。

但他总觉得,还有什么重要的事情没有完成。

"再等等,明天一早再走。"康熙最终决定道。

魏东明虽然焦急,但不敢违逆皇帝的意思。

"是,奴才遵旨。"

这一夜,康熙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他在思考一个问题:回到皇宫后,应该如何改变这些底层百姓的生活?

减税?那会影响国库收入。

惩治贪官?那只是治标不治本。

发放救济粮?那也只能解一时之困。

真正的问题在于,整个社会制度是否存在根本性的缺陷?

作为皇帝,他有绝对的权力,但这种权力能否真正改变千千万万个王大贵的命运?

天快亮时,康熙终于有了一个初步的想法。

他要从根本上改革税收制度,减轻农民负担;要严厉惩治贪官污吏,净化官场风气;要推广新的农业技术,提高粮食产量。

但是,这些改革能否成功,关键还在于执行的人。

如果下面的官员还是像昨天那些收税的官差一样,再好的政策也会变味。

想到这里,康熙突然有一个大胆的想法:为什么不让王大贵这样的人来当官呢?

他们诚实、善良、了解民间疾苦,比那些只会纸上谈兵的士大夫强多了。

但随即康熙又苦笑起来,王大贵连字都不认识几个,怎么可能当官?

这就是现实的残酷:最适合为民做主的人,往往没有机会走上权力舞台。

而那些有机会掌权的人,却往往脱离民众,不知民间疾苦。

04

清晨的阳光透过破旧的窗纸洒进屋内,康熙早早就醒了。

今天,他就要离开这个让他重新认识民间疾苦的地方。

王大贵和陈氏也起得很早,为两位客人准备早饭。

"玄兄弟,魏兄弟,吃了早饭再走吧。"陈氏热情地招呼道。

康熙看着桌上的稀粥和咸菜,心中涌起复杂的情感。

这样简单的早餐,在皇宫中连下人都不会吃,但在这里却是主人家的真诚款待。

"嫂子,这几天已经够麻烦你们了,不用这么客气。"康熙说道。

"什么客气不客气的,都是应该的。"陈氏摆摆手。

魏东明在一旁看着,心中也颇为感动。

他跟随康熙多年,从未见过如此淳朴善良的百姓。

"王老丈,您这里的民风真是淳朴啊。"魏东明感慨道。

王大贵笑了笑:"我们这些庄稼人,没什么文化,就知道以诚待人。"

"遇到困难的人,能帮就帮一把,这不是应该的嘛。"

这番话让康熙深受触动。

在朝堂上,大臣们说起"仁政"、"爱民",头头是道,但真正的仁爱之心,反而在这些不识字的农民身上体现得最为真切。

吃过早饭,到了真正告别的时候。

康熙站在门口,望着这间破旧但充满温暖的茅草屋,心中百感交集。

"大贵哥、嫂子,这几天的恩情,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康熙深深鞠了一躬。

"将来如果有机会,我一定会报答你们的。"

王大贵赶紧扶起康熙:"玄兄弟千万别这么说,举手之劳而已。"

"你能平平安安回到家人身边,我们就满足了。"

陈氏也在一旁抹着眼泪:"玄兄弟,路上小心,有空一定要回来看看我们。"

康熙点点头,转身要走,却又突然停下脚步。

"大贵哥,我能问你一个问题吗?"

"玄兄弟请说。"

康熙沉默了一下,然后问道:"如果有一天,有人能够改变你们现在的生活状况,让你们不再为税粮发愁,不再为温饱担心,你们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

王大贵被这个问题问住了。

他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因为在他看来,这种改变是不可能的。

"玄兄弟,你怎么问这样的问题?"王大贵疑惑道。

"我就是好奇,想知道你们心中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康熙解释道。

王大贵想了想,说道:"说实话,我们没有太大的奢望。"

"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我希望能有个不漏雨的房子,有足够的粮食吃,生病了有钱看大夫。"

"还有,希望当官的人能够善待百姓,不要动不动就打骂。"

陈氏在一旁补充道:"还希望能有个孩子,老了有人养老送终。"

这些要求在康熙听来是如此卑微,但对于王大贵夫妇来说,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如果真有这样的好日子,那就谢天谢地了。"王大贵苦笑道。

"不过这种事想想就行了,咱们这些泥腿子,命里没有享福的份。"

康熙听到这里,心中涌起强烈的冲动。

他想要当场表明身份,告诉王大贵:我就是皇帝,我有能力改变你们的生活!

但理智告诉他,现在还不是时候。

真正的改变需要时间,需要周密的计划,需要整个国家机器的配合。

单凭一时的冲动,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大贵哥,如果真有那一天,你们一定要相信,好日子是会来的。"康熙郑重地说道。

王大贵看着康熙那认真的表情,心中涌起一丝莫名的感动。

"借玄兄弟吉言。"

魏东明在一旁看着,心中暗暗佩服康熙的演技。

皇上能够如此深入民间,体察民情,确实是明君风范。

"好了,我们真的该走了。"康熙最后看了一眼这对善良的夫妇。

"保重!"

王大贵和陈氏一直送到村口,直到两人的身影消失在山路拐弯处,才reluctantly转身回家。

走在山路上,魏东明忍不住开口:"皇上,这几天的遭遇,确实让人感慨万千。"

康熙点点头:"东明,你跟了朕这么多年,觉得朕是个好皇帝吗?"

魏东明一惊:"皇上何出此言?您当然是千古明君!"

康熙苦笑:"千古明君?如果真是明君,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像王大贵一样的百姓生活在贫困中?"

"为什么那些官差敢如此嚣张地欺压良民?"

魏东明沉默了,他知道皇上这几天的经历对他触动很大。

"皇上,您已经做得够好了,这些问题需要时间来解决。"

"时间?"康熙停下脚步,"对于我们来说是时间,对于王大贵他们来说,可能就是一生的苦难。"

"朕现在终于明白,什么叫做'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但更重要的是,要让百姓的勤劳能够换来应有的回报。"

魏东明听出了皇上话中的决心,知道接下来朝廷的政策可能会有重大调整。

"皇上圣明。"

两人继续向前走着,康熙的心中已经开始构思着一系列的改革方案。

但他知道,最大的挑战不是制定政策,而是如何确保这些政策能够真正落实到基层。

如何让千千万万个王大贵真正受益,这才是最关键的问题。

05

三天后,康熙已经回到了紫禁城。

朝堂上的大臣们松了一口气,但很快就发现皇上似乎有些不一样了。

"诸位爱卿,朕想问你们一个问题。"康熙坐在龙椅上,扫视着下面的群臣。

"你们觉得,我大清的百姓现在生活得如何?"

户部尚书立刻出列:"回皇上,国库充盈,民生安定,百姓安居乐业。"

"安居乐业?"康熙冷笑一声,"爱卿可曾实地走访过民间?"

户部尚书一愣:"臣...臣通过各地的奏折了解民情。"

"奏折?"康熙站起身来,"那些奏折能反映真实情况吗?"

"朕问你,一个普通农户一年的收入是多少?需要交多少税?剩下的粮食够不够一家人吃饱?"

户部尚书张口结舌,答不上来。

康熙继续问道:"如果一个农民为了交税,不得不卖掉妻子唯一的嫁妆,你们觉得这叫安居乐业吗?"

朝堂上一片寂静。

大臣们从皇上的话中听出了不寻常的含义。

"皇上,您这是...?"一位大学士小心翼翼地问道。

康熙深吸一口气:"朕决定进行税制改革,减轻农民负担。"

"具体方案,户部三日内拿出来。"

户部尚书心中叫苦,但不敢违抗:"臣遵旨。"

"还有,"康熙继续说道,"朕要派遣钦差大臣,微服私访各地,了解真实民情。"

"凡是发现欺压百姓的官员,一律严惩不贷!"

朝堂上的大臣们面面相觑,都感觉到了一阵寒意。

皇上这是要动真格的了。

散朝后,康熙独自一人在御书房中思考。

这几天来,王大贵夫妇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他的脑海中。

他们的善良、他们的坚韧、他们的知足,都让康熙深深感动。

但同时,他们的贫困、他们的无奈、他们的卑微,也让康熙深感愧疚。

作为皇帝,他有责任让所有的百姓都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来人,备轿,朕要出宫。"康熙突然说道。

"皇上,您要去哪里?"太监疑惑地问。

"去见一个人。"

一个时辰后,康熙再次来到了王大贵的村子。

这次他没有微服,而是穿着明黄色的龙袍,带着一队侍卫。

整个村子都沸腾了,村民们跪倒一片。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王大贵和陈氏听到动静,赶紧从屋里跑出来。

当他们看到站在自家门前的康熙时,完全愣住了。

"玄...玄兄弟?"王大贵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康熙走上前去,亲自扶起跪在地上的王大贵夫妇。

"大贵哥、嫂子,朕来履行诺言了。"

王大贵这才明白,原来自己救助的"远房亲戚",竟然是当今皇上!

"皇...皇上,草民..."王大贵吓得话都说不完整了。

"大贵哥,你还是叫朕玄兄弟吧,朕喜欢听这个称呼。"康熙微笑着说道。

陈氏在一旁已经吓得瘫软在地:"皇上恕罪,我们有眼不识泰山..."

"嫂子起来,你们没有罪,有恩于朕的人,朕怎么会怪罪?"

康熙将陈氏扶起,然后对王大贵说道:"大贵哥,朕问你,现在朕要报答你们的恩情,你们想要什么?"

"金银财宝?官职爵位?良田美宅?只要你们开口,朕都能给你们。"

王大贵听了这话,沉默了很久。

陈氏在一旁用胳膊肘碰碰丈夫,示意他赶紧开口。

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要什么皇上都答应!

但王大贵却摇了摇头,缓缓开口道:"皇上,草民什么都不要。"

康熙一愣:"什么都不要?"

"是的,"王大贵深深看着康熙的眼睛,"草民只有一个请求..."

康熙屏住呼吸,等待着王大贵说出那句让自己"愣在原地"的话。

整个村子都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在等待王大贵的下一句话。

王大贵缓缓开口:

"皇上,草民只求您..."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